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陈染与她的《私人生活》这不算一部标新立异的女性觉醒小说,只是按照她们的本色叙述出来,不加过多的评论和论断,只是把女性纷繁细腻的内心用类似意识流的写法很自然的展现在你面前,让你的心灵有种被熨贴的惬意,特别是女性读者,内心的共鸣来自陈染智慧的内省和发现,说出你最想说的但最难表达的,让你感觉亲密而又遥远,妙不可言.陈染的《私人生活》小说基本上是在说一个内向,敏感而聪明的女孩青春的过渡史。
性格绝对,偏执和叛逆,灵秀而纯净的倪拗拗在经历家庭的不幸——父亲的粗暴与专制、父亲与母亲的矛盾,童年的孤独——逃避人群、缺乏朋友,青春期的苦闷——觉醒与焦躁、渴望与恐惧、T老师的侵犯,爱情的失败——禾寡妇的死、尹楠的离去,对男性的失望和社会的压力导致了一个女人最终拒绝外界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慢慢转变成内敛,朦胧和低调,也就是从所谓的“黑色”转变为“灰色”,其中穿插着自恋,同性恋,异性恋,自慰交错的虚实景象。
“黑色是一种冷,一种排斥,一种绝对;黑色甚至是否定,是拒绝,是抗议;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流、不睦群、不妥协以及愤世嫉俗的反骨和叛逆。
黑是怀疑论者的眼神,是——我不相信,是没有退路的脚步,是对世界的敌视,是敢于伸向死亡的手臂。
说到底,黑,是青春的颜色!《私人生活》是我‘黑色’的产物。
”在这性格颜色的转变中,糅杂进她几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情愫.渴望而又困惑,对于爱情和性,始终处于高度怀疑的状态。
这种不信任造成的孤独和离群慢慢成为她骨子里的特质,像血型一样不可更改。
成长并没带来喜悦,主人公深深的感受到,“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内向的女孩会格外沉默。
沉默的空间如此巨大,她可以用来思索一切,由此还不可避免的产生种种幻想或者说是怀疑和恐惧。
无法主动地融入外部的世界,将成为一生中最为明显的残缺。
长久的沉思默想,内省的自己会变的越来越沉重,相对而言外部的社会就会越来越轻飘。
很多人便因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包括这本书中的女孩,陈染称之为世纪末的流行病,它不可能靠自己的调节或者努力得到排解,只能巧妙地伪装成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人隐遁在同样没有个性的芸芸大众里。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读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着独特的芬芳和姿态,让我流连忘返。
在《私人生活》中,陈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
倪拗拗是一个敏感、孤独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女性,她在家庭、社会和自我之间徘徊挣扎,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倪拗拗与禾寡妇的相处。
禾寡妇是一个被生活打磨得有些粗糙,但内心依然保留着柔软的女人。
倪拗拗与她的相遇,就像是两颗孤独的星星在夜空中碰撞出了火花。
记得书中描述倪拗拗第一次见到禾寡妇的情景,那是一个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巷里。
倪拗拗正百无聊赖地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身材臃肿、穿着花布衫的女人正在和一群小贩争吵。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的表情愤怒而又无奈。
倪拗拗被这个女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莫名的气息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
禾寡妇看到倪拗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愤怒的神情。
倪拗拗试图劝解她,可禾寡妇根本不理会,继续大声地叫嚷着。
那一刻,倪拗拗觉得这个女人既可怜又可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倪拗拗发现禾寡妇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她会在夜晚独自坐在门口,望着天空发呆;她会在没人的时候,轻轻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会在倪拗拗伤心难过的时候,默默地递上一块手帕。
有一次,倪拗拗不小心摔破了膝盖,鲜血直流。
禾寡妇看到后,二话不说,拉着她就往家里走。
她找出一瓶碘酒和一些纱布,小心翼翼地为倪拗拗处理伤口。
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
”那一刻,倪拗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在与禾寡妇的交往中,倪拗拗逐渐发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秘密。
原来,禾寡妇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就变得灰暗无光。
倪拗拗听着禾寡妇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通过与禾寡妇的相处,倪拗拗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浅析《私人生活》中的女性及其命运[摘要]陈染在《私人生活》中倾力描写了三种女性:残缺的女性,知识女性,在两性对峙阴影中成长起来的女性。
尽管这些女性形象各异,但不幸的情感、婚姻或家庭似乎成了她们命定的归宿。
现代女性的彷徨、孤独、异化等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陈染女性命运个人化写作陈染是新时期以来极有影响力的女作家。
在官方意识形态仍左右文坛,宏大叙事仍凌驾于“个人化写作”的今天,作为一名弱女子,陈染始终坚守个人化写作的阵地。
作家曾自言道:“10余年来,我在中国文学主流之外的边缘小道上吃力行走,孤独是自然而然的。
”…陈染的代表作《私人生活》自面世起就以强烈的个性受到公众瞩目,也因大胆叛逆遭到各方异议。
《私人生活》中,陈染为我们描述了三类女性,与文中那些暴戾、喧嚣然而又无比虚空的男性相比,这些看似软弱的女性却以她们特有的阴柔和韧性显示了别样的生命力。
鸣奏了一首别具特色的女性之歌。
本文将试着分析陈染《私人生活》中的三种女性形象并试图挖掘她们的内在共同之处:一、残缺的女性直面残缺,甚至对这种缺陷美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欣赏和偏爱构成了陈染个性的重要方面。
《私人生活》中,一只眼的奶奶、无胸的葛家女人、瘸腿的伊秋均属此列。
奶奶一只眼睛早年被她那粗暴的男人打瞎了。
她果敢地离开他来到“我”家当了保姆。
然而,奶奶只是从一个男权世界逃离到了另一个男权世界,因为在“我”家里,同样有着一个带有传统大男子主义思想,性格专横、暴戾的父亲。
奶奶“永远旋转着她的围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在奉献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之后还是免不了被遗弃的结局。
如果说年轻时的奶奶采取了一种主动逃离男人的姿势。
那么年老的奶奶离开“我”家则纯属被迫。
在这些强大的传统男子面前。
奶奶这样毫无经济来源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女性始终摆脱不了被奴役的地位。
奶奶的一生,是遭男人放逐的悲剧的一生。
与奶奶由于外来暴力致残不同,葛家女人和伊秋均为因疾而残。
葛家女人,在患上乳腺癌割除双乳后,独自承担着“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葛家男人不但没有给予她丝毫慰藉,反用一根裤带结束了她本已不能长久的生命。
陈染的私人生活身体的呐喊,个性的抒发——论陈染《私人生活》摘要: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
在其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通过对主人公倪拗拗的成长的描绘,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走出父权社会话语权女性,看到了与男人对视的女人。
关键词:女性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多元复合的文化语境中,个人化写作无疑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破开主流话语和公共秩序的坚冰,柔韧地支撑起女性写作的新空间。
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都自觉地逃避稠密的人群,成为一个站在人群之外的“孤独的个体”。
陈染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嘴唇里的阳光》、《与往事干杯》、《无处告白》、《在禁中守望》)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一再讲述女性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书写了女性个体生命体验。
《私人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倪拗拗与贯穿陈染数篇小说的女主人公“黛二”一脉相承。
童年时代家庭的破裂、父亲的缺席使她无法顺利完成成长过程。
她孤僻、自闭、长久地徘徊于“弑父”与“恋父”相纠缠的心理痼疾,在对男性巨大身影的反抗与迷恋的互相撕裂中饱含痛楚地成长。
这也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悖论性的生存困境。
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看,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社会压抑女性,男性奴役女性的历史。
女性的生存状态,包括她的身体和心理意识及其成长过程,都一直处于社会文化的控制之下。
因为整个人类书写的历史都浸透了男性中心主义,故而法国女性书写理论倡导者坚持开创一种全新的女性书写,即让写作回归女性身体,从描写女性身体的独特经验开始,让女性重建对世界的认知,让世界正视女性的存在。
陈染曾经说过:“我热爱父亲般拥有足够的思想和能力覆盖我的男人,这几乎是到目前为止我生命中的一个最为致命的残缺。
”而从陈染记事起,父母亲的关系就是相当紧张和冷漠的。
但是在70年代的中国,离婚普遍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一直到1979年,陈染的父母才结束了那种没有爱情只有痛苦的婚姻关系。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陈染私人生活》是一部由作者马良所著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染的私人生活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挣扎。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每天上班、下班,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聚。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陈染在书中常常感到与他人的距离,他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但却经常陷入孤独的境地。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和现实中的很多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小说中的陈染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
他渴望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他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生计和物质追求而放弃了内心的追求和梦想,我们被社会所限制,很难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陈染的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我也常常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需要找回内心的自由。
最后,小说中的陈染也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陈染的经历中,他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陈染在他的私人生活中渐渐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并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努力。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并不是光彩照人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陈染私人生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我们都很相似。
通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迷茫,也看到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困难,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激励着我要珍惜生活、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试论陈染《私人生活》的离群意识作者:童嘉诚李秋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1期摘要:陈染以私小说的形式将其浓重的个人情感诉诸于《私人生活》中。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是以两性主题为基调而进行创作的,《私人生活》也不例外。
但相对于女性主义而言,这篇小说中大量铺陈的离群意识,更应该被读者所注重。
陈染在彼时以女性作者特有的声线想传达的大抵也是此意。
关键词:陈染;私人生活;离群;女性作者关于《私人生活》里陈染所流露出的孤独气质,很多人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及论调。
这种孤独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铺天盖地地洒落而来,当发现时,也早已被这种孤独裹挟。
仿佛它是无处不在的现象,但只见其身不见其尾。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陈染这种残缺似的离群意识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一.作为孤独群体存在她们作为“孤独群体”,不能融入人群。
提及陈染就不由想起女性主义作家这样的称号。
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这样的人是危险的,因为她们有许多足以危及自身地位的无用的自主与独立的想法。
对于少部分女性而言,这样的人是多余的,因为她们会使自己身边的男人暴跳如雷,把对女性主义作家所说的话视为自己所说,然后被施以拳脚。
她们的言论一出,就已被人群所隔离。
倪拗拗小时候不明白“搞”字的微妙。
在她的观念里,男人与女人的结合是他们差异太大,以至于不“搞”无法沟通,因此他们收敛自己的个性变为共性而一致对外,这是倪拗拗脑中“家”的理念。
“所以,男人和女人是天然的‘战’友,而不可能是天然的朋友。
” 陈染在这里借助倪拗拗之口诉说着自己的处境。
她身为女性主义作家与常人有着过大的差异,天然就是“战”友。
那么为什么不能像男人和女人一样“搞”成“团结”的形式呢?在常人眼里,女性主义作家像是古老的宗教一样,神秘并且狂热。
她们往往都是同性恋者,站立着撒尿,倒立着行走(用来解释她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被常人接受)。
而因为被这样误解,直到现在女性作家们也都躲避着女性主义作家这样的称号(更遑论女权主义此类标签)。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陈染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其长篇《私人生活》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视阈出发,关照自我真实与自我认同,并试图唤醒在文化符号系统中被压迫的女性话语权,最终找到自由穿梭于男权言说体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私人生活》双重维度女性话语权戴锦华曾撰文这样评价陈染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的作品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自我关注与写作行为的个人化,陈染的写作在其起始处便具有一种极为明确的性别意识。
”在红色的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陈染,摒弃了与传统作家一致的,对于社会意义、国家使命、革命叙述的书写,而将个体写作定位为向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自我认同发出的追问,这不仅源于一种在迷惘困惑中自我确认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在重复讲述和追寻自己的过程中,记叙着自己不归而迷茫的心路。
陈染的个人主义与女性主义体验是根植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双重可能性之上的,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具有了某种固定的范式――长期幽禁在一个自说自话的“私人空间”,以其独特的姿态反抗着公共话语、公共领域,构建属于女性自身的私人世界。
我们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或感情考虑为“内在于”我们的私人领域之中,而把这些精神状态所关联的世界上的客体当成“外在的”公共领域。
对我们来说,无意识是内在的,我们把妨碍我们对生活进行控制的秘而不宣的思想、不可言说的强烈的原始情感、欲望或意图和共鸣以及恐惧,视为内在的,它与那些我们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相对照。
当我忍不住说我对你的看法时,思想就仍然是内在的,但当我脱口而出时,它就出在公共领域之中――这种外部的、陌生的、多元的令人惴惴不安的世界。
在《私人生活》中,对“浴缸”――代表内敛的保守的私人领域的意象是这样进行描摹的:“自从母亲以及我亲爱的朋友都离开了之后,我觉得现在只剩下我和这个浴缸了。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
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
“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
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然地通过一句“这时,阴阳洞里只剩下了两个人,T先生和他初谙世情的女学生”转向了第三人称,描写时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详细地描写了双方的感受。
这样的感受很真实,很美好,与男权社会中关于性的丑恶叙述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批判和反讽的韵味油然而生。
再次,作者对女性在性爱欲求上的大胆主动以及女性的性心理进行了细腻、独到的描绘和剖析。
“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尹楠将要离开的时候,“我”坚定地说出了“我要你的身体……记住我”,也许这就是活生生的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在“我俯下身,轻轻解开他的衣扣和裤带”之后,他的身体完全暴露在“我”面前,“肋骨曲线优美地耸起,皮肤在昏黯中如同白皙的光芒粼粼闪烁”,“我”的感受完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没有丝毫的回避,这是真正的感受,更是对女性作为人的一种人性化的描述。
三、对男人形象的打破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男性在历史中的中心地位无可置疑,更无可颠覆,男性形象也永远占据着作品中绝对的中心地位。
然而在女性作家的笔下,男性形象发生了变化。
有人会说这样的描述方式过于片面,有贬低男性的嫌疑,但是毕竟这是一个男女两性共同存在的师姐,一方的改变怎可能同另一方的在场没有丝毫干系?“当一方形象要借助于另一方形象的折毁时,其确立过程本身便注定与公正无缘了”。
《私人生活》中自然也有对这种特点的体现。
对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作者比较多的流露出了贬义。
“我”的生身之父不可一世,非常凶,逼走了奶奶,逼走了索菲亚罗兰,甚至“吼叫声能把天空的雨威慑得停住”,因为父亲对我过少的关注,“我”对他的切肤感受早已“消失殆尽”;对于T,“我”更是“积怨已久”,他“刻毒”、“无耻”,没有作为一个老师应有的素质,在“我”快要毕业的时候低声下气地过来看我,带着不纯的目的;从父亲和T,“我”总结出了很多男人的共性,“许多男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暴烈、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男人是不屑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讲话的,“我”甚至想到“如果我死了能够达到背叛,T先生和我父亲的目的,是唯一令我感到愿意的事情”。
很深刻地表现出了男人在“我”心目中的不堪,对以往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大规模地颠覆。
相反的,女性形象在本文之中就得到了鲜活美丽的描写。
四、对历史事件的自我角度叙述
男性作家写作往往侧重于直接写政治史,而女性作家侧重的则是个人的生活史,个人的感受史。
陈染说:“时间是一个画家,我是一张拓片图画……沿着这条时间的水渠慢慢行走……我看见了这幅拓画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全部女人的生活都绘在这里”。
“女性作家更多的是从本体关照中反思时间,时间已无所谓故事和文本的差别,而是生存感悟和精神守望”。
《私人生活》中不乏从个人的角度关照历史的描述,因为那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母亲在孕期被打成走资派,“我”性格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我”读毛泽东语录给妈妈听,小狗索菲亚罗兰听收音机的举动,伊秋父母的惨死,尼克松访华,高考制度的恢复,八十年代末期百花齐放……很多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都与作者的生活与作者的感受结合起来,看似是记忆的碎片,实则深刻的反映了社会历史。
没有生搬硬套的说教,只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公共话语早已被私人话语所取代,不得不说这是女性作家抒写历史的高妙境界。
女性主义的写作从很多方面对男权社会的传统进行了挑战,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自身细腻的感受,使读者有眼前一亮之感。
同时,女性主义写作仅仅是女性主义的一个方面,女性主义还有更加广泛深刻的内容,如果想要对女性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就需要我们尽量跳出业已形成的观念,跳出自己的潜意识,看到表象背后的东西,也许只有这样,女性本应该有的权利才能慢慢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染 . 私人生活.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4.1
[2] 刘巍 . 中国女性文学精神.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12
[3] 荒林 . 中国女性主义.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