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心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8.40 KB
- 文档页数:3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不仅揭示了私人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变革,更带给我们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启示。
作者通过对私人生活变革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私人生活的变革趋势,以及这种变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私人生活的变革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对如何应对这种变革提出了新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当代社会中私人生活的变革趋势。
作者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私人生活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家庭生活,而是被广泛地纳入到了社会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
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从工作、学习、娱乐到社交、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比如,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更多地依赖于网络社交,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比如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落差,以及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等。
通过对这些变革趋势的深入分析,我对当代社会中私人生活的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私人生活的变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作者指出,私人生活的变革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这种变革不仅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通过对这些影响的深入分析,我对私人生活的变革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还对如何应对私人生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思考。
作者指出,要应对私人生活的变革,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的心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读《私人生活的变革》评述文章编制 ID:大村团购网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评述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以下简称《私人生活变革》)前,对于中国农村或社会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或公共领域,而本书研究视觉转变,由公共生活和社会关系网络转变为私人生活和私人利益关系,更突出个体权益的自我保护,对自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的现象和心理过程进行探索,弥补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农村私人生活总是存在于家庭,家庭既是“工作”场所也是“休息”场所,因此作者在导论部分对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关心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出在私人生活价值取向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忽略私人个体的重要性和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在第一章将私人生活置于下岬村,并对其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芙系的综述与分析,为私人生活的家庭分析打好基础,在第二、三章主要对私人生活的性爱、情感表达、心理变迁等展示50年的案情发展史,第四、五章以家庭变化变迁为基础,研究私人生活与居住空间变化,讲述私人生活中夫妻关系、性别角色转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最后三章主要考察与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财产问题。
在结论部分作者对前辈权力衰落、新生代自我意识的复苏、爱情观的发展等主要内容进行论述,指出了私人生活转型,并指出新生代自我意识、自我价值体系的转变,形成权利和义务失衡格局。
作者试图通过对下岬村农民私人生活进行调查,将私人至于家庭、社会关系、历史变现、观念变化等“环境”,探讨和研究经济体制、家庭关系机构变化、家庭财产分割等内容,其目的是发掘在特殊的历史变迁中中国农民私人生活经历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这些变化在中国农村农民意识发展中起到哪些作用,将产生如何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试图发现农民作为个体出现在中国农村变迁中的发展;试图发现农村私人生活转型对个人主体性的形成的影响。
作者以自己生活的过7年的下岬村为私人研究地点,并在1989年以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类学家的身份对这一地区农村私人个体状况进行长达十多年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在梁庄》读
书心得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是赴美做研究近20个年头的华裔学者阎云翔,这部简洁平实的文化人类文本,从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私人生活史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情感画面。
作者以自己在下岬村7年农民的亲身体验,以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进入那样一个乡村的情境,对从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90年代的市场变革过程中的农民的情感体验,有了一个同情性的理解。
《祖荫之下》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成: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
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利
名族志即田野调查方法
中国家庭目前存在三种理论模式
一.西方社会学者提出的经济家庭模式:认为中国家庭是一种经济合作组织,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收支计划、共同财产、共同的家庭经济,个体收入统归家庭。
二.政治家庭模式:家庭内部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以及权力之争。
三.文化家庭模式:强调传统价值特别是儒家理论对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阎云翔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强调一个基本思想:自1949年以来国家在推动私人生活的转型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国家剥夺了家庭的许多社会职能
二.新婚姻法和其他家庭改造政策是导致私人生活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国家采取两个步骤推动了家庭的私人化:首先是将家庭从亲属关系的结构中分离,之后再将家庭直接带入现代社会体制。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笔记《私人生活的变革》这本书,真是让我读得又笑又感慨,简直像是在给大家上一堂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私人课”。
你知道吗?这本书讨论的正是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自己的隐私,从社交媒体到智能设备,再到每一个你我都习以为常的“数据交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保护膜”。
一开始,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什么叫做“私人生活的变革”,看标题,我还以为是讲如何保守秘密,或者是怎么在人际关系中搞点小聪明,结果这本书讲的全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隐私这个话题,简直是扑面而来的冲击。
你想,咱们现在几乎都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吧?每个人都在社交平台上晒生活,晒美食,晒旅行,甚至晒午餐。
以前咱们出去玩,还得考虑找不找人帮忙拍照,现在基本上拍照这事儿,不管去哪,都能自己搞定,拍拍拍拍,上传一下,整个世界立刻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就连最私密的朋友圈,已经不是那么私密了。
每个人的“私人生活”都在被“分享”,而且这个“分享”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分享了,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大网,悄悄把你和你的生活圈住了。
你有没有想过,以前你跟朋友一起去个酒吧,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去了,除非你是明星或者大富翁。
现在呢,简直是“到哪都有人知道”,就连一个普通的咖啡馆,都能通过手机的定位功能让别人轻松知道你在哪里。
真是有点怕怕的。
更可怕的是,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很多时候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暴露了多少个人信息。
你随便点个“同意”按钮,结果你的隐私就被拿去做广告推荐,啥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什么“精准推送”,听着还挺高大上,其实就是让商家看透你的心思,你看着很随意地“赞”了一个帖子,结果第二天打开手机,屏幕上就满是和那个帖子有关的商品广告,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哈哈,真是有点怕了,自己都快成了“透明人”。
说实话,书里提到的这些现象,我并不是第一次听说,但是真的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想,才真觉得这问题有点儿“不得了”。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由著名心理学家写的书籍,通过对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分析,探讨了私人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当代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不禁感慨万千。
首先,书中对于现代科技对私人生活的影响做了深刻的剖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科技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沉迷于手机和社交媒体,忽略了真实的人际交往;我们的隐私被不断侵犯,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不断增加。
这些问题无疑对我们的私人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我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其次,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不断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了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最后,书中提出了一些关于私人生活改善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科技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社交活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还可以通过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心灵的富足。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私人生活带来的挑战,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通过阅读《私人生活的变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对私人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私人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变革,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生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他者”眼光下的中国——评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桂华来源:《文化纵横》 2014年第6期桂华毋庸置疑,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下文简称为《私人》,引用只注页码)一书,是近年来国内所能够见到的,最优秀的社会人类学著作之一。
该书获得“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足以证明其在美国“中国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然而,尽管本书娴熟地运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但它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并非是无可挑剔的。
在探寻“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这个“以前从未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课题”(该书的“奖词”)时,《私人》的理论色彩过于浓厚,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被过多地赋予了理念内涵。
下岬村之于“中国”在追究这些之前,不妨回到《私人》的研究对象,重读下岬村的“经验”。
下岬村是个距离哈尔滨市50公里的普通村庄,在中国地图上无任何特殊之处,正因如此,阎云翔尝试以一个村庄的历史发展向西方读者讲述中国的变化。
正如《私人》中所描述的:“与关内的农村比较,下岬村的历史非常短,只有大约100年。
”(第25页)下岬村是个移民村,由清末关内人“闯关东”落脚定居所形成。
多年之后,阎云翔回忆他在1971年,身揣5元钱,离开老家山东,只身流浪,后被下岬村“收留”。
可猜想的是,在那样一个“非自由”年代,若非是移民村才具有的开放性结构,是不可能接纳一个“盲流”(阎云翔并非“知青”)的。
这是题外话,不过却可印证接下来我们对下岬村村庄性质的判断。
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划分,下岬村属于我们所说的“中部农村”。
村庄社会结构即村庄内部社会关系的样态,在长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的村庄社会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既表现为同一区域范围内村庄社会结构的相似性,也表现出不同区域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性。
为了清晰下岬村在中国农村中的位置,有必要先简单地描述全国农村(主要是汉人居住区)的图景。
在调查过程中,当我们将在不同地区农村观察到的村庄社会关系样态进行总结比较后,发现如下规律:华南地区的村庄历史较长、姓氏单一、宗族组织发达、社会规范完整,村庄内部社会关系紧密,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相互强化,形成了团结的村庄社会结构样态;华北、西北地区的村庄多为宋元明时期移民形成的、少数几个姓氏杂居、村庄封闭、地方规矩显著、村庄内部派系林立,生产生活中分门分派现象突出,派系间竞争性强,形成了分裂的社会结构;而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农村历史较短、多为清代以及以后形成的,村庄规范发育不足、多姓杂居、村庄开放程度高、村内通婚多、地缘关系重于父系血缘关系,造成村庄内部社会关系涣散,形成了分散的社会结构。
人类学读书笔记:告别祖荫—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一、印象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第一眼看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时,我就觉得特别的亲切,于是我把它放进了我的读书计划,带进了我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从那片田野走来,读罢掩卷之时,这种亲切感已更浓烈,即使这田野一个远居关外,一个静伫江南,空间的距离并没有阻隔情感的共鸣,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
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并非要将这个村子作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来研究,但作者通过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以及特殊历史背景的描述分析,使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变化总趋势以及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理解。
就此而论,其揭示的含义已远远超过了下岬一村。
该书以“冲决网罗,告别祖荫”为魂,以阎教授自己曾经生活7年,而后又苦心经营十余年的田野里的村民们五十年内心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变化为躯,以其系统的人类学理论分析为血脉,从村民们的感情层面将一个丰满的当代中国村庄呈现在世人面前。
正如列文森图书奖的颁奖辞中提到的:作为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以前从未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课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阎教授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东北的某个地方当了7年的农民,并在1989年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再次来到了那里做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此,它能以知情人的视角,展示出一幅以个人经历及普通村民精神世界的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
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到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该文研究深入彻底,分析说理发人深省,文风直白敏感而动人。
二、框架与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告别祖荫?为什么要告别祖荫?告别祖荫之中或者之后的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呢?这些都是作者所想告诉世人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最后一章给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说到祖荫一词,就不得不提到1948年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先生发表的名作《祖荫之下:中国的亲属关系、文化人格和社会流动》,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形成:1,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2,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3,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4,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5,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力。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私人生活的全面剖析,我深入了解到了如今世界中私人生活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首先,本书指出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私人生活的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
个人信息不再是完全私密的。
社交媒体、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的生活细节都能被他人轻易获取。
这种普遍可见的连通性带来了隐私权的挑战,人们需要更加警惕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工作与生活的融合趋势。
以往在工作与家庭之间保持平衡
是个人生活的目标,但如今边界已经模糊。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远程办公来实现工作与自由时间的灵活性。
然而,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社交媒体的侵入式存在也导致了个人生活受到更大的干扰。
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平衡,充分利用科技的优势,同时保护自己的休息时间。
此外,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个人生活中心态的变化。
以前人们更加注重传统的家
庭价值观和个人隐私,而现在更多地追求个人自由和开放。
婚姻观念、亲密关系和家庭结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需要重新思考和适应。
总的来说,《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籍,它揭示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私人生活面临的巨大变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个人生活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
我们不仅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还要学会适应科技、工作和家庭的融合,以及与时俱进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并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讀《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碩一:闞世鑽自古至今,家庭在中國社會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在閆雲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發表之前,學者們研究的重心是中國家庭制度的變遷,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合作社模式”。
1該模式認為中國家庭結構的不同形式以及變化最終都是由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家庭合作社來決定。
閆雲翔認為合作社模式無法解釋家庭生活中一些及其重要的領域——私人生活領域。
農民的私人生活基本被忽視,得不到研究者應有的重視。
一些西方學者2雖然涉及到了中國農村家庭的私人生活領域,Porter夫婦提出“社會中心”的說法,他們認為:農民在對待家庭或者其他人際關係時總是著眼於工作和互相幫助,因而中國農民不需要用感情來構築他們的社會關係。
Andrew Kipnis提出中國農民具有一種非表達原則:人們將著眼點放在良好關係的建立上,感情與關係無法分割,但是感情的表達必須為關係網的運作與延續服務。
因此農民用拐彎抹腳的方式表達感情。
情調工作與相互幫助就是這種方式之一。
他們都一致的認為:在中國鄉村不存在愛情與親密關係,至少愛情隊農民不重要。
這其實是對中國農民的誤解。
產生誤解的原因在於但他們缺乏對中國農村的深入觀察與體驗,因此將農民情感的表達簡單化為“口頭表達”。
因為在這裏看不到西方式的直接的口頭表達感情,就低估甚至抹殺了中國農民表達感情的除口頭表達之外的其他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
《私人生活的1闫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第5、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2變革:一個村莊裏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就是要去發掘中國農民的私人生活在過去幾十年來都經歷了哪些變化,以及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或者說國家在農民的私人生活轉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閆的這本書的一個意義在於提醒人們更多的關注農民的私人生活領域,私人生活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公共生活。
不理解農民的私人生活的變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農村發生的變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关于个人生活方式和心灵成长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探讨了当代人在快节奏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惑,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生活建议和心灵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触动,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内心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书中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压力和焦虑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人不断感到压力山大,焦虑不安。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左右,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并非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其次,书中强调了个人成长和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成功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成长和心灵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外在的成功和表面的光鲜,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和深度。
作者建议我们要学会静心思考,培养内心的宁静和深度,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世界。
这让我深深地触动,我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外在成功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内心的成长和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内心的满足。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影响。
他建议我们要学会拒绝消极的诱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良习惯和消极行为,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拥有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通过阅读《私人生活的变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困惑。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生活的变革和提升。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道德何解——阎云翔《礼物的流动》和《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报告一、三十多年前的下岬村阎云翔少年时“闯关东”,流浪到黑龙江省下岬村,被该村收留,务农7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6年赴美学习人类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89和1991年阎两次回到下岬村,发现礼物之流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以下简称《礼物》)便是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该书于2017年在国内首次出版。
从1993年起,阎云翔又三次回到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最后写就了《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2009年首次出版于国内,下文简称《私人》),该书获美国2005年度列文森奖。
如果说《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对下岬村历史传统下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回望记录,那么《私人》则可以说是阎对下岬村现代冲击下家庭模式和私人生活变动的见证记录。
《礼物》回应了一直存在于阎回忆中的送礼疑惑,而阎也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迫切需要解答:要如何评价礼物体系中感情或情感反应的作用?在美国社会中十分常见的私人化礼物,以及这种礼物所产生的情感,在人类学文献中却很少受到理论关注。
同时,阎也对40年社会主义实践所带来的社会变迁赋予了很大的重要性。
于是,阎又用《私人》探讨了在下岬村,“国家、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千丝万缕。
《礼物的流动》下岬村最令阎云翔难以忘怀的经历之一就是是在农历新年时见到邻居跟他们的亲戚交换礼物。
他吃惊于村民之间互相交换的“礼物”是馒头,也奇怪于各种仪式情境下村民们各种行为和情感反应。
在实地调查中,他也不断感觉到相比其他命题,礼物馈赠这一体系显得越来越吸引他且充满着下岬村村民的生活。
在开头两章介绍完对方法论和田野地点后,阎用了三章分别叙述了村里进行交换的礼物的种类和场合,以及随礼礼薄所体现的人际关系网络。
蔡嘉琦: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有感蔡嘉琦刚刚读完的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志。
该书重点考察了在中国农村过去的50年(1949-1999)中发生在农民家庭与个人生活领域的种种变化。
在此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同时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P9),而本书作者开创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上,展示出一幅中国北方普通乡村中村民精神世界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
书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两性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议题。
作者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
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但是,这种个体身份和主体性的发展都是不平衡和不完全的,因为新出现的个人主义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具有道德自主性的、权利与责任平衡,而是倾向于唯我式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目标,放弃公共责任,是一种自利性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
换句话来说,许多个人缺乏基本的教养意识,成了没有教养的人。
从50至70年代,几代年轻人在国家发起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被国家鼓励或被直接引导对父权和公共权威等传统意识形态挑战。
这使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80年代以后,国家的力量开始消隐,留下了巨大的社会与道德真空,并迅速被彻底的消费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功利型个人主义等其它价值观念填补。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如:许多女青年在赢得婚姻自主权,仍然向未来的公婆索取高额彩礼(第六章),还有许多青年总是要求家中为自己安排工作与住房,却从来不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
又如,普遍存在的农村养老问题也同样源于权利义务失衡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书中提到在农村两代人之间的代际互惠的传统机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平衡交换的新逻辑。
文艺风赏 | LITERARY WINDS《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常莎莎《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阎云翔先生基于在下岬村所开展的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所写的一部以中国农民的个人私生活及个人利益、亲密关系为研究重点的民族志著作。
这本著作由八个章节、导论和结论组成。
在导言部分,作者通过分析和比较了大量的文献,简单地介绍了中国家庭及私人生活的学术研究现状,并发现了当前研究中国家庭的学者大多采用了“合作社模式”的研究视角。
然而,在中国农村家庭生活之中,个体并非都是把家庭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虽然“合作社模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框架,但并不能全面地解释和研究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取代过去的“合作社模式”。
阎云翔先生受到Philippe Aries与Georges Duby合编的《私人生活的历史》一书的启发,提出关于研究农民私人生活颇有见解的看法。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作者发现村民的公共生活走向了衰落、关系与人情也趋向于工具化,而“教友”和“神亲”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下岬村中私人家庭的浪漫序曲,重点探讨了年轻一代择偶过程的变化及其中的细节,并通过事例推翻了中国农民不具有恋爱和浪漫能力的错误观点。
第四、五章作者介绍了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和私人生活与居住空间的变化——以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象出现及家庭内部个人隐私的出现。
第六、七、八章三个章节,作者首先说明了家庭财产分割现象的出现,直接的后果就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接着,作者介绍了下岬村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中年父母对自己晚年生活境遇的担忧。
最后,作者明确指出中国家庭中父权制的瓦解以及孝道的衰落。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让我真正地领会到了田野调查的魅力,重新审视了自己一贯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问题时,以前的我总是相当然认为中国农民是愚昧无知的。
王钰湲:《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王钰湲阎云翔的这本《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无疑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现代农村的情感画面。
他以自己在下岬村7 年农民的亲身体验,以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进入那样一个乡村的情境,对从1949 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80 年代的市场变革过程中的农民的感情体验,有了一种同情性的理解。
搜索此作者的视频,作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选择下岬村作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出于感情因素而非技术原因。
但是,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只有他在下岬村前后长达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只有他和下岬村村民深厚的感情,才能在1989年回到下岬村进行田野研究的时候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关于爱情、婚姻、生育等私人性质问题的生动故事。
这些写在书中的故事,有的令人欣慰,但也有很多是对于述说者来说痛苦甚至是尽量回避的事情。
比如说婚前性行为、彩礼的节节攀升、老人受到儿子和媳妇的虐待等等,正是由于作者真诚的调研态度和“对人的尊重”,才使得村民无防备地娓娓道来。
那样一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当中的悲欢离合,可能有时候不大容易被都市人群所体会,但是我们都无法因此而断言,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感情表达和爱情想象就形同空白。
相反,在阎书中,我们可以通过它,回溯到50 到70 年代,看到那个时代的农村青年是如何表达爱意,是如何呈现激情的。
或许那些情感,今天的人看来,保守而含蓄,但是那底下蕴藏的激情,在那样一个集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就如费孝通所言,其实骨子里是在挑战传统秩序,无论是家族还是社会主义集体化的秩序。
整个1949 年以后,每一代人都在情感生活上不断的挑战既有权威的压制,而这些挑战又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而衍生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个人化的主体性,最终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下,演变成今天的格局。
但正如阎云翔所试图表达的,建国后的土改政策和新《婚姻法》的实施,摧毁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结构,而且也在慢慢瓦解传统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系模式。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私人生活的变革》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讲述了当代人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下,私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现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我们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和娱乐活动。
这些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沉迷于社交媒体和手机,忽视了与身边的人交流,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另外,互联网的信息泛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我们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很难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也给我们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挑战。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社会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城市化进程加快,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乡村的宁静和美好;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变得更加空虚。
这些社会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心灵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在追求便利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的美好。
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也给我们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挑战。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技和社会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又要注意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比如,我们应该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要沉迷其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要忽视自然和心灵的美好。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报告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技术进步、社会变迁、文化演变等。
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私人生活的变革。
首先,技术的进步对私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信息和娱乐。
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沉迷于手机和社交媒体,导致与现实生活的交流减少。
其次,社会变迁也对私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被重新定义,婚姻观念和性别角色发生了转变。
同时,工作压力的增加和竞争的加剧也对个人的私人生活造成了影响,人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困扰。
此外,文化演变也对私人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被重新审视和挑战,个人的自由和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然而,文化演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文化冲突。
此外,私人生活的变革还涉及到教育、健康、娱乐等方面。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新的技术和方法所取代。
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和行为。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为人们的私人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享受。
综上所述,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技术、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变革既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保持对私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以适应和塑造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笔记阎云翔先生的这本《私人生活的变革》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此书研究深入,内容细致,证据充分,结构严谨。
当那个十七岁的盲流来到下岬村时,村民与阎云翔自己可能都不会想到未来下岬村将成为一个学术上的概念。
沙垚老师说过,要做好民族志,就一定要切身体验,深入田野进行调查,阎云翔先生用数十年的时光深入下岬村,与当地村民做朋友,把自己当作下岬村的一份子,才写出《私人生活的变革》、《礼物的流动》等著作,做民族志与做好记者工作是一样的,只有深入调查,切身体会,才能收获最真实可靠的内容。
书中阎云翔先生从下岬村民私人生活的多个角度来记录私人生活的变革,分别是:择偶方式、情感表达、夫妻关系、私人空间(住宅)、家庭财产关系、代际关系、生育观念。
在讲述私人生活变化的同时,阎云翔先生在书中时常引用其他外国学者的观点,以此来进行对比。
在美国的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外国学者把中国的家庭当作合作社模式,即中国的家庭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经济目标而生活在一起,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类私人生活中情感的因素。
因此阎云翔先生更为注重中国农村中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于私人生活的影响。
在阎云翔先生的研究中,男女情感的变化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当自由恋爱在下岬村流行并成为主流后,下岬村民的私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6年土改开始,国家颁布新婚姻法,这意味着曾经父母包办婚姻的时代逐渐走向终结,在过去年轻人的婚事更像是双方父母在挑选合适的亲家,而婚姻中本该是主角的男女双方则显得像是任由父母摆布的棋子。
新婚姻法的颁布以及爱情电视剧的出现唤醒了年轻一代对于爱情的渴望,自由恋爱逐渐成为下岬村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在子女婚姻中可以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少,实际上也是以父权为家庭(书中成为主干家庭)中心的衰落。
以感情的变化为导火索,引发了下岬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夫妻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下岬村的主流。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心得体会: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农村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学者阎云翔以东北下岬村为调查对象,进而深入地对中国近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做出探究。
本书作者阎云翔以农村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方法,经过了人类学的有素训练之后回到了自己曾经做过七年农民的农村,开启了十余年的调查研究。
2005年,《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农村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了“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本书不仅涉及了包括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公共议题,还展现了包括计划生育、风流韵事、性等在内私人领域的隐私问题。
学者阎云翔将我们或许不是那么了解的乡村生活的变迁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在社会改造以及非集体化运动之后,农村生活从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对下岬村的调查结束后,阎云翔每年都会回到村子里去探访,他说:“我每次回去基本都会是一种很沮丧的状态,因为发现我们当初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书中的很多现象不仅如今在农村社会中存在,同时也在城市中存在。
作者自身的经历也可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因为家庭成分被误判为“资本家”,他被下放到山东农村的家中之后流浪到下岬村务农7
年。
之前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他,经过半年刻苦的复习,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赴美国留学。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曾这样评价:“如果不是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我们很难设想阎云翔的山东老家与美国、下岬村与哈佛大学、流浪汉与列文森奖获得者会有什么联系。
因为要追寻一部文化人类学典范文本的产生轨迹,我们便不能不注意这些令人匪夷所思因素的内在逻辑。
”如今社会关注的更多是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的问题,而阎云翔自身的这些经历也使他更关注社会可能并不怎么关注的农民本身的问题。
关于“择偶”一词,下岬村的村民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对于男人来说是“说媳妇”,对于女人来说是“找婆家”,以及90年代流行的“找对象”。
“说”和“找”其中都展现了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是以父母为主,父母包办,替儿女来决定婚姻大事。
而“找对象”的说法,更多的体现出了年轻人的自主性,不再是以父母的观点为准绳。
关于“择偶”一词的说法的变迁,逐渐的展现出了农村青年男女在婚姻中的主体性,以及渴望独立于父母、对爱情的向往。
在如今的农村还有没有父母包办的婚姻,我相信是有的。
别说农村,就连现代化程度加快的城市中仍有父母包办婚姻的存在。
甚至会有这样的说法存在,一些城市年轻人会认为父母对儿子和女儿的婚姻有不同的标准与期待,儿子的婚姻中最重要是儿子喜欢,其他的条件都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而在女儿的婚姻中,父母的满意要比女儿是否真正的喜欢更重要。
书中提到,许多学者简单地假定中国人对爱情不感兴趣,甚至认为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将爱情与婚姻相结合,因为中国人一般都
更具集体性或社会性而缺乏个人主体性。
读后感·我认为这些并非是简单假定,在我们身边很多的例子中,是存在爱情与婚姻不能结合的状况的。
大龄青年被父母永无休止的逼婚,最后可能找个差不多合适的人就行了,青年人因为找了父母并不满意的对象被迫分手从而和父母满意自己却不怎么喜欢的对象结婚,等等。
作者在采访到一位74岁的男性村民时,这位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了村中社会的变化“爷爷变孙子,妇女上了天。
”“爷爷变孙子”指的是父母对儿女权力的下降,年轻一代自主性的上升。
而“妇女上了天”则是从“妇女能顶半边天”中演变而来,但却是在抱怨妇女地位的巨大改变。
“妇女上了天”这句话中暗含着讽刺,妇女地位的提高用上了天来形容,女性地位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却在抱怨这样的进步,其中表现出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地位提升的恐惧。
其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也存在着一个问题,这里的提升指的是在私人生活领域家庭中的地位提升,将女性限制在了私人生活领域中,不管女性愿不愿意脱离社会生活,只要结婚成家后,就要遵循母职、妻职的本性退出社会生活,脱离竞争的社会,全心全意为家庭服务,家庭事务事无巨细。
使得结婚后的女性,与家庭、丈夫、孩子捆绑在一起,使女性的身份局限于妻子、母亲、女儿(儿媳)的身份中去。
就像作者阎云翔在本书末尾所说的那样,中国式的个性发展和家庭现代化显然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有待探讨。
作者:王紫叶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