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大勇_子贡讨马
- 格式:docx
- 大小:13.99 KB
- 文档页数:1
子贡言语故事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子贡这号人物的言语故事。
子贡啊,那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哩!他口才那叫一个了得,脑袋瓜也特别灵光。
你想想,要是子贡生在咱现在这个时代,那绝对是个超级厉害的谈判专家或者外交家呀!有一次,子贡凭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之间游走,竟然让一场眼看就要爆发的战争消弭于无形,厉害吧?这就好比咱现在遇到个大麻烦,眼看着就要闹得不可开交了,结果出来个人,几句话就把事情给摆平了,你说神不神?还有啊,子贡特别会做生意。
他那商业头脑,啧啧,简直了!他能在不同的地方发现商机,把买卖做得风生水起。
这不就跟咱现在那些成功的商人一样嘛,眼光独到,敢想敢干。
要是咱能有子贡那一半的本事,咱也能在生意场上闯出一番天地来呀,你说是不是?子贡对老师孔子那也是忠心耿耿。
孔子去世后,子贡那叫一个伤心啊,守孝六年呐!这得是多深的感情啊。
这就好像咱对咱特别敬重的长辈一样,要是长辈走了,咱心里得多难受呀。
你再看看现在,有多少人能像子贡这样尊师重道呢?很多人学了点东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把老师都抛到脑后了。
咱可不能这样,得学学子贡,时刻记着老师的恩情。
子贡的故事告诉我们啥?口才重要吧?有商业头脑重要吧?尊师重道更重要吧?咱要是能把这些都学到手,那咱在这世上还怕啥呀?咱也能像子贡一样,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
咱可别小瞧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故事和人物,这里面的智慧那可是无穷无尽的呀。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些智慧用到咱自己的生活里,那咱的日子肯定能过得越来越好。
你想想,要是人人都能像子贡那样,既有口才又有头脑,还懂得感恩,这世界得多美好呀!所以说呀,咱得多了解了解子贡这样的人物,多学学他们的优点。
别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那能有啥出息呀。
咱得有点追求,有点上进心,这样才能在这世上立足,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你说对不对?。
孔子逸马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孔子马逸这个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秦国时期的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历史巨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孔子逸马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希望大家喜欢!孔子逸马有何典故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有一次孔子的马在挣脱束缚后吃了一个农民的庄稼,在农民把马牵走后,他的两个弟子分别取游说农民归还马匹的事。
有一次,孔子走累后在路边休息,他的马挣脱了绳子的束缚,还吃了别人所种的庄稼,因此那个农民就把那匹马给牵走了。
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弟子,他以能说会道、辩论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归还马匹,然而他说尽了能说的话,那个农民却不听他的。
之后有个刚开始在孔子门下学习的人,为人比较粗俗,他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
他对农民说:“您在东海种地,而我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去吃您种的庄稼呢?”农民听后很高兴,就说:“说话就是应该这要简洁明了,怎么能够像刚才那个人说话那样。
”并把马归还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层次、属于什么样的种族还是位于什么样地方,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
也许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但那并不能代表我们就能主观轻率地去判断别人就是错误的。
就好像在西方人看来,中医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实际上,中医曾经救治了中国人几千年。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轻视别人的思维定势。
孔子的著作有哪些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促使鲁国文化达到了巅峰。
其主要著作为《春秋》,《诗》《书》《礼》《乐》《易》。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鲁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从小勤奋好学,拜读多位名师门下,自身的学习勤奋加上后来的身体力行,周游列国,给他收获了不少知识、文化思想。
感悟到各国的民俗风气,礼乐文化及政治制度,为他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期,孔子就著作了《春秋》,编写《诗》《书》,修订《礼》《乐》,序《易》。
子贡与孔子的故事_子贡与孔子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那孔子与子贡都有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子贡与孔子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子贡与孔子的故事一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子贡与孔子的故事二公元前493年春天,子贡随孔子离开卫国,一路逶迤,次年春天到了宋国。
宋国本是孔子先祖受封的地方,也是他夫人亓官氏的家乡,他年轻时还到宋国考察过殷礼,为此,孔子达算在宋国多停一段时间。
谁知到了宋国,宋景公对孔子一行的到来表现十分冷漠,不仅内没有留用孔子的意思,连食宿也不予以安排,师徒的生活显得十分窘迫。
看着先生愁眉不展的样子,子贡对孔子说:“先生,我还有块美玉,是把它继续收藏在行囊里呢,还是把它卖掉?”孔子脸上有了喜色,笑着说:“卖掉,卖掉,但要卖给识货的买主。
”孔子联想到眼下自身的遭遇,打趣地说:“连我自己都在等待识货的人,想将自己卖掉呢。
子贡与马圄之说的故事
原文: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
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
吹籁工为善声。
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
原文含义:在“说”和“听”之间的关系也要闹清楚。
“说”没有好不好,关键在于听的人认为好不好;品德也没有贤不贤,关键在你的主人认为你贤不贤。
所以,你想做好的方面的事情,但你的主人不想作好的事情,你就不会受赏识;做坏事的人在想做坏事的主人那里,也不会被讨厌。
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的马走在田间,把农民的庄稼吃了,农民就把他的马扣下不让走。
孔子让他的得意门生子贡去讨要。
子贡跟农民讲了一大堆仁义道德的道理,农民不理会。
这时候,马夫去跟农民交涉,只讲了几句话,农民听懂了,认为马夫比子贡讲的有道理多了,就把马还了。
本来有一个吹竹器的乐人,吹奏得非常棒,但是越王听着就烦。
换了一帮人为越王演奏俗不可耐的声音,越王却非常高兴。
子贡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端木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
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七十二贤子贡的生平介绍子贡是孔子的门下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子贡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子贡生平简介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
孔门十哲中,子贡以言语闻名,他善于雄辩,才华横溢,且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这一点就连他的老师孔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子贡通达事理,言语才能杰出,故而能被聘为鲁国、卫国的国相,且能在出使齐国、吴国、越国与晋国四国时表现得得心应手。
但子贡的性格比较自私,骄纵使气,不待见亲近他的人,但那人一旦远离他他又要埋怨。
子贡不仅在学习与政治上有比较突出得成就,且善于经商之道,他能够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贱买贵卖以从中获利,成为了巨富。
端木遗风指的就是子贡遗留下来诚信经商的风气,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为后世所推崇,而子贡本人也被汉族民间奉为财神。
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去世,后世追封其为“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
子贡怎么死的子贡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徒弟,他的出身和死因一直备受后人的关注,所以子贡怎么死的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历史界一个热议的话题,其实根据史记记载子贡在70多岁死于疾病,当时他是想路过齐国去经商的,不幸在齐国的时候身染重病不治身亡,所以子贡应该算是病死的,70多岁在当时是个很大的年纪了,子贡也算是寿终正寝。
其实关于子贡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怀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认为子贡在吴起变法中被叛军伤害了,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当时虽然子贡和吴起变法是同一时代的,但是子贡并没有参与这次改革,他也不会同叛军扯上关系,后代人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增加这次改革的知名度,子贡其实是在齐国病死的,他一生没有参与过任何的改革。
其实子贡在死之前还曾经想念过孔子,当时距离孔子逝世已经很多年了,有后世人称子贡在齐国偏远的一个地方突然身染重病,很多名医看了都束手无策,子贡死之前口中一直念叨着老师的名字。
可惜当时没有人认识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也并没有人认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就在呼喊中死去了。
孔子的马吃庄稼与农夫对话故事典故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次在野外露宿。
他和弟子们吃饭时,他的马走失了一匹,他的弟子子贡顺着蹄印找,结果在一个村庄里发现了那匹走失的马,那匹马正在低头吃庄稼。
子贡跟那个农民商量,希望他能归还这匹马。
但是农民拒绝了,他说:“这是从哪来的?我的马怎么可能随便归还给陌生的人?”
子贡点点头,知道跟他讲大道理也没有用,于是决定回到孔子身边报告情况。
孔子听后对子贡说:“子贡啊,你还不够了解马啊!你应当向农民索要一捆二绳,而不是说马。
”
子贡按照孔子的指示去做了,结果农民同意归还马。
孔子从这个事件中得出结论,说:“跟其它的马相比,这匹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它和我的胃口很匹配,这是我爱它的原因。
”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人和动物的深刻理解,也显示了他如何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来教导他的弟子们。
孔子最杰出的弟子_孔子弟子有哪些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那谁才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最杰出的弟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实大家都知道,子贡(前520—前456)即端木赐,才真正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他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道德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
故其在当时的名声、地位青云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可为什么到了后来,直到今天,他的名声、地位反倒不如子渊、子舆、子路、子蹇等人呢?(就像杜甫,曾经许多年里,其地位和评价一直高过李白;但后来却很奇怪地竟不如李白了。
)实在蹊跷得很。
我分析不出原因来,只笼统地称之为历史上的“残缺美”吧。
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子贡素来被列为最前茅的几位之一。
首先,他被列言语科优异者,孔子曾称其“瑚琏之器”;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之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门弟子中首臣。
又善于经商之道,曾行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亦为孔门弟子中首富,甚至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富豪之一”。
相传孔子病危时他未赶回,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3年离去,他却守了6年。
子贡与子渊的比较子贡与孔子最得意、最著名的弟子子渊(颜回)相比,到底哪个更强一些?世人其实有目共睹。
就政事而言,子渊要交白卷;子贡则贵为两国之相。
就生存能力而言,子渊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方今之世提倡发展经济,比起“君子固穷”、“安贫乐道”、自命清高的子渊来,善于经商理财、富甲天下的子贡更值得推崇。
解马而与文言文翻译如下:
孔子有一天出行,在路上其驾车的马挣脱缰绳跑去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起来。
子贡去要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把马放了,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他。
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祭祀的太牢,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
于是孔子改派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么知道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马儿还给马夫。
赏析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粗人面前谈论《诗经》《尚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迂腐儒生所以误国误事的原因。
马夫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这番话若从子贡口中说出,恐怕仍然让农夫难以接受。
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都相差太远,彼此在交涉之前就已经心存距离感。
然而孔子为什么不要马夫先去,而任由子贡前去劝说农夫呢?这是因为孔子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让马夫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气;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言,也使得马夫因此有了表现的机会。
圣人能通达事理人情,所以才能人尽其才。
后世常以成文的法规来束缚人,以各种资格来限制人,以拥有多种长处来期望人。
这样,天下之事怎么还能有成功的希望呢?。
子贡存鲁乱齐破吴给人的思考和感悟你想啊,子贡就这么一个人,靠着他的一张嘴,居然能把几个国家的局势搅得翻天覆地。
鲁国当时面临齐国的威胁,子贡呢,就开始他的神奇操作。
他跑到齐国去,跟齐国的掌权者说攻打吴国比攻打鲁国有更多好处,把齐国忽悠得改变了目标。
然后他又跑到吴国,跟吴王说要是齐国把鲁国灭了,那吴国可就危险了,得先去打齐国。
接着又跑到越国,让越国跟着吴国一起去打齐国,还让晋国做好准备。
这一圈下来,鲁国保住了,齐国陷入战争乱了阵脚,吴国被削弱最后破了,晋国也得了好处。
这事儿让我感觉啊,口才真的太重要了。
子贡就像是一个超级推销员,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各个国家的老大。
而且他特别懂得抓住每个国家的心理。
齐国想扩张,他就顺着这个心思说打吴国更划算;吴国想称霸,他就说打齐国能显示威风还能避免鲁国被齐国吞了之后的威胁;越国想复仇,他就给越国指出跟着吴国出兵的机会;晋国想维持自己的地位,他就让晋国提前做好应对战后局面的准备。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信息的掌握和运用是多么厉害。
子贡肯定是对这几个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每个国家的优势、劣势、需求和担忧,才能像下棋一样,一步一步把这些国家都安排到他想要的位置上。
这也给我们普通人一些启发。
在生活里,我们也得学会这种“周旋”的本事。
比如说在工作中,你想要让领导接受你的方案,你就得像子贡那样,了解领导的想法,然后把你的方案按照领导的心思去包装,用巧妙的话语说出来。
在人际交往里,要是和朋友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学学子贡,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用一种幽默风趣又合理的说法去说服对方。
不过呢,子贡这么做也有点“损”。
他虽然保住了鲁国,但是也让很多无辜的人陷入战争。
这就提醒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虽然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也要考虑道德和伦理。
不能为了自己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就把别人推进火坑。
总之,子贡存鲁乱齐破吴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孔子的马,因偷吃庄稼而被农夫扣下,学识渊博且能说会道的自贡,自告孔子的马,因偷吃庄稼而被农夫扣下,学识渊博且能说会道的自贡,自告奋勇去讨要,可是,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不但没有讨要回来,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令众人惊讶的是,最后,大字不识一个的马夫仅一句话,农夫就高高兴兴的把马给还了。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偷吃了一位农民的庄稼,这位农民很生气,就把马扣住了。
孔子的弟子当中,子贡最是能说会道,于是他便自告奋勇的去交涉。
先是跟农夫赔礼道歉,然后又给农夫讲了很多大道理,从诗经讲到尚书,使出浑身解数,费尽了口舌,可是农夫就是不肯把马还给子贡,并且对子贡满脸的不屑。
子贡只能垂头丧气的回来了。
“我就知道你处理不了,我让马夫去说,肯定几句话下来,农夫就把马还给我们了。
”孔子看到子贡回来后,哈哈大笑的说道。
“啊?为什么?”子贡满脸疑惑。
“你是不是用你的满腹经纶去跟农夫讲大道理啊?”孔子问道。
“是啊,有什么不对吗?”子贡说。
“你呀你,你说的这些农夫压根听不懂。
这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
你说,怎么能行得通呢?”孔子说完之后,又说,“我让咱们的马夫去讨要,你好好看看马夫是怎么做的。
”于是马夫就去农夫那里交涉了。
史书上的记载就一句话。
“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于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意思是,你从来没有到过东海去耕作,我也没有来过西方,可是庄稼是长得一样的,马不是人,在他们眼里哪里的庄稼都能吃。
所以我的马并不知道你的庄稼不能吃。
农夫听了之后,觉得是这么个道理,而且从马夫的衣着言语中,觉得马夫和自己是同道中人,于是就高高兴兴的把马还给了马夫。
在这个故事中,刚开始孔子已经知道了结果,他为什么没有阻止子供呢?因为实践出真知。
如果刚开始就不让自贡去,不让子贡在实践中去锻炼去学习,子贡永远悟不了这么通透。
另外呢,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马夫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也有比学识渊博能说会道的子贡强的地方。
子贡的外交手段:(2)子贡出马,一个顶俩常说弱国无外交,子贡决定插四刀。
对田常来说,个人利益至上,其它的都统统靠边站!齐国要攻打鲁国,子贡先来到齐国。
齐国这时候掌权的不是国君了,而是大夫田常。
庄子老先生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说的是“田成子取齐”一事。
“田成子”就是田常。
礼也崩乐也坏的时代,拳头硬的就是老大。
田常,也就是《论语选读》课本《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文中的“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的“陈成子”,他采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手段争取民众的支持,后来杀了齐简公。
大夫田常的拳头最硬,但其他四个拳头不软不硬的贵族大夫对他心怀不满,有的甚至跃跃欲试。
内患,齐国有内患,这就是子贡先来齐国的根本动因。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原来,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但忌惮于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等贵族大夫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削弱他们的力量。
他们的力量变小了,自己的力量就相对更大了。
真是一笔好买卖!但真正的买卖人是子贡,他对田常说:“君之伐鲁过矣。
”您派齐国军队攻打鲁国,这是大错特错的!田常感觉莫名其妙。
为什么?“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鲁国,它的城墙单薄矮小,护城河狭窄水浅,国君愚昧不仁慈,大臣虚伪没能力,士兵百姓都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
鲁国是个很难攻打的国家?谁说我也不信啊。
田常被子贡搞糊涂了。
那打谁?“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您不如去攻打吴国。
吴国,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宽又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经过挑选而精神饱满,重型武器、精锐的部队那里全有,还派英明神武的大夫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愤怒了,大变脸色道:“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容易攻打的叫我不要打,很难攻打的却忽悠我去打,你以为我弱智啊!子贡说,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听说有几个朝中大臣在反对您。
子贡索马睡前故事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又有七十二贤人,子贡就是这七十二贤人中比较有名的一个。
子贡非常聪明,头脑灵活,善于论辩。
子贡靠着他的巧言善辩曾多次解救孔子及其他弟子于危难。
据说有一次,子贡和子路一块出去,恰好经过郑国的神社。
神社前面有一棵千年古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像一把大伞一样。
树上住着一种神鸟,神通广大,变化无方,属于魑魅魍魉之类。
子路见那鸟生得奇怪,很是稀奇,想也不想便爬上树去,想捉只鸟来玩。
谁知道鸟没捉到,自己反而被神鸟用法术给吊在树上了,不上不下,又难堪又尴尬。
子贡见了,开始是惊讶,后来看见子路那副模样又觉得好笑,知道是被神鸟给施了法术,连忙向神鸟求情。
幸亏他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终于把神鸟说得心服口服,让神鸟觉得好像真的是它自己吊起子路不对。
于是,它马上放了子路。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都说明子贡的辩才无碍,思维敏捷,头脑灵活。
但是他的辩才也有完全不管用的.时候,子贡索马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中途困乏,于是停在大路边歇息。
谁知道驾车的辕马忽然挣脱了缰绳,哒哒哒跑去啃人家种的庄稼。
结果那马被正在田里干活的农夫给抓住了,扣留起来,硬要孔子他们给个说法。
子贡自觉辩才无碍,那么多达官贵人甚至神鸟怪兽都为他的辩才所折服,仅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曾经“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说服这么几个小小的农夫,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过去,对着那几个农夫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经据史,旁征博引,真个是舌绽莲花,说得天花乱坠。
可是那几个农夫只是拿眼干瞪着他,看他在那里之乎者也,子曰书云,一句话也听不懂。
最后实在不耐烦了,一个个挥着拳头,舞着棍棒,做出要动武的样子,子贡这才悻悻地跑回去,脸上很不自在。
连子贡这么善于论辩的人都要不回那匹马,这下大家可都犯愁了。
正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看上去笨头笨脑、刚来不多久、正替孔子赶车的马车夫却自告奋勇要去讨回那匹马。
孔子弟子子贡索马的故事摘要:一、子贡简介二、子贡索马的起因三、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四、子贡悟道后的行动五、子贡索马故事的影响正文:【一、子贡简介】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弟子。
他聪明机智,善于辩论,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
子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以其才智和德行著称。
【二、子贡索马的起因】子贡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听闻齐景公欲伐鲁国,他担心自己的家乡鲁国战败,于是想尽办法阻止这场战争。
子贡于是前往齐国,通过与齐景公的对话,试图说服他放弃对鲁国的进攻。
【三、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在孔子面前表达了自己担忧鲁国战败的心情,孔子却对他说:“赐,你错了。
你应该去说服齐国,让他们放弃进攻鲁国。
”子贡不解,问:“老师,为什么我不可以直接去劝说齐景公呢?”孔子回答:“因为你直接去劝说,会让齐景公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你应该先去说服齐国的相国,让他转达你的意见。
”【四、子贡悟道后的行动】子贡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前往齐国游说。
他首先结识了齐国的相国,两人交谈甚欢。
子贡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辩论才能,说服了相国。
相国深感子贡的意见有理,便劝说齐景公放弃了进攻鲁国的计划。
【五、子贡索马故事的影响】子贡成功阻止了齐国对鲁国的侵略,拯救了家乡。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不仅展现了子贡的聪明才智,还体现了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教育理念。
子贡悟道后,他在外交和政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克服自己的盲目冲动。
儒商鼻祖子贡带给您的启示与商业智慧子贡,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牛逼啊!他是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还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子贡带给我们的商业智慧。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儒商。
儒商是指既有儒家道德修养,又有商业才能的人。
子贡正是这样一位儒商的代表。
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在商业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那么,子贡的商业智慧究竟是什么呢?1. 诚信经营子贡在商业活动中,始终坚持诚信为本。
他认为,商人应该以诚信为先,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取得成功。
这一点对于现在的企业家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时刻牢记,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生意可做。
2. 以人为本子贡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员工。
因此,他在招聘人才时,总是注重考察对方的品德、能力和潜力。
他还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 创新求变子贡非常注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勇于突破。
在子贡的带领下,他的企业在当时的商业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这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4. 社会责任子贡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还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他的倡导下,他的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道义要求,更是一种长远的发展需要。
5. 团结协作子贡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协作。
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
在子贡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凝聚力非常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着。
孔子求马
孔子经常带着他的弟子到处讲学。
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新的村庄,这里一派农家乐的气象。
正当大家都坐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时,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了庄稼地里,踩着了庄稼,还啃食农夫的麦苗。
在附近看守土地的农夫急忙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孔子的学生见状都想要帮助孔子拿回马。
孔子当时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自告奋勇地上前,他觉得自己口才不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定可以说服那个农夫,争取他的原谅,拿回马匹。
子贡首先向农夫表明了他们的身份,又讲他们一行来这个村庄的目的,然后向他解释为什么马会跑过去吃他的麦苗。
不料,任他费尽口舌,讲了不知道多少大道理,农夫就是不肯归还马匹。
最后,子贡只得放弃了继续谈判的想法,垂头丧气地回来。
这时有一位学识和才干都远远不如子贡的新学生站了起来。
他刚刚随孔子不久。
见子贡没有完成交涉任务时,他也请求前去一试。
孔子应允了。
只见这位新学生笑盈盈地走到农夫,问农夫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什么作物长得好,还请教了收成、劳作中的一些问题,表现得十分谦虚,农夫对他的敌对方的意慢慢消除了。
这个学生见时机合适,才非常诚心地向农夫道分析和歉,说自己和同学没有好好看管好老师的马,并且表示,大家可以赔偿他的损失。
农夫很爽快地原谅了他,前且把马还给了他,也没有要求赔偿。
因子贡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然而田间老农如何能理解那些大所谓道理呢?对什么样的人,就该讲什么样的话。
孔子逸马写作文话说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一众弟子出门游历讲学。
这一路上,大家是有说有笑,气氛那叫一个融洽。
走着走着,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拉车的马挣脱了缰绳,撒开蹄子跑了!这可把众人给急坏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马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啊。
孔子的弟子们立刻四散开来,去寻找那跑掉的马。
孔子倒是显得比较淡定,他站在原地,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
其中一个弟子子贡,那是个能说会道的主儿,自告奋勇地说:“老师,您别担心,我这就去附近的村庄,凭着我的口才,一定能把马要回来!”说完,子贡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他来到了一个村庄,看到几个村民正在村口闲聊。
子贡走上前去,彬彬有礼地说道:“各位乡亲,我们是孔子的弟子,我们的马跑丢了,不知是否跑到了你们这里。
还望各位行个方便,将马归还于我们。
”这几个村民听了,只是斜眼看了看子贡,其中一个说道:“你说马是你们的,有什么证据?”子贡一听,赶忙解释:“这马是我们一路拉车的,特征明显,毛色纯正,个头高大……”可任凭子贡怎么说,这几个村民就是不为所动,甚至还开始嘲笑他:“哼,谁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说不定是想来骗我们的马呢!”子贡是又气又急,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子贡回到孔子身边,垂头丧气地说:“老师,我没能要回马。
那些村民根本不听我讲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说:“没关系,让我再派个人去试试。
”这时候,一个平时不太起眼的弟子走了出来,说道:“老师,让我去吧。
”孔子点了点头。
这个弟子来到村子里,没有像子贡那样直接去跟村民理论,而是在村子里转了转。
他看到一个老人正在田边费力地耕地,便走过去,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帮老人干起活来。
老人一开始还有些惊讶,后来见这个弟子干活卖力,态度诚恳,便和他拉起了家常。
弟子一边干活,一边跟老人说起了马跑丢的事儿。
老人听了,说道:“原来是这样啊,你先别急,等我干完这活儿,帮你问问。
”弟子连忙道谢。
干完活后,老人带着弟子来到村里,跟村民们说:“这孩子挺实在的,一路上跟着孔子学习,也不容易。
子贡的事迹_子贡有什么语言艺术子贡是东周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那么你知道子贡的事迹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子贡的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子贡的事迹子贡是孔子弟子比较出名的一个,成绩优异,而且还能言善辩,做事十分有能力,经商也是顺风顺水,是孔子众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个,而且子贡做生意都是取之有道,不收取不义之财。
论语对于弟子介绍中,对子贡的着墨比较多,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子贡受到了很多后人的爱戴。
当时《诗》是训练语言的教材,所以孔子一直把它作为课本,要求自己的学生能够搞清楚里面的意义,还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尤其是在外交的时候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的人是不能完全达到孔子的要求的,而子贡就完全掌握了老师所说的。
孔子和子贡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看出子贡能够灵活的用诗中的诗句,子贡和老师的一问一答十分精彩。
孔子认为子贡每次的回答都十分贴切。
子贡在学问上十分出色,史记中有记载,子贡一出,五国有变,子贡保住了鲁国,可以看出他的惊人智慧和口才。
虽然子贡很有才能,但是他是非常尊重老师的,把孔子当做日月。
孔子每次遇到危难时,子贡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孔子脱离险境。
他非常不喜欢别人说老师的坏话,会和诋毁老师的人争论,但是孔子不是很看好子贡,总是偏袒颜回,只把子贡当做第二等人。
子贡最后死于齐国。
被追封为“黎侯”,后来又加封为“先贤端木子”。
子贡的语言艺术介绍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春秋时期卫国人,也是当时有名的富商。
同时,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的人,他在与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处中,均展现了他非凡的语言艺术。
第一,子贡对孔子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一个境界。
他在描述孔子时,古今中外所有恭维孔子的文章和好话,都被他讲完了!在他和陈子禽,叔孙武叔等的对话中,他对孔子的崇拜就更加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他把恭维孔子的话,变成了一种艺术。
第二,子贡懂得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十二贤子贡的生平故事子贡是孔子的门下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那么关于子贡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子贡经商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子贡经商的故事子贡是一个学术渊博的人,他能言善辩的嘴,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不小的收获与利益。
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中,对子贡的评价很多,也很好。
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对于子贡的言行举止,为人经商方面有着特别高的评价。
孔子虽然有三千多的徒弟,但是真正得到孔子学术真传的只有短短的七十二人,子贡是这七十二人中的其中一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子贡是一个生意人,而且十分富有。
但是孔子不喜欢这种经商人,这在孔子世语上明确的指出了。
子贡和别的师兄弟不一样,与他同样受到孔子好评重用的弟子颜回相比,颜回虽然在学业上第一,品德也第一,但是思想太过保守。
颜回认为穷人好,穷人比较多,可以和大家聊得来,因此他不找一些谋生的方法,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天只吃一碗饭,一杯水,很早就过世了。
另一师兄闵子骞,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认为外出为别人做事太丢人了,只在家里做事,所以穷的连糟糠都吃不起了。
他们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不懂得谋生,有再多的学识都没用,子贡却学习和经商一起努力,子贡好学,而且学识越渊博。
同时在经商上,也讲究诚实和仗义,赚来的钱都用到有用之处。
孔子当时举办最受欢迎最大的私立学校,以及孔子周游列国的钱都是子贡提供的。
子贡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经商上,都是一把好手,不管经商还是学问上子贡都有自己的方法。
子贡不仅好学,又会经商,不管在哪方面都做出了显赫的成绩,子贡因为自己懂得经商,所以也成为孔字众多弟子的首富。
陈子禽谓子贡曰讲了什么陈子禽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现在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他并不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却和孔子的众门生交好,他后来成为了一个县的宰相,由于他实施的政策都是对人民有利的,所以一直是受到百姓的称赞。
他也是一个思想先进的人,他的哥哥去世之后,他提出了反对殉葬。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吃了一位农夫的庄稼,这位农夫就把马扣了下来。
子贡能说会道,自告奋勇去交涉,结果子贡讲了半天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夫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贡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于是让马夫前去讨马。
马夫走到农夫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了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吧。
”
农夫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他与自己相同的打扮,觉得很是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成天礼、乐、诗、书,满口之乎者也的子贡和农夫讲道理,这正应了一句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心灵的沟通,只要你打动了对方的心,对方心悦诚服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