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年段集体备课记录表程: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建立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之上的,计算的算理与方法与以前学习的乘法完全一样,可以应当迁移规律进行教学。
1、课始把例题中的144户改成44户,列式44×15,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方法,一是简便计算44×5×3;二是44×5=220,44 ×5=440,220+440=660;三是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计算。
2、改成144×15,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最后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3、评讲,总结计算方法和注意点。
教材第5页的第5题,是研究积与乘数的变化规律,教师很容易做习题做做、填填简单地处理。
这个知识是为五年级学习小数乘法服务的:1、研究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100倍……,积也随着扩大10倍、100倍……,最后归纳出: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就随着扩大相同的倍数。
2、反过来研究(同上),归纳出: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缩小相同的倍数。
3、把上面的两个规律合并成: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再研究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变化的情况,归纳出: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缩小相同的倍数。
5、最后把得出的两个结论合并成: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缩小相同的倍数。
6、应用:已知 24×18=43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240×18=2400×18=240×180=240×1800=24×36 =48×180=蒋:第9页的思考题对没有学过奥数的学生来说是难了点,但是也不是不能研究的,1、出示题目:用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积最大,是什么算式?如果学生说是:543×21,我问:你为什么这样组算式?生答:因为积最大,所以我把5放在了三位数的最高位。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写出必要的计算步骤,进一步掌握有关括号的运算顺序知识。
(二)精心编排计算题组,加强对运算顺序的体验,提高练习效率掌握运算顺序、形成混合运算能力,需要练习。
练习题不是越多越好,应该精心设计安排,以较少的题量获取最大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十一和练习十二里,编排了四个计算题组,每组2道或3道混合运算题。
学生一边计算、一边比较同组的题,能够获得关于运算顺序的体验。
练习十一第2题里有两个计算题组:25×30+25×20和25×(30+20);840÷40-400÷40和(840-400)÷40。
同组两道题中,一道没有括号,另一道有括号,使用的运算顺序不同,但最后的得数相同。
在练习运算顺序的同时,渗透了乘法分配律和除法运算性质。
第5题里有两个计算题组:60÷10+120÷60、600÷(10+120÷6)和(600÷10+120)÷6;26+14×70-30、26+14×(70-30)和(26+14)×(70-30)。
同组三道题中,有的没有括号,有的有括号,而且括号的位置不同;有的没有括号,有的有一个括号,有的有两个括号。
因此同组三题的运算顺序不同,最后结果也就不同。
第10题里有四个计算题组:45+25×12和(45+25)×12;20+12+60÷3和20+(12+60)÷3;68+185÷5+32和68+185÷(5+32);800-432÷6×9和800-432÷(6×9)。
同组两道题中,一道没有括号,另一道有括号,要求“(不算出得数)直接在每组中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的□里画‘’”。
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本模板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xxxx年xx月活动地点办公x
活动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讲人 aaa
参加成员 bbb,ccc.ddd.eee,
aaa老师谈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一开始学习口算乘法,是对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的一个回顾和提升。
在本块内容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乘法知识,从两位数提升到三位数。
本节课中略微涉及到第54页的知识——行程问题。
本课的学习也是为下次的新内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埋下伏笔。
林建能老师谈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活动内容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及进程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Bbb老师谈学设想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温习了旧知,而且也为学生学习新知架起了桥梁。
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Ccc老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设计作进一步修改。
通过这次的集体备课,大家在活动中各抒己
见,觉得帮助颇大。
大家认为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尊重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非常重要。
活动反思大家一致提出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尊重学生的发现,善于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让与建议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的作业,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放飞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更加扎实有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数位顺序表,尺子,购物小票。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课时:7课时。
集体备课成员:主备人:讨论时间:2013年月日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教学重点: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数学年级组四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2月6日)地点课题四则运算-6.租船问题主备人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步调整寻找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解决租船问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出示情境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租船问题》(板书主题)二、揭示课题,研究新知(1)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了数学信息,再交流汇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学生结合从这幅图找到的信息,提出问题。
船的种类限载人数租金大船6人30元小船4人24元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一条大船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这样子就没有空位了。
调整为:4条大船,2条小船30×4+24×2=120+48(元)=168(元)180元>174元>168元答:租4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钱,费用是168元。
(3)回顾与反思思考:1、这样确实更省钱了?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2、怎么能说明这种方案是“最”省钱的呢?要想证明“最”你有什么好办法?预设:要把所有的情况列出来,比较。
引导:怎么样来列呢?在数学上要有顺序的列,为了方便,一般使用列表格的方法。
请小组合作,填写表格3.反馈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回顾分析与解答的过程,你发现解决租船问题要注意什么?(请学生来说一说)(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巩固拓展出示“练习三”第4~6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教学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教学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五、教学时数4教时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 1 课时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单元第 1 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四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主备课人:XXX二、时间:2019-3三、主题: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参加人员:XXX XXX五、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六、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3、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5、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抽,能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去掌握。
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九、作业设计:完成第7页的练习一。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识起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机会接触一些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且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稿一、教学内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省编教材中安排在第八册,是以单纯计算的形式编排的;而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关0的运算二、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及教学建议1.P2~3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的情境,后面一些例题就以此为背景来解决问题。
这里有3个活动区:滑冰区、滑雪区、冰雕区,同时还告诉了三个活动区的人数,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信息。
2.P4例1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建议:这样的数量关系在二上已经接触过,如上车下车、借书还书等等,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看,要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新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复备人:课题四则运算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刘红蕾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主题图练习本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
(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2)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下午有多少人?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个案补充个案补充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四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主备课人:XXX二、时间:2019-3三、主题: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参加人员:XXX XXX五、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六、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3、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5、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抽,能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去掌握。
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九、作业设计:完成第7页的练习一。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识起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机会接触一些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且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3、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2)画线段图(3)怎么列算式呢?[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2、变换例题[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2)提出思考问题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2468=3043-575=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是否重新认识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呢?说说你的新收获吧!五、课后习题1.根据已给出的算式直接写出相应算式的得数.977+123=1100 587-542=451100 -977= 45+542=1100-123= 542+45=2.判断题.(1)在103-21=82这个减法算式里.103是减数.21是被减数.82是差. ( )(2)计算300-88=212时.只能用212+88=300进行检验.( )板书设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主备老师:邓胜千参与研讨老师:周红梅、于丰硕、伍婷婷
主备老师:邓胜千参与研讨老师:周红梅、于丰硕、伍婷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例3
学生看图思考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口算下面各题,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0+24÷6 100-60÷5 90÷5+4 25×10-4
(30+24)÷6 (100-60)÷5 90÷(5+4) 25×(10-4)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2)一个数与0相乘,都得();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一头牛重480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牛的6倍,一只大象比
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5、(列综合式子解决)一台彩电售价6500元,小红目前有5600
元存款,如果从现在起她每个月存90元,她要几个月才能买上彩电?
四、小结质疑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