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44
第1篇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参与人员:六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主持人:张丽华老师记录人:李晓婷老师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我校六年级数学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六数下册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六数下册的教学。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六数下册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张丽华老师首先介绍了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随后各位老师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经过讨论,老师们达成共识,确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
-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 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课堂观摩为了更好地落实集体备课成果,本次活动安排了张丽华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公开课的主题为“分数的意义”。
张老师以“蛋糕分蛋糕”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张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观课后,老师们对张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
大家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加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等。
3. 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环节,各位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在六数下册的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
六下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六下数学在进行备课过程中,我们六名老师组成备课组,共同商讨备课内容,制定备课计划,共同分工合作完成备课工作。
下面是我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目标:1.能够理解和解答六下数学中涉及的各种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备课内容:六下数学第一章,整数运算备课步骤:1.确定备课材料本章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整数的概念、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乘法、表达式的加减和乘法。
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教辅和其他辅助材料。
2.制定备课计划备课组成员商讨了备课计划,并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备课计划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1)预习:备课组成员提前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为备课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分解。
(3)教学重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重要知识点。
(4)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本次备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具、幻灯片等。
(6)课堂组织:确定本节课的课堂组织方式和学生活动形式。
3.分工合作,制定备课活动备课组成员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和兴趣进行了分工合作,制定了备课活动。
主要备课活动如下:(1)热身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2)新知引入: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入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3)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教具或教材上的例题、案例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4)示范演示:找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如何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示范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5)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答一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并进行课堂讨论和答疑。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评课议课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通过教学观摩和评课议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首先由教研组长组织全体六年级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本次备课的主题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研组长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教材内容,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接着,各位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各自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性质?(3)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教师们形成了以下共识:- 利用直观教具,如分数条、图形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分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2. 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
公开课的主题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一课时。
公开课上,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象。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3. 评课议课公开课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议课。
首先,授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反思,分析了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
随后,其他教师针对公开课进行了点评。
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参与度高。
六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的老师准时聚在一起,讨论最近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体研讨商量解决策略。
一、针对教材中没有出现概念等问题,共同整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一)、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2、圆柱的侧面:圆柱的周围是一曲面,叫做侧面。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用字母表示:S=CH3、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
4. 圆柱的体积:把圆柱体的底面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体切开再拼起来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分成的扇形越多,拼起来越接近于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则圆柱的体积为:V=SH(二)圆锥的特征1. 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用h表示。
圆锥只有一条高。
2. 圆锥的体积: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锥形容器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形容器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三分之一,即V=1/3SH二、针对最近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体进行研讨(一)出现的问题: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混淆。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前者是底面的周长×高,后者是底面的面积×高。
学生学习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当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与前公式混淆。
2、圆柱的体积公式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混淆,后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在教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们虽然通过课件进行了演示,还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了现场操作。
六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主题: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研讨与备课。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六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主持人(张老师):“各位数学大侠们,咱们今天齐聚一堂,就像武林高手过招前要先商量策略一样,咱们要好好研讨一下六年级数学下册这门‘武功秘籍’怎么教。
”大家哄堂大笑,气氛轻松愉快地开始了活动。
二、教材分析。
1. 整体框架。
李老师:“我先来说说这教材的整体框架哈。
这六年级下册就像一场数学的毕业大冒险,先是负数的引入,这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数学世界的大门,和之前的数域不一样喽。
然后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就像立体几何的小先锋,让学生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思考。
”2. 重点内容。
王老师接话:“对呀,重点内容可不少呢。
比例这块儿是个硬骨头,什么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很容易搞混,就像双胞胎一样,看着像,其实差别大着呢。
还有百分数(二),这部分和生活联系紧密,打折、利率啥的,得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可有用了,不是光在课本上算算而已。
”3. 难点剖析。
赵老师皱着眉头说:“我觉得难点就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以及表面积计算上。
那些公式看着简单,但是学生一做题就错,不是忘记乘二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中的系数),就是把底面半径和直径搞混。
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比如给个圆柱形状的水桶,让求需要多少铁皮,学生就分不清到底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了。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基础。
孙老师:“咱们这届学生基础有点参差不齐。
好的学生呢,数学思维很敏捷,你讲一点他能想到十点。
但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还不扎实,分数运算老是出错,这可怎么去学后面更复杂的内容啊。
”2. 学习习惯。
陈老师无奈地说:“学习习惯也是个大问题。
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像梦游,你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他在下面云里雾里。
作业也不认真做,马马虎虎的,抄错题、算错数是家常便饭。
咱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行。
”四、教学目标确定。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记录(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一、单元主题: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负数的认识,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三、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重点难点:重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难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
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