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_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例句选择和设计【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例句选择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当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
接着阐述了研究目的,即探讨例句选择和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详细讨论了词汇选择和设计、句子结构设计、语境设计、交际功能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总结了例句选择和设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实用的方法和理论支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
【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例句选择、设计、词汇、句子结构、语境、交际功能、评估方法、重要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例句的选择和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恰当的例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用法,掌握句子结构,提高语境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实际交际能力。
如果例句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学习者产生误解或困惑,甚至影响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例句选择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更高效的学习资源,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例句并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词汇选择和设计、句子结构设计、语境设计、交际功能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我们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本研究旨在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习动力,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对例句选择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贡献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
汉语作为第⼆语⾔的要素教学语法第⼆章汉语作为第⼆语⾔的语法教学参考书⽬1.王还(199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纲》,北京语⾔学院出版社。
2.吕⽂华(199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出版社。
3.吕⽂华(1999)《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语出版社。
4.赵⾦铭主编(1997)《新视⾓汉语语法研究》,北语出版社。
5.崔永华主编(199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语出版社。
第⼀节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两个区别(⼀)区别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理论语法——语法系统理论,研究语⾔的组合和聚合关系,揭⽰语⾔结构规律,注重描写教学语法——为教学服务,提⾼语⾔运⽤能⼒,规范、简洁、系统,注重⽤法理论语法——理论性、详尽、创新教学语法——实⽤性、简明、稳定(⼆)区别第⼀语⾔语法教学与第⼆语⾔语法教学⽬标:L1语法教学——提⾼运⽤汉语的能⼒,从事语⾔教学与研究的能⼒L2语法教学——运⽤汉语交际的能⼒内容:L1语法教学——系统理论、知识、⽅法L2语法教学——系统、有选择,交际最需要,项⽬有限⽅法:L1语法教学——讲授L2语法教学——融⼊语⾔材料,实践语⾔教学例如:⽐字句的格式——(1)A⽐B+形(2)A⽐B+形+数量(3)A⽐B+动+数量(4)A⽐B+早、晚/多、少+动+数量(5)A+动+得+⽐+B+形+得多(6)A⽐B+更/还+动/形(7)A⽐B在句中作状语(8)A⽐B+助动词+动+多了/⼀些(9)A⽐B+让/叫+名+形/动(10)A⽐B+还B⼆、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度(⼀)句法条件——强制性作⽤1、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什么情况不可以说/⽤,什么情况可⽤可不⽤我把书放在桌⼦上。
我在图书馆(⾥)看书。
*他在北⼤⾥学习。
*这是⼀座很⾼楼。
*这个⽼师是我们语法的⽼师。
中国朋友——中国的朋友我姐姐——我的姐姐“的”的隐现2. 句法规则的范围重叠: *美美丽丽 *哭了哭双宾语句: *我打你⼀个电话。
*我讲你⼀个故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对教学方法、策略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用汉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选取的是一所国际学校中的汉语课程。
该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教学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和助教组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结合文化教学: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注重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
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4.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一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汉语课为例,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主题讲解:教师结合图片和实物,详细讲解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习俗等,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节日的场景和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4. 文化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词汇和表达,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
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文化延伸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效果,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了一所国际学校中的汉语教学课堂。
该校拥有一批资深的汉语教师团队,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本案例中,我们将关注一名中文教师李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制定教学计划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母语背景和学习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例如,在讲解汉字时,她采用笔画顺序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在词汇教学中,她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此外,她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课件、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她鼓励学生多与同学进行汉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她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一堂汉语阅读课为例,李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生词:利用实物、图片等方式,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写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体系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汉语也随之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第二语言,汉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热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语法体系和理论语法体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作为母语的汉语相比较,对外汉语语法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文章就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以不断完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法概述“语法”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的古希腊,它来源于希腊语教师狄奥尼休斯所著的《希腊语语法》,书名中“Grammatike”就是“语法”的最早词源,译为“写作技巧”。
经过不断的发展,语法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语音学、词法、句法、语义等都是语法的重要内容[1]。
语法分为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其中,理论语法就是语法学家根据自己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对某一具体语言语法进行分析描述,侧重于理论分析;教学语法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制定的语法系统,它侧重于语法功能的描述。
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是互相依存的,理论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教学语法推动理论语法的发展。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应用策略1.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对外汉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时也要以此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在何种背景下使用怎样的表达方式,这是教师的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语法的直接目的就是使用汉语,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汉语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要多举例。
举例教学是对外汉语常用的方法,在举例时一定要注意,例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使用情境,提升學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尽可能不要使用语法术语。
对学生开展对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汉语。
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语法术语比较晦涩难懂,而且容易与学生的母语造成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少使用这些语法术语,也不要过多地纠结于给学生解释概念,只要学生了解内容即可[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引言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差异性,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通过对一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案例一: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交际背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和汉语表达方式感兴趣。
策略:通过引入汉字的构造、词汇的意义以及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融合起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汉语。
实施: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如观看中国电影、品尝中国美食、参观中国艺术展等,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文化环境中。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习者参与跨文化交流,与中国人进行日常对话或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效果:学习者通过对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渐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用法。
同时,他们也培养了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
案例二:个性化学习与自主探究背景:一个大学生,因学业繁忙而缺乏时间进行系统的汉语学习。
策略:采用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提供灵活的学习路径和资源,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实施: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既包括汉字拼音的学习,又包括语法和对话的练习。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并在平台上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效果: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学习,提高了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案例三:情境教学与语言输出背景:一个成年人,需要尽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策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
实施: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生活场景,并组织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交际。
效果: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输出,逐渐克服了语言表达障碍,提高了沟通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SL)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一些关键问题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需求分析与学习目标制定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需求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案例一是一个来自英语系国家的外籍教师,他的主要需求是提高汉语口语和听力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可以注重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高,并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相关的话题和情境,帮助他在工作中更自如地运用汉语。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案例二是一个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从日常生活和基本交际开始,逐步引入更复杂的语言现象和话题。
教材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进行,既可以选用常规教材,也可以结合案例一的实际教学经验,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教学材料。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案例一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帮助他在口语和听力方面有所提高。
例如,设计一些真实场景,比如购物、旅行等,让他在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对话练习和听力训练。
2. 归纳法与归纳-演绎法:在教学案例二中,由于学生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汉语,可以通过归纳法和归纳-演绎法来帮助他建立起语言系统和规律。
例如,通过归纳常用汉字的构造规律,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这些规律去学习更多的汉字。
3. 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案例一和二中都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这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任务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购物的情境中,要求学生按照指令进行模拟购物对话,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与资源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教学案例一和二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篇一一、引言19世纪,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逐渐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二语言教学科目。
在这个时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其语法教学。
本文将探讨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1. 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在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注重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
教师们会从基本的词类、句型、语法结构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法基础。
此外,教师们还会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2. 强调语境和实际应用在19世纪的汉语教学中,教师们非常注重语境和实际应用。
他们认为,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才能真正掌握汉语的语法。
因此,教师们会设计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关注语言文化的学习在19世纪的汉语教学中,教师们还非常关注语言文化的学习。
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汉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因此,教师们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三、19世纪汉语教学语法对现代汉语教学的启示1. 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现代汉语教学仍然需要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
只有建立了扎实的语法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因此,教师应该从基本的词类、句型、语法结构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法体系。
2. 强调语境和实际应用现代汉语教学应该强调语境和实际应用。
教师应该设计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融合文化教学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融合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汉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语法教学作者:陈晨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4期陈晨内容摘要:笔者在研读《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一书的基础上,综合了书中的相关理论(具体包括:中介语理论产生发展的脉络、现代汉语的特点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对策和方法),结合实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充实语法教学实践层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介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教学中介语是在应用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中介语理论产生以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盛行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方法,但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否认人的主观意识和内部思维,过于强调机械的语言结构的对比;错误分析则认为二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内部自身的结构和系统,而不是母语的影响),而且二者都忽视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因此中介语理论便应运而生。
中介语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双重影响,其新的角度使得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中介语理论简介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并在其论文《中介语》一文中进行了系统阐释。
所谓“中介语”,就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伴随着学习进程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理论系统中介语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塞林克、科德和奈姆瑟,其中塞林克的中介语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塞林克在界定中介语概念以及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出中介语产生的五种原因,分别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并提出“石化”现象(即语言能力停滞在某一阶段),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僵化现象。
科德提出了“个人特异方言”的概念,同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代表与文化精髓,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则是从国外开始,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汉语与中国。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不断地向纵深研究,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第二语言;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运用。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可以从起语义范畴与认知语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概念进行解读,就可以加强其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内容。
而且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与解释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借鉴认知语言系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寻求一个简单的学习途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一)不同词汇习得汉语言中的词汇包括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两种,前者是人们在交流与生活中必须的词汇,这类词汇的意思比较简单且明确,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们”,“你好”等,使用者可以熟练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后者则是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语,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常是在母语词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或者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从词汇习得的过程来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汉语词汇自身比较海量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会像语法一样有固定的规律,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的新词汇,使得整体汉语学习进程会更加零散。
而且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但不同意思的词汇,需要学习者逐步对其内涵加以区分,比如“jie shi”的拼音就包含“解释”、“揭示”、“届时”、“结实”等词汇,汉语的词汇学习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其内涵与外国人的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更加困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例句选择和设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TCSL)是指将汉语作为非中文母语者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在TCSL教学中,例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语法、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讨论TCSL教学中的例句选择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例句选择的原则1. 近似实际语境:选取的例句应贴近实际语境,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应用语言知识。
在教学“我喜欢吃北京烤鸭”这个句子时,可以选择一个常见的饭店对话作为例句,使学习者能够了解该句子的使用场景和语境。
2. 涵盖语法点和词汇:例句的选择应该能够涵盖当前所教授的语法点和词汇,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和意义。
在教学“一辆车”和“一台电脑”这两个量词时,可以选择例句“我买了一辆车”和“我有一台电脑”。
3. 考虑学习者的背景和兴趣:选择例句时应考虑学习者的背景和兴趣,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共鸣。
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习者,可以选取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例句,如“我想去参观故宫”、“我喜欢看京剧”。
二、例句设计的方法1. 语法点和词汇的灵活运用:例句的设计应充分展示语法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在选择的例句中加入一些修饰语或补充信息,以展示不同语法结构和词汇的灵活应用。
在教学“我喜欢吃北京烤鸭”这个句子时,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例句,如“我特别喜欢吃北京烤鸭”、“我昨天去吃了一次北京烤鸭”。
2. 句子的难易程度:例句的设计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进行调整,使其难度适中。
对于初级学习者,可以选择简单的例句,如“我是学生”、“我喜欢吃中国菜”。
对于中级和高级学习者,可以选择复杂一些的例句,如“尽管很累,但我还是坚持学习汉语”。
3. 情境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例句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对话,引导学习者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郭 熙(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关键词]理论语法;教学语法;衔接[摘 要]过去的几十年中,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一直解决得不理想。
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区别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还要区别第一语言教学语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语法,区别供教师用的语法和供学生用的语法等等。
理论语法学家应该考虑到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展开课题研究,语言教师应该注意及时从理论语法著作中吸取新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4-0058-09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GrammarGU O Xi(Departm ent of Chinese,Nanjing U niversity,Nanjing 210093)Key words :theoretical gramm ar;pedagog ical grammar;intersectionAbstract :In the past m any years,the studies on both the theroretical g rammar and the pedagog ical g rammar have made rapid prog ress,yet there was not much success achiev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 o.In the case of Second Lang uage teaching,not only should w e m ake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theoret -ical gram mar and the padagog ical gramm ar,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differentiate the pedagog ical g rammar of Native Lang uage teaching from that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nd the grammar for teachers from that for students.T he theoretical grammar researchers should take the needs of language teachers and learners into consideration,and on the other hand,the teachers should also get informed about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theoretical g rammar.人们很早就提出要区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
中国语言学界区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是在50年代,其标志是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的产生(高更生、王红旗等,1996)。
从那以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理论语法还是教学语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把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很好地衔接起来,无论对语言教学还是语言学研究本身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为例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1.1关于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但下面的解释一般都是认可的:其间使用的名称或有不同,例如前者使用 专家语法 、 科学语法 等等,后者则使用 教学语法 、 实用语法 等等。
本文在第一届亚太地区中文教学研讨工作坊(香港教育学院,2001年3月13日~15日)宣读。
在本文的构思过程中曾与吴淮南教授以及我的研究生喻江讨论过,从中受益良多,谨此致谢。
理论语法 语法学家按照自己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对某种语言的语法所作的分析和描述。
此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语法学说,形成不同的体系,因此可分为不同的流派。
如 语法讲义 (朱德熙)、 中国话的文法 (赵元任)等著作所描述的语法就是汉语的理论语法。
(陈海洋,1991)教学语法 根据语法教学的要求所制定的语法系统。
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侧重于语法功能的描述,要求实用、可读性强,而理论分析不是其重点。
暂拟教学语法系统 即汉语的教学语法。
(陈海洋,1991)1.2在以往的文献中并不乏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关系的讨论。
当初从名称的区分到采取相应措施把二者分开,说明当时人们对此有了足够的认识。
王力(1957)指出: 学校语法重在实践,科学语法重在理论的提高。
科学语法和学校语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
学校语法要以科学语法为源泉;科学语法要以学校语法为出发点。
王力的论述既说明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别,又指出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这些观点源于布达哥夫(P.A. !∀#∃)所著 语言学概论 。
此前,皮什可夫斯基(A.M. !∀#∃!%&)主张把学校语法和理论语法截然对立起来。
布达哥夫不同意皮氏的观点,提出 任何一种好的学校语法,也像理论语法一样,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所不同的不过是在于难易的程度以及所叙述的材料的范围(布达哥夫,1958:153)。
1.3后来有代表性的论述者是许国璋(1988),他以 供语言学研究的语法 (即理论语法 引者)和 供教学用的语法 (即教学语法 引者)为题,从目的、分类、举例和对象四个方面概括了二者的不同:供语言学研究的语法供教学用的语法目标明语法的理致语法的用分类分类要求有概括性和排他性分类不要求严格,以说明用途为主举例以最少而又足够的例子说明类别力求翔实;例子本身就是学习材料对象语言的研究者,他们具有比较一致的学术兴趣语言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条件不尽相同作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条目,许先生的概括反映的是20世纪中国语言学界对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普遍看法。
如果说王力还只是把教学语法限定在母语语法教学的范围内,所涉及的内容还比较笼统的话,那么,许国璋提到的教学语法则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所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具体了。
1.4吕叔湘(1979)则把语法分成三个方面:(1)理论语法(吕称为系统语法);(2)参考语法;(3)规范语法。
把语法三分的还有胡明扬(1982),他把语法分成:(1)教学语法;(2)理论语法(专家语法);(3)习惯语法(参考语法)。
一般说来,教学语法就是规范语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吕、胡二位先生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
不过,从今天的角度看,我们觉得教学语法的内涵要多于规范语法。
因为规范语法传统上是在第一语言的教学中起规范作用的,而今天的教学语法除了上述任务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5毫无疑问,上述的各种论述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是今天它们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然而,理论上的认识是一回事,实际上的运用是另一回事。
纵观几十年来语法教学,我们发现,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之间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二者之间并没有区别开来,人们常常把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混在一起;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以致许多年后的今天,我王力(1957)说参照了布氏 语言学简论 一书。
此书中文本为(语言学概论 ,吕同仑等译,知识出版杜,1956年初版,本文的引用本为1958年第2版。
们要在这里讨论它们之间的衔接问题,这貌似矛盾,其根本原因却一样,即没有把二者区别开。
因为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没有做到各司其职,具体表现为人们把语法教学等同于语法学教学,而教学中应该教授的东西却没有教授,这就出现了脱节。
我们曾试图在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中搭桥,尤其是想在教学中采取一些补救措施(郭熙,1989,1996),其中的一些观点曾引起于根元(2000)的注意,但出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
1.6导致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
首先,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关系太密切了。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学的诞生都源于教学需要;而教学语法的最终建立,又得益于理论语法研究的成果。
汉语语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二者的密切关系,人们在实践中常常把二者等同起来是不足为怪的。
其次,大多数理论语法的研究者,同时也是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工作者(他们当中的许多当然又是语法学著作和语言教材的编写者),自身想自由地完成角色转换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而另一方面,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连我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哪些是理论语法,哪些是教学语法。
换句话说,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划分的依据并不清楚。
例如,赵元任(1980)的 中国话的文法 是为教学而写的,但它的确是一本理论语法;吕叔湘等(1980)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应该是理论语法著作,但它对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三,人们专注于理论语法的研究,而对教学语法,尤其是教学语法的理论重视不够。
对于理论语言学家来说,专注于语言学本体的研究完全可以理解;而另一方面,那些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者,也逐渐偏离了自己的方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本体研究。
第四,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语法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社会对理论语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语法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都和过去有了重大的不同;与此同时,汉语教学的对象、方法、目标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就导致了两种语法距离的拉大。
第五,尚未形成一支教学语法学家队伍。
语法学家中,理论语法学家的队伍很大,很有力量,但这是不够的,还要有另一支队伍。
我们觉得现在是教学语法学家出现的时候了。
可惜的是,目前往这方面努力的人并不多。
在我们看来,如果有教学语法学家的话,他们和理论语法学家一定会有重要差异,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语言观和研究方法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理论语法学家所关心的是语法的系统、类型、划一体系的构拟,他们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体系来研究。
而教学语法学家却应该关心如何把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
至于传授的目的、方法等,又可以随着具体的学习对象而有所差异。
当然,说应该建立一支教学语法队伍,并不是说理论语法学家不能担任这一任务,也不是说教学语法学家不能关心理论语法。
事实上,理论语法学家可以成为教学语法学家,教学语法学家也可以成为理论语法学家。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理论语法学家虽说已经开始关心教学语法,但是距实际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如果理论语法学家能够往教学语法研究方面努力,从事语法教学的人也关注理论语法研究的成果的话,局面会有可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