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
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观察30例目的观察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均取患侧面部穴位阳白、攒竹、丝竹空、听宫、四白、迎香、下关、颧髎、牵正、颊车、地仓、大迎、双侧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面部穴位采用透穴针法,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结合电针。
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两组患者量表积分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
结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治疗作用。
两种评价量表及治疗后疗效比较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尤以疗程结束后更为明显。
标签:周围性面瘫;电针;针刺手法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为20/10万人口~30/10万人口,近年来,发病率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达42.5/10万人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居多[1]。
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Bell麻痹”,是造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疾病,多由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急性病毒感染或水肿导致神经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本课题以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
1 临床资料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面瘫”的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电针分部针刺法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4-01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来共采用针刺综合治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5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共52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23人。
最小21岁,最大69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出血性疾病等针刺禁忌症。
1.2 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规定【1、2】: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可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伴乳突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障碍等症状;⑤排除因脑血管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根据眼裂、口角将面部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取阳白、头维,中部取迎香、牵正,下部取承浆、颊车。
同时配合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
毫针选用华佗牌直径为0.22mm,长度为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
选取穴位常规皮肤消毒,进针后调整深度及方向至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得气感后接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电针输出脉冲波选取连续波,频率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在2-120hz之间调整,强度以患者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
电针选取阳白配头维,迎香配牵正,承浆配颊车共三组穴位。
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7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3天。
最多治疗5个疗程。
2.2 针刺的同时配合tdp患侧照射。
30分钟一次2.3 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同时给与甲钴胺片5mg一日三次。
7日以内的急性期患者加用甲泼尼龙片1mg一日一次,早晨服用,服用一周后停用。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参照有关文献【3】规定的疗效标准。
治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目正常,鼓腮时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口角无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纹和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目不紧,鼓腮时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略见不对称;无效:经治疗未达到以上标准。
针刺配合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9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 1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加TDP、闪罐、中频脉冲电、中药热敷治疗。
结果:经过1~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1例(63﹪),显效5例(29﹪),好转3例(8﹪),无效0例(0﹪)。
结论:针刺配合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物理疗法 TDP 闪罐中频脉冲电中药热敷【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315-02【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ith physical therapythe curative effect of facial nerves palsies. Methods: patients with 19 cases with facial nerves palsies, flash by acupuncture add TDP,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electric tank, TCM heat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1 ~ 3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healed in11 patients (63 ﹪), powerfully in 5 patients (29 ﹪), improving 3 cases (8 ﹪), invalid 0 cases (0 ﹪). Conclus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with physical therapy facial nerves palsies has good effect.【Key words】 facial nerves palsies Acupuncture Physical therapy TDP Flashpot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electric Chinese medicine hot compress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而出现口眼歪斜为特征,中医学称之为“口僻”。
针灸配合周林频谱仪治疗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和周林频谱仪联合疗法在面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接诊的面瘫病患7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原理分成2组,当中,实验组39例实行针灸和周林频谱仪治疗,对照组39例实行单纯针灸治疗。
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并对各组的生活质量作出比较。
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比对照组的71.79%高,P<0.05。
实验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6.43±5.24)分,优于对照组的(74.11±5.65)分,P<0.05。
结论选择针灸和周林频谱仪联合疗法,并将之运用于面瘫中,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面瘫;针灸;临床疗效;周林频谱仪现阶段,面瘫在我国临床上属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指人体的面部肌肉瘫痪,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并能引起面神经受损的情况,进而导致了面部肌肉僵硬瘫痪[1]。
本病以口角歪向健侧、面颊动作不灵、眼裂增大、口角流涎、前额纹消失以及面部表情怪异等为主症,在春秋两季比较多发,且任何年龄段的人皆可发病[2]。
因面瘫的危害性非常大,所以,临床医师有必要加强对面瘫病患进行早期正确治疗的力度。
本文旨在探讨针灸和周林频谱仪联合疗法在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接诊的面瘫病患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之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9)。
当中,实验组包含男性21例和女性18例,年龄在19-65岁之间,平均(38.94±6.27)岁。
对照组包含男性22例和女性17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38.75±6.13)岁。
患者病历信息完整,能主动配合进行治疗,无药物过敏史。
研究前,所有病患都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2组的就诊时间和病情等基线资料作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联用针灸和周林频谱仪,详细如下:选择合谷穴、四白穴、风池穴、颊车穴、地仓学、陽白穴与迎香穴,并利用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浅刺,控制留针时间为20min左右。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3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结合患者病情给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CN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患者治疗后CNS评分为(11.13±2.78)分,低于治疗前的(19.64±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
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效果较好,可较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是因为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1],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通常表现为口眼歪斜,无法完成嘟嘴、闭眼等一系列需面部神经完成的动作,有些患者会出现听觉过敏、味觉减退、患侧局部腺体分泌障碍等,虽对患者的生命无明显影响,轻度患者可自愈,无需治疗;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需进行治疗,如治疗方式不当可能引起面部肌肉痉挛、口角歪斜等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目前最常见且效果较好的方法是针灸治疗,为探究针灸对本病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本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效果考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3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6.5±9.5)岁;治疗时间2.0~27.5 d,平均时间(12.6±5.0)d;患者的周围性面瘫部位分别为:左侧16例,右侧15例。
本次研究依据《实用内科学》[2]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确诊,主要为:所有患者均是单侧面部神经麻痹,多数患者在面部麻痹发生之前出现耳后乳突部位疼痛;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常留于患者齿缝间隙,且会携带口水从该处流出;患者2/3听觉减退以及味觉过敏;患者面部表情几乎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加,嘴角下垂,面部牵扯向健侧;因为下睑外翻导致患者泪腺异常,泪水无故外溢;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无法完成,嘴角常有漏气发生。
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3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针灸配合电针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住院部收治的3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经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论: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电针;面神经炎【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305-02周围性面神经炎俗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
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临床治疗不及时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还会留下后遗症。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通过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住院部收治的3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存在中耳炎,颅内肿瘤所致面瘫患者,入选年龄在20~50周岁范围之内。
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病程1-10天,平均病程4天,神经炎分布左侧面患者8例,右侧面患者22例。
诊断标准:①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或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③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④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⑤或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1]。
1.2治疗方法上述30例患者统一进行针灸配合电针治疗,治疗步骤如下:①针灸治疗:取穴:主穴:阳白、丝竹空、下关、四白、地仓、水沟、颊车、丝竹空、风池、翳风、双侧合谷。
配穴:前2/3舌味觉丧失的患者加廉泉,风热者加尺泽、曲池,风寒患者加列缺、风池,听觉过敏的患者加听宫,血瘀患者加膈腧,气虚患者加足三里;热毒患者加至阳,血虚患者加血海。
辨证论治针刺并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取穴针刺配合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从而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20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针刺取穴时辨寒热并施以补泻手法,针后激光照射,每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不辨寒热不施补泻手法,针后配合神经营养药Vit12针剂500ug肌注,每日一次。
结果二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辨证论治取穴针刺并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一般针刺和神经营养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并半导体激光照射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年以来到我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除外外伤引起者,选取200例,其中男91例,女109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6岁,右侧97例,左侧103例,病程最长三个月,最短一天。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观察组:主穴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辅穴辨风寒风热随症加减,风寒加迎香列缺风池,病程7天之内者,面部诸穴酌予斜刺或透穴,施以泻法,7天以上者补法加灸。
风热者加曲池尺泽少商,针用泻法,少商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治疗一次,留针30分钟,出针后激光照射下关穴,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对照组:主穴及疗程同观察组,不辨寒热,不施补泻,针后Vit12针剂500ug肌注。
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外观正常,说笑时自觉两边不对称;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
5.统计学方法本观察所得数据经SPSS11.5版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针刺配合TDP治疗面瘫30例疗效观察焦乃军;蒋可【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TDP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9.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配合TDP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能较好地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8【总页数】2页(P724-725)【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TDP【作者】焦乃军;蒋可【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河南,郑州,45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我科自2009年11月~2010年4月采用针刺配合TDP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的26例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0例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均来自2009年11月~2010年4月在河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病程30d,年龄18岁~65岁。
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4例患者脱落)。
实际针刺配合TDP组30例,对照组26例。
2组病例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治疗前HB分级平均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疗常规》制定如下:(1)一侧或双侧面部呆滞、麻木、瘫痪;(2)口角歪向健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患者鼻唇沟变浅或消失;(3)不能做蹙额、皱眉、示齿、鼓腮、耸鼻闭眼等动作;(4)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障碍等。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65岁;②病程30d内;③符合上述面瘫诊断标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透刺法加TDP医治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看【关键词】透刺;TDP;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多发于春、秋两季,不受年龄、地域限制,但发病率以青壮年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突然,口眼歪斜,目不能合为特点。
其医治方式西医以抗病毒、激素、扩血管、神经营养疗法为主,但疗效不佳。
笔者从2002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门诊以透刺法加TDP医治106例,其疗效显著,并以西医对照组98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医治组106例中,男63例,女4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6个月。
对照组98例为本院神经科同期收治病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个月,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瘫。
2 医治方式医治组取穴:攒竹、睛明、阳白、鱼腰、地仓、颊车、迎香、四白、风池、合谷。
操作: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针刺透穴时均以起穴透至穴,其他穴位以垂直进针。
实那么泻之,虚那么补之,天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继续第2个疗程。
同时TDP照射患侧脸部,以患者耐受为度,照射30min。
对照组激素类药物:强的松20~40mg/d,天天1次,慢慢减量,疗程4周;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1~2周;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7~10天;或病毒唑,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7~10天;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肌肉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肌肉注射,每日1次,烟酸,口服,每日3次,地巴唑10mg,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1~2个月。
医治10天治愈或好转为第1疗程,11~20天为第2疗程,21~30天为第3疗程,超过30天为无效。
3 疗效观看痊愈:双侧额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不滞留食物,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脸部表情正常。
好转:双侧额皱纹与鼻唇沟大体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口颊不滞留食物,笑时口角不对称。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周围性面瘫也可以称作为面发性神经麻痹,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因为茎乳突孔穴当中存在的面神经因为风寒感染等问题出现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水并产生水中,这一状况属于中医当中的面瘫范畴。
中医认为这种病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进入人体头部面阳明和少阳等经脉当中,营卫不和导致气血阻滞,进而经脉不能得到足够温养最终发病。
针灸对于这一病症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文章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析。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探析[Abstract]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an also be called facial nerve paralysis.The main reason for its occurrence is that facial nerve spasm in stylomastoid foramen points leads to water shortage of nerve tissue and water production,which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facial paraly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is disease is due to insufficient body Qi and evil Qi,which enter the Yangming and Shaoyang meridians on the head and face of the human body.The discord between Ying and Wei leads to Qi and blood blockade,and then the meridians can not get enough warmth and nourishment to eventuallydevelop.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ve very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on this diseas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Exploration and analysis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当中十分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的面部神经麻痹,由病毒入侵导致患者面部的神经血管痉挛,最后诱发缺血导致神经性麻痹。
探讨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效果姜喜凤;王健;王军【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Methods Colected 70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using the needle through thorn treatment of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as the treatment group.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lectro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quickly reliev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刺结合电针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周围型面瘫患者70例,将使用毫针透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毫针透刺治疗合并电针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结论对患有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实施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中药结合电针、TDP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方法以针刺完骨穴、翳风穴为主,同时用电针、隔姜灸、TDP灯照射、口服中药、按摩治疗面瘫,10d为1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关键词】面瘫针灸推拿隔姜灸面瘫属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
针对发病1天-2月的患者,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80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8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36例,女44例,年龄23-65岁。
2 治疗方法2.1针灸、电针加TDP灯照射:治则:疏经通络,祛风扶正。
以手足阳明、少阳经为主取穴。
我科以针刺患侧完骨穴、翳风穴为主,配穴颧髎、阳白、颊车、四白、地仓、合谷、太冲等穴。
方法:针刺时,完骨穴针感宜向上传导,使乳突有酸胀等得气感;合谷穴针感宜向拇、食指传导;阳白三透(针向攒竹、鱼腰、丝竹空),颊车透地仓;面部穴位用浅刺或沿皮刺为宜,同时选用1-2组电针,疏密波刺激,以患者能够接受为度,并用TDP照射患侧外耳道穴位,以温热为度,留针30min。
2.2中药口服牵正散加减:药用白附子10g、全蝎3g、僵蚕10g。
风热型加薄荷10g、连翘20g;风寒型加白芷10g,羌活9g,防风12g ;恢复期气血不足型加黄芪20g,地龙6g,红花6g。
每两日服1剂,一日三次。
2.3嘱患者每天针刺和TDP治疗后,做面部、侧头部隔姜灸和按摩。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面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但做表情时面部稍有歪斜;有效:症状部分改善,做表情时仍有歪斜;无效:经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80例中,痊愈69例占86.3%;显效6例占7.5%;有效5例占6.2%。
病毒感染者疗效较差。
4 病案举例张某,女,38岁,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