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 格式:doc
- 大小:54.34 KB
- 文档页数:2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
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
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教材:桑标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郭亨杰主编《童年期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2、掌握心理发展的内涵3、了解有关童年期儿童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与流派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前言: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1、小学上学放学时都有一大群家长接送,连到了三、四年级还是这样;2、双休日小孩大都反映不开心,原因之一是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外,家长还要加码,还要学钢琴、学美术、学书法,比平时负担还要重,压力很大。
还有家里没有小伙伴玩,邻里之间很少来往等;3、小学生不少表现为怯懦、孤独、不和群、不关心别人等。
她发问:1、小学是就近入学,上学放学连这点距离都不敢独来独往,将来怎么自立?2、从小不和群,不关心别人,将来怎么融入社会?她说:我相信你们以前肯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是独身子女之后出现的教育现象。
这是心理素质上出现的新问题。
童年时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
怎样应对未来世界,牵动着所有与此相关的人的心。
第一节儿童教育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性质科学求真,心理学的真就是心理的真实状态是什么。
(一)研究心理事实:是什么(二)研究心理规律:为什么(三)研究心理机制:怎么样(四)研究心理本质:源头、过程、方向(五)研究心理学知识的应用1、应用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营销心理学如何应用营销实践2、心理学应用的研究途径:用韦伯定律制定营销策略二、儿童教育需要心理学儿童教育同样要求真。
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就该了解他们。
中外教育史表明,人们为了认识儿童心理的特点,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无论是在欧洲的中世纪,还是我国的封建社会,那时候对儿童的心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儿童当作是处于社会边缘的。
未发展好的成年人来对待。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没有任何地位,在教育中也毫不考虑儿童的特点,严重地摧残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直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进步的教育家才提出“顺自然,展个性”的口号,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从而促进了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第一章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从系统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研究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用“www”表示(what,when,why)●研究对象为:0-18岁第二节●儿童观:古希腊时期(缩小了的成人);欧洲中世纪(儿童如天使);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认识儿童)●陈鹤琴(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
●卢梭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分为四个阶段1)出生-2岁,是身体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2)2-12岁,是“理智睡眠”或外部感觉发展时期3)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4)15-成年为“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这是其主要应实施道德教育。
第三节●从种系发展的历史看: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心理发展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A.生理的关键期:如胎儿在胚胎期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B.心理的关键期: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学习0-4掌握数的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5以前音乐学习●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某一年龄段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普典型的、稳定的特征。
●划分类型有:按生理发展划分(柏曼以)、按智力(皮亚杰)、按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第四节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观察优点:自然真实,简便易行不足:难以回答”为什么”注意:单盲条件,观察者的偏见,做好观察的准备●心理生理法旨在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对发展和个体差异有所影响,并有助于研究者鉴别出那些不能清楚报告内部体验的婴幼儿的心理经验。
第五节●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技术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不足: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不能确切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收到“出生组效应”。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
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研究者可能产生练习效应●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新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强化物,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结果是获得操作性行为。
启示:1.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2. 对学生的社会期望行为的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3. 教学可以分步进行——程序教学(特点:自定步调,小步子,主动学习,及时反馈)●(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观点:1.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中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2.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循环的阶段3.带提醒强化是行为模仿的重要性原因4.自我效能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启示:1,榜样的示范效应2,重视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3,平时活动中,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个体认知发展过程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建立初步因果关系)2.前运算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单思维,无守恒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衡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4.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第四章第一节一、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1,偏爱法2,习惯化与习惯化(客体知觉)3,视崖(深度知觉)4,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种行为,说明其具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听觉:主要涉及三方面:检测,辨别,定位视觉,视敏度:眼睛分辨细微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知觉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即观测婴儿对某个违背有关客体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
三、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思维模式为动作思维。
四、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2岁之内出现)第二节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特点:单思维,自我中心。
(利用“三山任务”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a)(儿童是否能够通过“守恒”任务,是皮亚杰用来判定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参照指标)3,具体运算阶段特点:多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初步具有逻辑性4,形式运算阶段特征:认知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对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进行心理价格,能运用原理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缺点:早期实验范式过于成人化,研究任务比较复杂。
) 第三节一.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研究(天平秤任务)第四节一,计数原则1,一对一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二,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相对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三,错误信念的两种范式:1,意外地点自任务2,意外内容任务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第一节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智力就是个体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个体思维的能力。
3.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智力是测验所测的能力。
5.智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分别为1、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
2、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
3.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阐释了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
智力的PASS模型(戴斯提出)该理论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二是认知心理学。
他们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注意——唤醒系统/单元、编码——加工系统/单元、计划系统/单元,这3个认知功能系统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同时又执行各自的功能,而且他们提出,“最好将智力看做是认知加工过程。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第二节智力发展的一半趋势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智力发展的群体差异(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第三节发育商数(DQ):DQ=MA/CA×100(其中,MA为测得的成熟年龄,CA为实际年龄)第四节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因素的区别:1.结构不同。
2.结构完整性不同。
3.作用不同。
4.影响因素不同。
5.与活动结果的关系重要的非智力因素:1.成就动机 2.成就目标 3.能力观 4.对成败的归因 5.习得性无助情绪智力:意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1.情绪直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2.在思维中对情绪进行同化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第六章一、语言的发展1.语意的发展(1)词汇的增长大致10至13个月时,儿童开始产生最初的单词。
标准:1.是自发说出2.与一定意义相连,即有所指。
3.具有一定的概括性(2)词类范围的扩大儿童慈宁宫1岁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单词,这些单词通常是他们所熟悉的或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事物名称,基本上是名词和动词。
1.5岁以后,儿童陆续开始使用其他各类词,包括形容词,副词,代词。
1.5至2岁期间,个别场合下儿童言语还可能出现更抽象,更复杂的数词和连词。
2至6岁,主要是实词,虚词只占10%--20%,语气词会逐年减少,连词、介词、副词比例会增加. 形容词,从2岁至6.5岁,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发展,4.5岁增长最快。
对时间词汇的理解,说明儿童首先理解现在然后以现在为起点向前后延伸。
2.5岁至5.5岁,理解水平“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幼儿理解人称代词意义时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转换参照点。
(3)词义的扩张与缩小过度扩展:即儿童在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儿童赋予所说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
词意的缩小:儿童过于狭小地应用某一称谓。
二.语法的发展多数语言的语法包括三方面:词序、曲折变化、声调2.句法结构的发展1.儿童的发展阶段(1)单词句:意指儿童试图用一个单词来表现那些成人用句子才能表达的含义。
(2)电报句(3)完整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
2岁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句法发展过程是从没有修饰词的简单句到有修辞词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2.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1)句子的功能慈宁宫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方面。
最初三方面密不可分,随年龄增长逐渐分化。
(2)句子的结构从简单松散到复杂严谨6岁时儿童的句子一般就比较完整了。
(3)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儿童刚开始掌握的句子类型是陈述句,到幼儿期陈述句占全部语句的1/3左右。
三、环境和学校理论1.模仿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首先提出。
2.强化说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非常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行为主义者斯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