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4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1 銆愪績銆?璇婚煶锛歝霉宸цс€?瀛椾箟锛氣憼闈犺繎鈶㈠偓锛屾帹鍔?缁勮瘝锛氣憼淇冭啙璋堝績鈶′粨淇?鎬ヤ績?淇冭繘淇冮攢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ц? 绗旈『锛?? 瀛楁瓕锛氭湁浜哄偓淇?鏈夋墜鎹曟崏2 銆愭繁銆?璇婚煶锛歴h膿n宸ц?瀛椾箟锛氣憼涔咃紝鏃堕棿闀?鈶??鈶㈢▼搴﹂珮鐨?鈶?娣遍粍鑹?鈶㈡繁淇′笉鐤?娣辫皨杩滆檻娣辨儏鍘氳皧閫犲瓧锛氬舰澹?閫犲彞锛氭繁澶滐紝鑰佸笀杩樺湪鎵癸紙p墨锛夋敼浣滀笟銆?绗旈『锛?曘€?3 銆愬繂銆?璇婚煶锛歽矛宸цh膩锛夌繀鑶€锛堜箼锛夈€?瀛椾箟锛氣憼鍥炴兂锛屾兂蹇??缁勮瘝锛氣憼鍥炲繂蹇嗘兂蹇嗘晠浜?蹇嗚嫤鎬濈敎璁板繂鐘规柊蹇嗘兂寰€浜?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閫犲彞锛氬ザ濂舵€荤埍鍥炲繂杩囧幓鐨勪簨鎯呫€?绗旈『锛??瀛楁瓕锛氬痉鑹哄弻棣?濞佹湜楂?浜夸竾浜烘皯?4 銆愬紓銆?璇婚煶锛歽矛宸ц??鈶d笉鐩稿悓鐨?缁勮瘝锛氣憼寮備埂鈶″紓鍛?鈶㈡儕寮?濂囧紓鈶e紓鍙e悓澹?閫犲瓧锛氬舰澹?閫犲彞锛氳韩鍦ㄥ紓涔$殑娓稿瓙闅惧厤浼氭€濆康瀹朵埂鐨勪翰浜恒€?绗旈『锛??瀛楁瓕锛?鑸嶅純鐩蹭粠浠旂粏鎽嗗紕鏌ユ壘寮傚悓5 ?璇婚煶锛歠茅ng宸ц?瀛椾箟锛氣憼閬囧埌鈶¤繋鍚?缁勮瘝锛氣憼閲嶉€?鐩搁€?姣忛€?鍗冭浇闅鹃€?閫㈠満浣滄垙閫㈠嚩鍖栧悏鈶¢€㈣繋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绗旈『锛??瀛楁瓕锛氭湁灞卞垯鏈夊嘲璧拌矾鍙堢浉閫?閽㈠垁寰堥攱鍒?鐙肩儫鐑界伀鍗?6 銆愪匠銆?璇婚煶锛歫i膩宸ц?瀛椾箟锛氱編锛屽ソ鐨?缁勮瘝锛氫匠鑺?浣宠瘽浣宠叮浣抽煶浣冲彞浣充汉?鍚嶉厭浣抽吙鎴愮哗鐢氫匠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绗旈『锛?鍙宠竟鍥涙í闂磋窛鍧囧寑锛屼笂涓嬬珫瀵归綈銆???杩囧皬姘存醇7 銆愬€嶃€?璇婚煶锛歜猫i宸ц?瀛椾箟锛氣憼鍔犲€?敤鍑犱箻鏌愭暟缁勮瘝锛氣憼鍔犲€?浜嬪崐鍔熷€?鈶″€嶆暟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 绗旈『锛?暱锛屸€滃彛鈥濅笉瑕佽繃澶с€?瀛楁瓕锛氬彸鑰虫槸鍏ㄩ儴宸﹁€抽櫔浠栦綇鏈夊湡濂藉煿鑲?浜烘墠鍔犲€嶅嚭8 銆愰仴銆?璇婚煶锛歽谩o宸ц?瀛椾箟锛氳繙锛堝彔锛?缁勮瘝锛氶仴杩?閬ユ寚閬ユ湜閬ユ帶閬ユ兂閬ユ劅閬ョ浉鍛煎簲閬ラ仴鏃犳湡鍗冮噷涔嬮仴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绗旈『锛??瀛楁瓕锛氱帇鏉ユ槸鐞肩懚鐢ㄦ墜杞昏交鎽?姘戣埃鏂硅█鍞?閬?9 銆愰亶銆?璇婚煶锛歜i脿n宸ц,鍗翠箻榫欒埞(杈?銆??鈶¢噺璇嶏紝娆★紝鍥?缁勮瘝锛氣憼閬嶅竷閬嶅湴閬嶄綋槌炰激榛勮姳閬嶅湴鈶″敱浜嗕笁閬?閫犲瓧锛氬舰澹版硶?绗旈『锛?鈥滄墎鈥濇拠闀夸笖鏂滃害閫傚綋銆??闊︾紪鎴愪竴鍗?鏈変汉鐗瑰亸鐖?璧板幓鐪嬩竴閬?10 銆愭彃銆?璇婚煶锛歝h膩宸цi霉锛夆€濅腑闂淬€?瀛椾箟锛氭墡杩涘幓锛屾妸缁嗛暱鎴栬杽鐨勪笢瑗挎墡杩涖€佹斁鍏?銆愬紩銆戝姞鍏ワ紝鍙備笌缁勮瘝锛氭彃绉?鎻掑叆?閫犲瓧锛氬舰澹?Ё銆?绗旈『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p 、学情分析^p 、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展讲解。
一、教材分析^p《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p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根底和才能,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才能和好奇的求知欲。
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老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打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打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老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老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这三首谁能背诵?媒体出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2.师:这几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诗人?媒体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指名读后齐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4.媒体出示:长江奔腾的图片,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说明:通过初步的诵读和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课文1.再读诗歌,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讲诗句的意思。
(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2)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2.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译文。
说明: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1 【促】读音:cù巧记:一人(亻)脚(足)大。
字义:①靠近②时间极短,急迫③催,推动组词:①促膝谈心②仓促急促短促③促使促进促销造字:形声法造句:现实促使我们要改变旧观念,不断更新思想。
笔顺:左窄右宽。
右部“口”不宜大,捺要伸展。
字歌:有人催促有手捕捉2 【深】读音:shēn巧记:水(氵)边“木”上八戴帽()。
字义:①久,时间长②(颜色)重③程度高的组词:①深夜②深黄色③深信不疑深谋远虑深情厚谊造字:形声造句:深夜,老师还在批(pī)改作业。
笔顺:左窄右宽。
“木”的横不宜过长,撇捺要伸展。
3 【忆】读音:yì巧记:心(忄)直想飞,却没插(chā)翅膀(乙)。
字义:①回想,想念②记得组词:①回忆忆想忆故人忆苦思甜记忆犹新忆想往事②记忆力造字:形声法造句:奶奶总爱回忆过去的事情。
笔顺:左窄右宽。
右部弯处要圆转。
字歌:德艺双馨威望高亿万人民永记忆4 【异】读音:yì巧记:导头(巳)弃尾(廾),与众不同。
字义:①另外的,别的②特别的③奇怪④不相同的组词:①异乡②异味异香③惊异奇异④异口同声造字:形声造句:身在异乡的游子难免会思念家乡的亲人。
笔顺:上窄下宽。
下部横要长,撇与竖间距适当。
字歌:舍弃盲从仔细摆弄接受指导查找异同5 【逢】读音:féng巧记:走之(辶)来取峰前山(夆)。
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①认识2个字。
会写4 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一、复习:横跨坚固举击贵横跨坚固创举冲击宝贵横贯古今横七竖八纵横天下老气横秋跨凤乘龙举世无双声东击西坚不可摧固执己见新授1 、单元导读: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2、导言3、出示描写长江的三句试句4、解释课题5、诗人介绍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一一(学生齐读课题)三、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3、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_人教新课标【课前】:师:前一天,和大伙儿初步见了一个面,明白大伙儿古诗背得专门好。
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行?背李白的,只是有个小要求,要和诗。
明白什么是和诗吗?和诗确实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
老师先来背一首……(老师,学生一起背了4首李白的诗)师:刚才我们背的诗差不多上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生:李白是诗仙。
生:李白爱喝酒。
师:对,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请大伙儿认真读读李白的简介,注意两个红色字体的词。
(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轻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壮的气概、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秀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制造出了漂亮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成效,被称为诗仙。
)【开课】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一般的名字,它和我们那个国家、那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明白,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
李白的诗奔放酷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许多书法大伙儿都把他的诗作为自己的作品的要紧内容,请大伙儿先来观赏一幅书法作品,看看是李白的哪一首诗。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会看吗?如何看?生:从右往左看。
生:从右往左竖着看。
师:对,那是李白的哪一首诗?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舟”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舟”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生:是毛泽东的《长征》师:不对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师:你如何看出来的?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专门清晰,因此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确实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伙儿读一读。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一些关于天门山和西湖的图片或者录像,制作课件,供学生直观认识。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作者写过或者其他关于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望天门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朗读研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出示PPT,让学生再次了解一下作者)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引导学生背出之前所学的古诗,如《望芦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2. 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那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出示板书,并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A.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B.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C.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D.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的内容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内容。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接着,他又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个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接着,他又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意境开阔,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启示。
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采,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
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参考资料】。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