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病因推断--逻辑推断的四项法则(流行病学)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病因与病因推断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病因的概念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
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
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4节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现在几乎没有流行病学不研究的病种和医学问题。
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生理、病理、心理的群体现象的方法学,有着极强的应用性。
流行病学的研究及应用范围极广,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很多。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提出线索或假说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验证所提出的假说。
①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从疾病(结果)去寻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1.是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类型之一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2.病例对照研究的四大要素:人群、对照、病例和暴露明确产生病例的人群,从中正确地挑选对照,并正确地收集暴露资料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精髓3.对照不必代表所有未患研究疾病的病人,同样也不必代表所有总体人群病例不必代表患有该种疾病的全部病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4.选择病例原则符合病例的定义,就应当收入病例组,不受其暴露状态的影响,避免产生选择偏倚5.新发病例比现患病例好❖回忆暴露及暴露与疾病的时序关系时更明确❖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暴露分布没有差别,也可用现患病例❖研究先天畸形和某些非致死性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用现患病例❖死亡病例省时省钱,很快可以提供研究线索6.正确地选择对照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病例的来源决定了对照的来源❖可比性比代表性更重要7. 资料质量的可比性与病例和对照成员之间的可比性一样重要注意两组收集资料时资料质量的可比性,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8. 基本分析方法是比较两组暴露比例,计算暴露优势比,估计患病的优势比,在发病率低的情况下估计相对危险度9. 对照所患疾病不应与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对照疾病的发病率在暴露的各类别或各水平上都一样❖病例是新诊断的病例,对照不应是慢性病患者②队列(定群)研究--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定群)研究(cohort study)。
流行病学病因推断--逻辑推断的四项法则(流行病学)
(一)求异法
又称"同中求异法",即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上面甲肝暴发调查的例子中,发现许多年龄、性别、职业、饮用水水源都相同的人中,肝炎病人与非肝炎对象的差异是生食毛蚶,则表明生食毛蚶可能是甲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
(二)求同法
又称"异中求同法",即从不同的个体或资料中寻找共同的特点。
例如,在上面甲肝的例子中,用求同法发现许多年龄、性别、职业、饮用水水源都不完全相同的病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生食毛蚶;同理,用求同法也可发现许多非肝炎对象的共同特点都是没有生食毛蚶。
结果也表明生食毛蚶可能是甲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
(三)共变法
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如果暴露因素的剂量(水平)发生改变,则它引起的效应(发病率)也应随之改变,在实际应用还应考虑疾病的潜伏期的影响。
因而,如果实际研究中观察到暴露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则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
例如,在上述甲肝的例子中,发现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四)排除法
又称为"剩余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危险因素较少而且已知的疾病,即除了已知的危险因素外很少有特例。
例如,在上述甲肝暴发的例子中,已知甲型肝炎的传染途径是经饮水和饮食传播为主的肠道传染病,所以在排除了饮水污染和其他共同的饮食因素外,只有生食毛蚶没有被排除,因此它成为病因的可能性就自然而然地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