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病因极其推断
- 格式:ppt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44
流行病学病因推断--逻辑推断的四项法则(流行病学)
(一)求异法
又称"同中求异法",即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上面甲肝暴发调查的例子中,发现许多年龄、性别、职业、饮用水水源都相同的人中,肝炎病人与非肝炎对象的差异是生食毛蚶,则表明生食毛蚶可能是甲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
(二)求同法
又称"异中求同法",即从不同的个体或资料中寻找共同的特点。
例如,在上面甲肝的例子中,用求同法发现许多年龄、性别、职业、饮用水水源都不完全相同的病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生食毛蚶;同理,用求同法也可发现许多非肝炎对象的共同特点都是没有生食毛蚶。
结果也表明生食毛蚶可能是甲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
(三)共变法
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如果暴露因素的剂量(水平)发生改变,则它引起的效应(发病率)也应随之改变,在实际应用还应考虑疾病的潜伏期的影响。
因而,如果实际研究中观察到暴露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则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
例如,在上述甲肝的例子中,发现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四)排除法
又称为"剩余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危险因素较少而且已知的疾病,即除了已知的危险因素外很少有特例。
例如,在上述甲肝暴发的例子中,已知甲型肝炎的传染途径是经饮水和饮食传播为主的肠道传染病,所以在排除了饮水污染和其他共同的饮食因素外,只有生食毛蚶没有被排除,因此它成为病因的可能性就自然而然地成立了。
流行病第八章病因与病因推断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引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必须了解其病因。
在流行病学中,病因推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流行病学中病因和病因推断的相关概念,以及该领域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技术。
病因的定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于不同的疾病,其病因可能有所不同。
病因可以分为两类:内源性病因和外源性病因。
内源性病因通常指的是由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代谢问题等导致的疾病。
外源性病因则通常指的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放射线)等导致的疾病。
病因推断的定义病因推断是一种科学方法,用于确定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推断通常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
同时,病因推断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水质、气候等,以帮助确定疾病的原因。
病因推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室试验等。
常用的病因推断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学研究方法。
在这种类型研究中,采集患者和健康人的数据,并针对患者和健康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确定一些潜在的疾病病因,如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等。
此外,病例对照研究还可用于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帮助控制疾病的发生。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疾病病因学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研究的是一个人群的特定人员,例如血亲关系、职业等。
通过这些人员的追踪,可以研究这些人的生活习惯、环境以及其他潜在的疾病病因,以确定疾病发生的潜在原因。
实验室试验实验室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疾病病因学研究方法,可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个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细菌和病毒可引起哪些疾病,研究多种因子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等。
病因推断的挑战尽管病因推断方法和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挑战是确定潜在的混杂因素。
流行病学复习笔记第十章病因和因果推断第十章病因和因果推断一、病因(一)概念: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二)病因模型1、生态学:①流行病学三角②轮状模型(简明,整体性强,但失之于笼统。
)2、疾病因素模型: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在病因分类上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3、病因网模型(表达清晰具体,系统性强,能很好地阐述复杂的因果关系。
)(三)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局限性:要放弃因果决定论的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概念)1、充分而且必要病因:传统因果观,几乎不存在2、必要但不充分病因:传染病中的病原体,维生素缺乏症中的维生素不足3、充分但不必要病因:致死量的毒物,实际上也不存在4、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吸烟与肺癌二、病因推断(一)逻辑方法(归纳推理法)1、假设演绎法:描述性研究,形成病因假设(1)因为假设H,所以推出证据E(演绎推理)(2)因为获得证据E,所以反推假设H成立(归纳推理)如果假设H而且条件C,则证据E;如果证据E不成立,所以假设H或(和)条件C不成立,而不是否定假设H。
2、Mill准则(对于观察性研究或非确定性条件,需要控制混杂或作概率性推广)(1)求同法(必要条件):病例中A――都有a因素(2)求异法(充分条件):对照组中非A――没有a因素(3)同异并用法(必要且充分条件)(4)共变法:求同法的特例,剂量-反应关系(5)剩余法:求异法的特例(二)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偶然关联(随机误差)关联非因果关联(选择、测量或混杂偏倚)有统计学意义关联间接因果关联(间接病因)因果关联(有时间先后)直接因果关联(直接病因) 1、关联的时间顺序(前因后果)实验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和生态学时间序列研究〉横断面研究对于慢性病,考虑病因X和疾病Y的时间间隔。
2、关联的强度(1)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就越大。
试述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病因研究是流行病学的基础,它旨在推断某些疾病的病因,以便我们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它们。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推断标准是确定暴露(比如甲状腺素)是否与一种疾病(比如甲状腺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指标。
鉴于研究中可能涉及与微小因素有关的复杂性,推断与某种病因相关性的标准有很多。
现行病因研究的推断标准包括:背景可信度、临床可信度、诊断可信度、实验室可信度、原发性、时间序列和相关性。
这七个指标一般被认为是了解病因的最完整结构。
背景可信度(background credibility)是衡量暴露被传播的可能性的标准,有利于推断暴露是否和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如果一种暴露影响一个社区环境中独立发生的疾病,那么它就有可能与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临床可信度(clinical credibility)是衡量疾病及其治疗,以及其他发病机理的指标。
临床可信度还可以检验将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抽象化为诊断特征的准确性,以及其他可能的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
诊断可信度(diagnostic credibility)衡量暴露与疾病的关联性,也可以检验在曝露环境中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它们存在的关联性。
实验室可信度(laboratory credibility)衡量基于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果以及推断疾病与暴露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它是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并在模型中测试可行性来源于实验室研究的指标。
原发性(specificity)检查暴露是否与特定疾病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暴露是否可以诊断特定疾病的可能性。
时间序列(temporal sequence)指标验证暴露出现在疾病发生之前,以及暴露消失之后疾病的发生的可能性。
相关性(correlation)用于确定两个事物建立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例如可以检测某种暴露是否会导致某病的发生。
总之,以上这些指标被广泛用于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以推断特定暴露与特定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