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分省坡度分级数据
- 格式:docx
- 大小:236.3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三大阶梯地形图
三大阶梯的分界线是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国第一阶梯盆地:柴达木盆地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中国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
中国第三阶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总体特征:
我国西部的海拔高,东部海拔低,所以地势整体是呈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分为了三级阶梯,并且最终向海洋倾斜,我国的东部属于沿海地区。
这一特点也使我国的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比如长江和黄河。
地形方面:多种多样,世界五大地形都具备,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其中我国以山地居多,山区面积非常广大。
公路最大坡度标准
道路有公路中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城市道路中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
根据这个确定设计车速:120、100、80、60、40、30、20。
各个车速不一样的最大坡度从3%到10%,积雪寒冷地区的最大坡度推荐值不大于6%。
公路最大纵坡坡度与时速有关,120km/3%、100km/4%、
80km/5%、60km/6%40km/7%、30km8%、20km9%。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坡度:快速路4%~6%、主干路6%~7%、次干路6%~8%、支(街坊)路7%~8%。
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
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在一级公路、高速公路上,为确保主线车道车辆的正常行驶,我国规定的最大坡度为3%(山岭重丘区4—5%)。
是根据小汽车正常速度,载重汽车用0.5设计速度可以爬上去的条件设定的。
当规定的纵坡条件很难满足,交通量又大时,可采用设置专门的爬车坡道。
我国规定当纵坡大于4%时,可设置爬坡车道(设在右侧),宽度一般为3.5米,其长度为500米,专供大卡车及爬坡性能差的车辆使用。
设计速度120km/h时,最大坡度为3%;设计速度100km/h时,
最大坡度为4%;设计速度80km/h时,最大坡度为5%;设计速度60km/h时,最大坡度为6%;设计速度40km/h时,最大坡度为7%;设计速度30km/h时,最大坡度为8%;设计速度20km/h时,最大坡度为9%。
2.5 耕地坡度等级确定耕地坡度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将耕地坡度划分为≤2°、2°-6°、6°-15°、15°-25°、>25°等5个级别,耕地坡度采用全省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量取,即采用DEM生成坡度图,将坡度图与土地利用数据库叠加,计算耕地图斑的概率坡度、平均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度或优势坡度。
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见下表: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2.5.1 耕地坡度等级量算方法2.5.1.1 DEM选择全省统一选用1:5万,25米格网DEM数据。
2.5.1.2 DEM数据检查(1)精度检查平面精度检查:与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进行叠加,检查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所示地形地貌特征与DEM高程变化特征是否吻合,定性判断DEM 平面精度。
接边精度检查:接边检查是对相邻两幅DEM重叠区的同名格网点高程进行比较,计算DEM接边精度,接边后,采用目视判读,检查接边处灰度是否连续、是否存在错位的情况。
投影面的检查:检查数据的投影属性,对投影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投影属性改正,对无投影属性的数据重新赋予投影属性。
(2)现势性检查与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或现势性强的其他地图资料进行叠加,检查影像图或地图资料显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DEM高程变化特征是否吻合。
两者不一致面积比例较大时,则DEM现势性较差,不适合坡度等级量算。
(3)数据完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包括要素完整性、覆盖完整性、图幅间完全接边。
具体检查方法为:---将DEM数据进行镶嵌,检查DEM数据是否覆盖完整区域。
---检查相邻图幅间是否完全接边。
对于栅格数据,通过检查镶嵌影像是否存在黑边或白边现象,判断图幅间是否完全接边。
---要素完整性检查。
采用地图扫描矢量化法内插的DEM产品,采用矢量回放图与原图叠加或上机将矢量数据与纠正后地图扫描数据叠加显示,检查要素的完整性。
中国四大分区的平均坡度坡长表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分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和南部丘陵。
这四大分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平均坡度坡长也有所差异。
一、东部山地
东部山地主要包括东北山地、华北山地和东南丘陵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均坡度在20°-30°之间,坡长较短,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在山地中,存在许多河流和溪流,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系。
二、中部平原
中部平原主要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坡度在5°-10°之间,坡长较长,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
在平原中,河流和湖泊众多,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网。
三、西部高原
西部高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坡度在15°-30°之间,坡长较长,一般在1000-3000米之间。
在高原中,存在许多河流和湖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系。
四、南部丘陵
南部丘陵主要包括东南沿海丘陵、两广丘陵和云贵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均坡度在10°-25°之间,坡长较短,一般在500-1500米之间。
在丘陵中,存在许多河流和湖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系。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分区的平均坡度坡长存在差异,这主要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各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道路坡度分级导语:电道路坡度分级是交通工程中重要的设计和规划考虑因素之一。
合理的道路坡度分级可以确保交通安全,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供更舒适的行驶体验。
道路坡度分级通常根据坡度的大小和路段的用途来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道路坡度分级的内容。
1. 坡度的定义和分类道路坡度是指路面在水平方向上的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通常以百分比或度数表示。
根据坡度的大小,可以将坡度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1 平坡(0%)平坡是指路面水平,没有高差的路段。
这种路段对车辆的行驶影响较小,但在排水方面需要合理设计,以防止积水。
1.2 缓坡(0.5% - 3%)缓坡是指坡度较小的路段,适合车辆的正常行驶。
这种坡度范围内,对车辆的燃料经济性和驾驶舒适度影响较小。
1.3 中坡(3% - 6%)中坡是介于缓坡和陡坡之间的坡度范围。
这种坡度对大部分车辆来说,仍然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车速和制动控制,以避免速度过快或制动失效。
1.4 陡坡(6% - 12%)陡坡是指坡度较大的路段,车辆行驶会明显受到影响。
在陡坡路段,车辆需要加大动力以保持正常速度,同时需要注意制动,以防止制动过热和失效。
1.5 陡峭坡(12% 以上)陡峭坡是指坡度非常大的路段,通常需要专门的设计和设施,如爬坡车道、适当的制动措施等。
陡峭坡路段对大部分车辆来说是挑战性的,需要驾驶员有较强的驾驶技巧。
2. 道路坡度分级的考虑因素在进行道路坡度分级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功能性。
2.1 交通流量和类型道路的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会影响坡度的分级。
高交通流量的主干道通常需要较小的坡度,以保持流畅的交通。
而低交通流量的辅路可以适当容忍较大的坡度。
2.2 道路用途道路的用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通行道路、高速公路等需要较小的坡度,以提供更高的行驶速度和流畅度。
而山区道路或者农村小路则可能会容忍更大的坡度。
2.3 地理和地质条件地理和地质条件会对道路坡度的选择产生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目的与意义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烈的重要人为因素,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集中表现是坡耕地面积大。
根据我们的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为19425.92万亩,其中坡耕地(>3°)为9269.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7%。
在坡耕地中,>7°的为7525.06万亩,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1.2%;>15°的为4178.47万亩,占44.8%;>25°的为1106.43万亩,占11.9%。
在黄土高原主体部分陕、晋、甘地区坡耕地中,>7°的占80.7%;>15°的占45.9%;>25°占12.6%,可见,坡耕地是土壤侵蚀的重点。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据资料,在7°以下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t左右;25°左右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8-10t,致使土地日益贫脊,并加剧了干旱发展,导致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在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的诸多因素中,地面坡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尽管坡度与侵蚀的关系很复杂,但一般情况下,土壤侵蚀与坡度成正比。
即当径流相同时,坡度越大,侵蚀量越大;在同样的降水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水流的冲刷力加强,侵蚀量也随坡度增大而增加,这是黄土高原坡度影响侵蚀的基本规律。
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抽样地段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并采用数学统计方法编制耕地坡度分级数据,是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其目的在于揭示坡耕地形成过程及坡度特征,以便进一步了解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更好地为水土保持工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发展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工作自1987年4月开始,至1990年9月结束。
(二)方法方法有两种:1.通过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抽样地段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并采用数学方法编制耕地坡度分级清单。
坡度=(高差÷水平距离)×100%。
例如:高差30mm,水平距离1000,坡度=(30÷100)100%=3%高差=水平距离×坡度。
坡度(slope)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数法、密位法和分数法四种,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数法较为常用。
示。
【即坡角的正切值(可写作:i=tan坡角)】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百分比法表示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即两点的高程差与其水平距离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x100%使用百分比表示时,即:i=h/l×100%例如: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依次类推.度数法用度数来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数计算而得,其公式如下:tanα(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所以α(坡度)=arc tan (高程差/水平距离)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比值称为坡度。
全国分省坡度分级数据产品是指全国各省按坡度级别划分的坡度空间分布产品,它是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土地资源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
表示方法(1)百分比法表示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即两点高程差与其水平距离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x100%(2) 度数法用度数来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数计算而得,其公式如下:tanα(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是的.坡度i=2%的斜角常常不用角度来表示,而是用正切函数tanα来表示的.tanα=对比邻,也就是斜坡的垂直距离:斜坡的水平距离.即i=tan α=对比邻=2% .如果是下坡,通俗的说,就是水平距离100米,垂直下降了2米,那么这个坡就是i=2% .如果是i=2%的上坡,就是水平距离100米,垂直上升了2米.平面标注的坡度都是用百分数表示。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目的与意义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烈的重要人为因素,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集中表现是坡耕地面积大。
根据我们的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为19425.92万亩,其中坡耕地(>3°)为9269.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7%。
在坡耕地中,>7°的为7525.06万亩,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1.2%;>15°的为4178.47万亩,占44.8%;>25°的为1106.43万亩,占11.9%。
在黄土高原主体部分陕、晋、甘地区坡耕地中,>7°的占80.7%;>15°的占45.9%;>25°占12.6%,可见,坡耕地是土壤侵蚀的重点。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据资料,在7°以下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t左右;25°左右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8-10t,致使土地日益贫脊,并加剧了干旱发展,导致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在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的诸多因素中,地面坡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尽管坡度与侵蚀的关系很复杂,但一般情况下,土壤侵蚀与坡度成正比。
即当径流相同时,坡度越大,侵蚀量越大;在同样的降水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水流的冲刷力加强,侵蚀量也随坡度增大而增加,这是黄土高原坡度影响侵蚀的基本规律。
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抽样地段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并采用数学统计方法编制耕地坡度分级数据,是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其目的在于揭示坡耕地形成过程及坡度特征,以便进一步了解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更好地为水土保持工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发展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工作自1987年4月开始,至1990年9月结束。
(二)方法方法有两种:1.通过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抽样地段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并采用数学方法编制耕地坡度分级清单。
全国分省坡度分级数据
※数据说明
※数据简介及表示方法
数据简介
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比值称为坡度。
全国分省坡度分级数据产品是指全国各省按坡度级别划分的坡度空间分布产品,它是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土地资源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
表示方法
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数法、密位法和分数法四种,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数法较为常用。
(1)百分比法
表示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即两点的高程差与其水平距离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坡度 = (高程差/水平距离)x100%
使用百分比表示时,
(2) 度数法
用度数来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数计算而得,其公式如下:
tanα(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
※应用案例
下图为根据坡度数的计算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制作的陕西省2005年的坡度数据,分为五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