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PTCA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5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有时又称冠状动脉病(CAD)或缺血性心脏病(IHD),系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易患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长期紧张、缺乏锻炼及遗传因素等。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六型。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微血栓形成、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4.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5.猝死突发心脏停搏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电解质失衡及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致。
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冠心病的唯一症状。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冠心病,多指1、4型,最为常见,经有效治疗后,多可稳定。
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drome)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痉挛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发病前,可能没有冠心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心脏功能检查可能完全“正常"。
一旦发生过,应按冠心病诊治。
(一)心绞痛【诊断提示】7.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在胸骨中上段(相当两侧乳房的水平线),为内里痛,而不是表皮痛。
疼痛为一片,而不是一点。
(2)疼痛的性质:为憋闷感、压榨感、紧缩感等异常感觉,少数表现为刺痛感和割痛感。
疼痛剧烈,多伴出汗,难以忍受。
(3)发作诱因:常见的诱因为劳累,发作于劳累当时,而不是劳累过后。
一、PTCA简介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简称。
PTCA一词广义上涵盖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但狭义上人们常指传统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即POBA)球囊扩张术是目前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为降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常需要放置一枚或多枚支架,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术前宣教心理疏导患者因对该手术缺乏认识,不了解诊疗程序,思想负担重,害怕术后痛苦及严重并发症,担心术后卧床大小便不习惯等。
表现为紧张、焦虑,手术医生及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解释,向患者介绍PTCA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介绍手术医生的诊疗技术,治疗经验。
请手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正确对待手术,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指导患者调节情绪,树立信心,配合手术。
术前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使皮肤清洁。
行碘过敏试验,排空大小便。
禁食不禁药,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3g嚼服,波立维0.75g口服。
备好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肝素、阿托品等,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送患者入导管室。
术后宣教(1)术后患者入监护室卧床休息,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心电监护。
(2)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30min测血压1次,连测4次,如发现患者血压有下降趋势,当低于12/8kPa或伴恶心、呕吐、出汗、心电监测示心率低于50次/min,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采取抢救措施。
(4)嘱患者平卧24~48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8h,密切观察穿刺口有无出血和穿刺侧肢体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5)指导患者饮水500~1000ml'向患者解释术后排尿的重要性,注意观察尿量、体温的变化。
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术后拔管的宣教拔管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告知患者不用紧张,放松心情,取平卧位,术肢伸直,术区用碘酊棉球消毒皮肤,75%酒精脱碘,拔除鞘管后,压迫穿刺点15~20min,在压迫止血的同时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色泽、温度,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及时向医生汇报。
PTCA术患者的护理自1977年Andreas Gruentzig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支架术过去仅适用于30%的病人,而现今已成为80%的病人的标准治疗措施.同时,也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相关的监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相关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定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将球囊到管沿主动脉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作用直接扩张狭窄部位导致粥样硬化斑块撕裂,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大,改善心急血供达到缓解症状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
冠状动脉支架术是将金属支架永久性的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支撑住血管壁,以保证冠状动脉管腔开放,减少PTCA术后残余狭窄,弹性回缩及血管再塑性,从而使在狭窄由30%—50%降低至10%-20%. 二、PTCA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球囊扩张导致斑块撕裂是PTCA的主要作用机制。
当球囊在动脉硬化狭窄节段加压扩张时,压力施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壁上。
随着球囊内压力的增加,斑块会在血管最薄弱处撕裂,这种撕裂可向下延伸至内弹力膜.由于撕裂部位的加宽和血管中膜及外膜被球囊扩张、伸展,可是狭窄动脉的管腔扩大。
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外膜逐渐丧失回缩能力,外径扩大,球囊抽瘪后斑块撕裂及中、外膜扩张得以维持。
由于矿长球囊的伸展和压迫,中膜细胞也可受损,有时外膜可呈轻度动脉瘤样扩张.关于撕裂的斑块的愈合过程,尚未完全明了.据动物试验及病理观察,在球囊扩张部位内皮细胞脱失,在修复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再生约需1周左右;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可向内膜迁移,从而使撕裂的斑块内膜得以修复。
三、适应症1.稳定性心绞痛和单支简单病变:PCI用于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可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单个或多个病变,若事宜PCI预期成功率高,死亡率及致残率低,对不稳定心绞痛应尽量在症状控制后二周行PCI。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合理治疗学习目标1. 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病理生理基础及影响因素。
2.了解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掌握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4.熟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案例分析患者林某,女,55岁,因“头昏、心前区不适10天”收住。
10天前出现头昏,心前区不适,血压190/90mmHg高,经自行用抗高血压药后症状不能缓解,血压波动在130-145/80-100mmHg,遂入我院。
入院检查:血压145/95mmHg,总胆固醇7.82mmol/L(2.8-5.7)高,甘油三酯3.66mmol/L(0.29-1.83)高, 载脂蛋白A1.68g/L(1-1.6)略高, 载脂蛋白B1.45g/L(0.5-1.1)高,脂蛋白α2.78mmol/L(1.5-3.3)。
心脏超声提示:①左室壁增厚,室间隔活动幅度减弱;②左室舒张功能降低。
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狭窄达60%,第一对角支开口处狭窄20%,左回旋支中段狭窄50%;右冠状动脉内膜不光滑,中段狭窄30%。
既往病史:血压患者于10年前因头疼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压18.7/12.7kPa (160/95mmHg)高,口服复方降压片后,血压可稳定于18/12kPa (135/90mmHg)高,症状消失后即停药。
1.结合你所学知识,分析本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有何诊断标准?高血压、高血脂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常见症状为心绞痛)。
诊断标准:高血压:血压145/95mmHg(正常范围90~140/60~89mmHg)高血脂:总胆固醇7.82mmol/L(2.8-5.7)高,甘油三酯3.66mmol/L(0.29-1.83)高, 载脂蛋白A1.68g/L(1-1.6)略高, 载脂蛋白B1.45g/L(0.5-1.1)高,脂蛋白α2.78mmol/L(1.5-3.3)冠心病:心脏超声提示:①左室壁增厚,室间隔活动幅度减弱;②左室舒张功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