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特征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9.00 KB
- 文档页数:6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4.种群的特征学案〔新必修3〕【学习目的】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1.小组研读课本讨论课件所列问题,总结种群所具备的条件。
2.认真阅读课本,总结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小组协作绘制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知识梳理】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
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年龄构造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预测概念:在单位面积或者者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
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影响概念:具有生殖才能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性比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典题解悟】1.以下关于种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构造和性比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由同一物种组成,不是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可以构成种群;年龄构造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但二者不是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
答案:D2.〔20004高考〕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展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正确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假设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那么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假设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种群的特征学案[教学目标]1. 种群的概念2. 构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明白其相互关系,并学会灵活应用。
3. 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方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种群数量特征概念图的构建【问题研讨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构建概念图例1. 结合以下种群特征的概念图,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C.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D.春节前后,沿海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问题研讨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②取样大小:③取样方法:④计数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对象:②操作过程:③计算方法:例2.(1)下表是某校7个兴趣小组的调查某田地中荠菜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②上述表格中哪组数据可能有错误?这块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为。
(2)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平方公里,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①。
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平方公里。
若标记的少量老鼠因病死亡,则其种群密度会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大”或“ 小”)。
【巩固练习】1.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目前的年龄组成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A=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B=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C=10只,请回答下问:(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数大约有()只A.30B.32C.64D.96(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与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多选)A.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B.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C.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D.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2011-2012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编号:010 编制人:刘泽容程晓玲黄力教研组长签字:甘廷珍名师签字:包科领导签字: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 . . 学. . . . . 案. . . . . 装. . . . . 订. . . . . 线. . .§4.1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学习重难点】: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案不看不讲【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第62-67页,进行知识梳理,勾画出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预习自测书面完成,教材助读只需自查记忆。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1.实验原理:用取样法或取样法,对草地(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材料用具4.实验步骤:(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2)制定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确定的调查时间:;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Ⅱ.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第二学习时间新知探究案不议不讲【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15分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思考完成: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探究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2、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探究四、探究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简单说出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不同点:. . . . 学. . . . . 案. . . . . 装. . . . . 订. . . . . 线. . . 2、想一想本实验要用到哪些工具和用具3、用样方法进行本实验的基本原则是4、根据实际情况你要调查的双子叶植物是,用怎样的取样方式样方的面积是,你在小组内的工作分工是。
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学习指导:本节知识学习的重点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如何利用本节知识判断种群在未来的数量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理解种群存在的客观性以及生态学研究种群动态的必要性;理解作为群体与个体相比所具有的数量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自学导引:回顾: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
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一.种群密度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3.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如果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和跳蝻种类: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地动物。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对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数量越来越少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相互关系图示如下:(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而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所以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样方法(1)调查对象: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2)样方选取:要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3)样方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样方要多一些。
(4)样方面积:与调查的植物有关,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
(5)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图:2.标志重捕法(1)公式某一面积某种生物的数目=(2)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高中生物种群特征教案主题:种群特征年级:高中科目:生物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
3.了解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二、讲授种群特征(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案例,分析该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讨论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实际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案例,探讨其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总结种群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料:1. 生物学教科书相关章节2. 种群特征案例材料3. 计算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的公式手册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分2. 案例分析问题回答情况评分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
2.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议题,探讨种群特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概念、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种群的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重要性。
3. 种群的数量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种群空间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种群空间特征。
2. 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种群空间特征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种群的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3.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群空间特征。
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1 •列举种群的特征2•学会调査种群的密度的方法3•说出种群数畳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究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査1.理解种群概念判断以下属于种群的杲〔〕A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B某池塘中所有的鱼C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D—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E—斤农田中的全部水稻种群概念:〔3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群密度概念以下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亩水稻的年产畳E毎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星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豪D —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星种群密度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调査种群密度的方法阅读课本P60-62览空调査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估算法样方法标志重黑光灯诱捕〔1〕样方法纠正以下错谋做法某局学调査公路两侧绿化带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肥在该物种分布密集的地方利用五点取样法,样方大小是40cm X 40c m。
以下理Z样方该植物的分布,他认为该样方中植物数:f t为5.另外其调査N2N3N4N5分别处4、10、7、8 ,他取五个样方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算值。
O°O •-一训查植物O O O 二O 0^0»O •. 〔4—其他植物总结:1•根据________________ 确定取样方法,要使调査结杲尽長准确样方数星应 ____________________2•样方大小_般以__________ 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样的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掺入主管因素4 •计数原那么:O °〔2〕标志重捕法第_次捕获标志数〔M 〕=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m 〕 个体总数〔N 〕 第二次捕获个体数〔n 〕~思考: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会出现偏大或偏小的课差,以上M. m. n 哪个数据会影响结 果?试猜想课差廉因 偏大鳳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偏小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种群的其他特征1. 出生率、死亡那、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車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年末110,新生个体20•死亡个体10,那么该种群的年出生率炬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实行方案生育就煨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年龄组成槪念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比例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比例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种群的性别比例小于1,那么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一定会逐渐减少吗?例题:下面理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课的理 〔〕A.①表示种群密度,理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C. 预测种群数11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种群的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小结】种桥的待征B. 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長变化主要取决于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I 种群的特征I I。
第4章种群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社会责任感,关注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教学难点: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过程】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拯救石斑鱼第一步:1、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①如何操作:略②计算公式:种群数量=③使用范围: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拯救石斑鱼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3)举例说明: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比率(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同类型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2)性比率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3.年龄结构(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拯救石斑鱼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拯救石斑鱼的措施有哪些?2.同学们动手完成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性比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外界环境巩固练习:1.下列不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蚜虫D.一片草原上的全部草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学案【新课自主学习】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一定的概念要素生物个体思考探究:(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2)一块农田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4)思考:个体、种群、物种之间的关系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一座山峰上的树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的特征。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²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原则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①点状取样法:如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3.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4.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
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A B C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析以下三个例子的性别比例情况:①人_______________ ②养鸡场的鸡_________________ ③蜜蜂_______________分析性别比例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三、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1.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如图)(1)从年龄组成上看,幼年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老年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2)从性别比例上看,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必然导致生殖上的混乱,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
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使许多的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原因。
(4)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如下: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
【易错易混】①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②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若因各种因素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引起种群数目改变。
例题: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生育年龄和个体数【课后练习】1、种群是指一定环境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3、下面是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步骤正确的是()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②④4、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 39×34÷15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 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C.一片森林里的全部生物 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8、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9、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0、与种群密度有关的非种群特征是( )A.年龄组成B.施用农药 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1、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2、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食物减少 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增大 D.天敌增加14、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
哪个种群绝灭的机会最大()A B C D15、一个种群中如果幼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那么这个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保持稳定C.越来越小D.无法预料1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17、在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8、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型,C表示________型。
(2)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3)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