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82
第 6 章 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20世纪60年代,Corey 在总结前人和他自己成功合成多种复杂有机分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成路线设计与逻辑推理方法。
创立了由合成目标逆推到合成用起始原料的方法—逆合成分析法。
该方法现在已成为合成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对复杂分子的合成具有独特体系的有效方法。
6.1 逆合成分析法6.1.1 逆合成分析法概念有机合成是利用一种或数种结构简单的原料经一步或数步有机化学反应得到既定目标产物的过程,可表示如下:逆合成分析法是将合成目标经过多种逆合成操作转变成结构简单的前体,在将前体按同样方法进行简化,反复进行直到得出与市售原料结构相同为止,可表示如下:图6-1 多路线逆合成分析示意图1.合成子原料反应反应( 产物 )目标分子官能团转换另外的目标分子逆合成转变前体(合成子)逆合成转变前体的前体原料目 标 分 子A D EF BG HK JCO L M N多路线逆合成分析示意图Corey 的定义:合成子是指分子中可由相应的合成操作生成该分子或用反向操作使其降解的结构单元。
一个合成子可以大到接近整个分子,也可以小到只含一个氢原子。
分子的合成子数量和种类越多,问题就越复杂。
例如:在这些结构单元中,只有(d)和(e)是有效的,叫有效合成子。
因为(d)可以修饰为C 6H 5COC-HCOOCH 3,(e)可以修饰为 。
识别这些有效合成子特别重要,因其与分子骨架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而识别的依据是有关合成的知识和反应,也就是说有效合成子的产生必须以某种合成的知识和反应为依据。
亲电体和亲核体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碳-碳键、碳-杂键与环状结构等,从而建立起分子骨架。
例如:若将上述反应中的亲电体、亲核体提出来,反应简化为2CH 2COOCH 3C 6H 5COCHCOOCH 3(a) C 6H 5 (b) C 6H 5CO (c) COOCH 3 (d) C 6H 5COCHCOOCH 3 (g) OCH 3CH 3OCOCH 2CH 23(e) CH 2CH 2COOCH 3(f)C M +CX CC+MX+C MgX OCC OHCOOEtC OEt OOCOOEtC +CCC:C OC +C O :C O OCH 2CH 2COOCH 3再将上述式子反向,便得到将目标分子简化为亲电体、亲核体基本结构单元的方法,从而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合成子。
第四章化合物逆合成分析及合成路线设计第一节绪论1.1 逆合成分析方法简介自1828年德国化学家F.Wöhler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到二十世纪中后期Woodward成功合成了奎宁【1】,头疱菌素C【2】和维生素B12【3】。
1989年Kishi教授完成了岩沙海葵毒素羧酸的全合成【4】。
这是至今为止通过全合成获得的具有最大相对分子质量,最多手性中心的次生代谢产物,堪称是有机合成历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合成化学家开始总结其中的规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讨合成中的战略战术问题。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E.J.Corey提出并由此发展起来的“合成元”(synthon),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or antisynthesis)从此形成了当今有机合成中被广泛接受的设计方法论。
假如:只知道含氮杂环化合物(1),米格列萘钙(2)和环酯肽(3)的结构如下图,如何根据他们的结构特点,采用逆合成分析的方法来设计它们的合成路线呢?图1-1米格列萘钙等化合物的结构由含氮杂环化合物(1)的结构不难发现它是一环内烯胺,可以通过分子内的胺与羰基的缩合形成,因此就可以通过切断C-N键而得到片段1:酮胺化合物;又考虑到有机胺是可以通过腈的还原得到,那么片段1就可以倒退到片段2;CN-的迈克尔加成可以生成有机腈,所以切断腈基就得到了α,β-不饱和的羰基化合物;由于分子内的羟醛缩合能生成α,β-不饱和的羰基化合物,所以从双键处切断就得到了1,6-二羰基化合物;根据环己烯类衍生物氧化开环可生成1,6-二羰基化合物,所以反推至稠环环己烯;众所周知醇脱水成烯,可倒推至醇;格试剂对酮的亲核加成生成醇,切掉甲基而为酮;芳烃的催化加氢可得到饱和环烷烃而倒推至芳酮;切断芳酰键得到芳羧酸;通过功能团互换得到酮酸;再切断芳酰键就得到了原料苯和丁二酸酐。
因此就得到了一条含氮杂环化合物(1)的合成路线(如图2,3所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