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8
目录一.中韩饮食文化1.1 韩国饮食文化 (3)1.2 中国饮食文化 (4)二.中韩服饰文化2.1 韩国服饰文化 (4)2.2 中国服饰文化 (5)三.中韩礼仪文化3.1 韩国礼仪文化 (6)3.2 中国礼仪文化 (6)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饮食,服饰,礼仪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
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
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
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
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
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篇主要就中韩文化进行了对比,,既比较了相同之处,又比较了不同之处。
一、中韩饮食文化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XX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1.1 韩国饮食文化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的食品以辣为一大特色,它的辣和中国XX的麻辣不同,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饭店里冷面的生意也还是相当好。
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食品的另一特色是少油。
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
韩国米饭白而且香软,很有黏性,吃的时候如果包上一X撒盐的紫菜,饭本身的黏性会把紫菜包紧,吃起来又香又糯,十分可口。
中韩两国文化比较的分析中韩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韩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民间交流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的饮食,礼仪,服装文化既有同又有异。
中韩两国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一、中韩两国饮食文化比较(一)中国饮食文化1、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
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
”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2、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
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韩国饮食文化韩国人日常饮食中以大米为主食,韩国人的日常饮食是米饭、泡菜、大酱、辣椒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并以肉类、豆类、海产品、泡菜、汤等为辅食。
其中,汤和泡菜在日常饮食中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辅食的味道往往因烹调者不同而异,尽管用的可能是同样的原料。
韩国人特别喜欢吃辣椒,辣椒面、辣椒酱是平时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首先,中韩两国在宴会礼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宴会被视为社交的重要场合,通常在宴会上,主持人会向宾客致以热情的欢迎辞,并且适时引领大家起立和敬酒。
韩国的宴会礼仪也很注重,但流程上有所不同。
在韩国,宴会开始前,主人会向客人献上茶水和一些小菜,以示热情好客。
而在餐桌上,韩国人注重包装和摆放的美感,菜肴的样式和分类也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中韩两国在敬酒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的宴会上,敬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通常由主人首先敬酒给客人,客人收到酒后,要站起身,向主人敬酒,并表示感谢和祝福。
而在韩国,敬酒礼仪也十分严谨,但有所不同的是,敬酒时一般是客人自己倒酒,倒满七八分,然后并拢双手,将酒杯递给对面的长者,长者接过杯子后会直接将酒喝下,并表示感谢和祝福。
最后,中韩两国在问候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如“你好”、“早上好”等。
而在韩国,人们见面时也会互相问候,但问候的方式有所不同,韩国人称谓非常重要,年龄和职位是决定称谓的重要因素,一般年纪较长或职位较高的人要先打招呼,并称呼对方的姓名。
此外,在韩国,人们常常使用双手来表示尊敬和友好,当年龄较大或地位较高的人向年龄较小或地位较低的人问好时,会同时将两只手握在一起,并微微鞠躬,这是一种常见的韩国特有的问候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宴会礼仪、敬酒礼仪和问候礼仪等方面。
通过了解和尊重彼此的礼仪差异,可以加深和拓展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关系更好地发展。
中韩两国饮食文化礼仪对比冀佳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属于一衣带水的关系,因此,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之处,当然差异也是有的。
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对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引言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从奴隶制社会发展至今先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共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并以此来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
饮食礼仪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中有一句名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饮食礼仪是在饮食习俗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之后一直独占鳌头,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
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自汉朝起版图不断扩大,各个民族文化技术相互交融,使得周边各国争相前来学习,同时也带走我们的先进文化,朝鲜半岛与我国比邻而居,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对于韩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韩国对于儒家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十分成功的,中韩两国都是饮食大国,也同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中韩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饮食礼仪文化在中韩两国的沿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之后一直独占鳌头,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儒家十三经中《仪礼》 《周礼》 《礼记》自东汉以来被尊为“三礼”是儒家礼学的核心著作,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而且详细记载了饮食礼仪,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三礼”的基本内容即礼学的核心被概括为四个方面:礼之义,即礼主尊卑、亲疏之义;礼之节,即详细说明五礼的仪式规范;礼之实施;礼之器具。
中韩传统服饰对比研究报告中韩传统服饰对比研究报告在中国和韩国这两个亚洲文化发源地,有着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
在这篇研究报告中,我们将对中国和韩国的传统服饰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中国的传统服饰主要有汉服、唐装和旗袍等。
汉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通常由褶裙、褡裳、赞裙、朝袍和长袍等组成,采用对襟式和交领式设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优雅。
唐装则源于唐朝的宫廷服饰,与汉服相比,设计更为简约、大方,袍子的袍边通常点缀有金线和珠饰,体现了唐朝的繁荣和奢华。
而旗袍则是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志性服饰,以修身的剪裁和高领、盘扣为特点,展现了女性的婀娜和秀美。
而韩国的传统服饰则以韩服为主,其代表性服饰是韩妆和光服。
韩妆是韩国传统女性的礼服,通常由上衣、裙子和短裤等组成,袖口和裙摆上通常点缀有华丽的图案和刺绣。
韩妆的特点是流线型的剪裁和打褶设计,给人一种端庄与优雅的感觉。
光服则是韩国传统男性的礼服,由上衣、裤子和宽松的外袍等组成,完备的褶纹和大袖子体现了男性的庄重和威严。
在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中韩传统服饰在设计理念和剪裁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中韩传统服饰都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美,都采用了裙摆和袖口的打褶设计。
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中韩传统服饰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韩传统服饰都偏爱采用天然纤维素布料,如丝绸、麻和棉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方文化对自然和朴实的追求。
然而,中韩传统服饰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颜色的运用上,中韩传统服饰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服饰颜色丰富多样,可以使用各种鲜艳的颜色,例如红色、黄色和蓝色等,而韩国传统服饰则更加偏爱素色,如白色、灰色和蓝色等。
其次,在图案和刺绣的运用上,中韩传统服饰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服饰通常使用龙、凤、云纹等吉祥图案,并采用金线和珠饰进行点缀,而韩国传统服饰则更加注重图案的简约和几何感。
综上所述,中国和韩国的传统服饰在设计理念、剪裁和材料选择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韩文化的差异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像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熔于一炉;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韩中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举例说明。
1. 文化认知的差异尽管汉韩两民族在认知视觉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对同一思维概念经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是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在韩国都有类似的成语“对牛念经”,意义完全相同都有“与不可言者而言”的引申义,但一个是弹琴,一个为念经,表现形式却不同;韩语里的大王八和醋坛子只有指称的概念意义,但汉语中则还包括联想的御用意义,所以对汉族人说这两个词则显得不够尊重,甚至羞辱;同时,汉民族的爱人是说妻子或丈夫,而韩语中则指情妇或情妇,不懂得这层意思那难免会失礼了;中韩对“丈夫”这一指称对象从不同的文化视觉去认识和表达,也造成了文化差异的障碍:汉语里的当家的,掌柜的和韩国语里的主人都指丈夫,韩国语里还有一种对丈夫的称谓,翻译过来叫“外头的”,这种称谓都与分配方式有关,也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便有“右为尊左为卑”的传统,成语“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这里的“右”指上意;而左迁,左降,则是下之意。
另外,人们经常说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在说法上“南”常常置前,而由连战皆北,追奔逐北可知,北则与败相连。
中韩化妆文化的对比【摘要】化妆品产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拉动消费增长点,目前随着国内化妆品生产厂家不断增强,物流产业带来了海外化妆品的冲击,如何在化妆品产业实现突破成为了当前化妆品厂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文从中国和韩国的主要化妆品和化妆文化出发,通过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为化妆品厂商提供新的创新生产思路。
【关键词】中国化妆品;韩国化妆品;化妆文化;化妆品创新中国的化妆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爱美的女子就喜欢使用一些天然的化妆品为自己的美丽锦上添花,中国传统的化妆技术和化妆原料放到现代也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并且长时间的积累和天然材料的选用使得这些化妆品更加适合中国人的肤质。
韩国的化妆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现代女性增添一抹亮色,是目前大多数女性化妆的首选,中国和韩国的化妆品以及化妆文化的差异可以为化妆品生产厂商提供不少思路。
一、化妆文化简介很多人把化妆视为一种实用技术,而在了解化妆之后人们往往会发现,化妆更是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有着千年的传承,并在现代得到了发扬光大,由古代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期的奢侈技巧变成了现在普罗大众都可以使用的美化技巧。
在现代,化妆也成为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也是对他人和自身的尊重,可以起到在社交场合体现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人好感度的作用。
化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也在于它的内容丰富,不同的人使用的化妆技巧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说只要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脸,化妆技术就不会完全相同,甚至是真的在双胞胎之间,也会因为不同的需求而有着不同的变化,所以化妆文化绝对值得每个爱美的人去研究。
二、中国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化妆文化(一)中国的化妆习惯中国人群中化妆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且集中在较为年青的年龄段,男性化妆和中老年化妆人群都极为少见。
化妆主要是以日常出行和工作所使用的妆容为主,一般都是淡妆,但是在影视行业由于其特殊的需求,和一般人群化妆也有所不同。
另外除了化妆之外,人们还很重视护肤的产品,在这方面应用要比化妆品应用人群广,而这也是护肤观念经过多年宣传的结果,可见化妆品在国内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电视剧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观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两国电视剧在叙事手法、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电视剧在叙事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的共性1. 重视情感表达:中韩电视剧都注重情感元素的表达,尤其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线索的铺设。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2. 剧情紧凑:中韩电视剧在叙事上普遍采用快节奏、高密度的剧情设置,使观众能够迅速进入剧情,产生观剧欲望。
3. 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
三、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的差异1. 叙事手法不同:中国电视剧在叙事上更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往往采用线性叙事手法;而韩国电视剧在叙事上更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2. 主题内涵差异:中国电视剧更侧重于表现社会现实、家庭伦理等主题,强调家国情怀和集体意识;而韩国电视剧更侧重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共鸣。
3. 艺术风格差异:中国电视剧在视觉呈现上注重画面美感和视觉冲击力,注重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而韩国电视剧在画面呈现上更注重细节刻画和色彩运用,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氛围。
四、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的成因分析1. 文化传统差异:中国和韩国分别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电视剧创作中得以体现。
例如,中国电视剧更注重家国情怀和集体意识,这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韩国电视剧更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共鸣,这与韩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有关。
2. 市场需求差异:中韩两国的电视剧市场在需求上存在差异。
中国观众更注重剧情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而韩国观众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这种市场需求差异影响了电视剧的创作和叙事手法。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学生:卢柔柔学号:G*******班级:营销1104老师:***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
(一)在文字方面差异(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
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1.元音(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
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五复合元音;汉语有。
如“买”4.音节构造(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5.声调(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
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但根据声调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6.语调(1)句法语调一般表现在句末,用于区别不同的语气意义。
韩语属黏着语,独立词后粘着附着词才能组成句子,而不少附属词可以直接表达各种语气、意义和思想感情,这一特性,相对的削弱了语调的作用。
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语气和思想感情的附属词,主要靠语调来表达句子的意义。
(2)逻辑语调汉语的逻辑语调的变化比韩语广泛、自由。
因此汉语音节的音长变化比较自由,音长没有辨义性,即单词中某一音节加长一些不会产生词义的变化。
而韩语语音长短是辨义的。
7.敬语(1)表达方式不同韩国语的敬语表达都有一套完整、复杂的敬语体系,可分为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而汉语中则不成体系,主要带有敬谦意思的词汇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2)适用对象范围不同汉语的敬语一般只用于谈话的对方;韩语可以用于话题的第三者,适用范围比汉语广。
8.表达的风格上汉语简洁明了,韩语委婉。
(三)两国文字起源1.汉语的书写文字是汉字。
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创造的,属自源文字。
具体起源时间尚无定论,但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适用最广泛的文字。
2.韩语的书写文字是韩文,是由朝鲜世宗大王借鉴汉语音韵于公元1444年“训名正音”创制的。
在此之前,韩国没有文字,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陆续借用中国的汉字,采用直接用韩文记录和利用吏读两种方法记录语言。
现代韩国语中仍夹用繁体汉字。
综上可见,韩语文字的创制都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汉字是韩文和日文的母体。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而文化对其语言的形式,表现手段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
二、文化差异(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是指汉族文化,汉文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
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在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
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家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二)韩国文化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划一,然而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即同中国人之间的积极接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争。
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
韩国制造了铁工具和铁武器。
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这几个方面,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中国的强大影响。
但是,仅仅了解文化交流还不能充分解释韩国文化。
正确了解韩国人民的各种特点也至为必要,而这些特点必须联系韩国人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
不妨考虑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传入韩国的。
虽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为韩国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
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于建立一个由贵族统治和中央集权的倾向于扩张的国家。
韩国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韩国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版画、工艺、装饰等,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国美术的特长。
其中假面具又称“假面舞”,为韩国文化象征,在韩国传统戏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
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
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父母外出回来,子女都要迎他人才能吃。
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
接。
吃饭时应先为老人或长辈盛饭上菜,老人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
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计其先行,以示敬意。
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左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
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
和韩国官员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
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在社会集体和宴会中,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馆里都是如此。
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吃饭或赴宴,你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
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要一连三杯。
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
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
做客时,主人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处逛。
你要离去时,主人送你到门口,甚至送到门外,然后说再见。
韩国人用双手接礼物,但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
不宜送外国香烟给韩国友人。
酒是送韩国男人最好的礼品,但不能送酒给妇女,除非你说清楚这酒是送给她丈夫的。
在赠送韩国人礼品时应注意,韩国男性多喜欢名牌纺织品、领带、打火机、电动剃须刀等。
女性喜欢化妆品、提包、手套、围巾类物品和厨房里用的调料。
孩子则喜欢食品。
如果送钱,应放在信封内。
若有拜访必须预先约定。
韩国人很重视交往中的接待,宴请一般在饭店或酒吧举行,夫人很少在场。
(三)中韩文化对比中韩两国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历史上的韩国文化应该是被中国的封贡体系所覆盖的,朝鲜民族也一直以有这样的邻居而自豪,全国从政治体制,到民间风俗都虔诚的效仿中国,以至于到现在韩国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文化,他们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始终不变,比如韩国是除中国外惟一现在还有人按古礼祭祀孔子的国家,长幼尊卑秩序在韩国社会中表现得很明显。
“仁义忠孝”这些传统道德信条仍然被韩国人所信守。
同质的社会、一样的文化,两国的民族性当然会有太多的共同点。
然而在诸多相同之下,却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易体会到的微妙不同。
首先,最早接触韩国是从韩国足球开始的,在所有的体育运动中,足球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
韩国足球给我带来的感受就是顽强,从五十年代朝鲜足球对叱诧世界杯,到现在韩国队在国际足坛的快速发展,他们继承了坚强的斗志,在现代足球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
近来,韩国文化对中国严重侵入,韩剧,韩食都成为国人追捧的对象,因为身边能够接触到朝鲜族的朋友,了解的渠道比较多。
比如韩国的娱乐节目,X-MAN 情书之类的,是一种明星参与的游戏节目,我觉的宗旨就是把欢乐带给观众,因为这些明星出演完全是免费的,而且为了出演这种节目主动申请,这就是他们对公众的态度,节目中也都很随和,并且显的谦逊有礼,完全没有明星的架子。
反过来想想中,有哪档节目可以招来如此多的明星免费捧场,尽管最近看到国内有拦目出来效仿,但看过之后越发厌恶,台上的所谓明星都是些刚出道的新人,当却没忘了摆架子装成熟。
这就是娱乐明星对自己的定位不同,他们忘了人民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俗话说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其实是只有百姓才能样艺人。
现在的年轻人疯狂的哈韩,迷恋韩剧,而且年龄层也更加多元化,这是一种对时尚的认可。
但是我们透过华丽的外表,真正吸引我们的还是儒家的传统文化,它唤醒了我们对“礼”的怀念。
韩剧中人物不仅有俊朗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韩国语中吸纳了很多的外来词汇,服饰中添加了国际元素,经典的泡菜继承了传统的手艺,可贵的是这些都在年轻人的身上有所体现。
韩国人外表和善,但却有很大的决心,从足球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他们都显示了一股狠劲,顽强的斗志是他们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