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及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原因处理围手术期心律失常是指手术前、中、后出现的心律异常,包括心率异常、心律不齐和心律过速等现象。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如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等。
下面将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的刺激,如操作器械的接触、牵拉心脏和血管、切割组织等,可能导致心脏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2.电解质紊乱:围手术期患者常常因为禁食、大量失水等原因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这些电解质异常可能影响心脏正常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3.废气和酸碱失衡:全身麻醉药物及呼吸机通气可能导致呼吸性酸碱失衡,造成血液的酸碱度异常,进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诱发心律失常。
4.交感神经兴奋: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反应增强,体内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可导致心脏自律性增高,心脏节律异常。
5.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容易导致心律失常。
1.监测:在围手术期,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心电监测,准确记录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和持续时间,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纠正电解质紊乱:检测和纠正患者的电解质水平,特别是血钾和血镁水平。
如发现低血钾或低血镁,可给予补充治疗,如口服或静脉注射补液。
3.纠正酸碱失衡:监测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酸碱失衡,如酸中毒可给予碳酸氢盐或碱性药物,碱中毒可给予呼吸机通气或洗胃等治疗。
4.控制应激反应:围手术期心脏处于应激状态,可给予镇静抗焦虑药物或神经调节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5.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和奎尼丁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心律。
6.电复律: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可以进行电复律治疗,即给予电休克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与护理对策冯瑶;李海燕;郑建秋【摘要】泌尿外科属于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涉及疾病多为常见病及多发病,手术治疗是该科室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为风险事件的高发人群,因患者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医院管理模式、医疗水平等存在一定差异,引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因素等原因呈现多样性,主要涉及患者因素、护理因素、侵入性操作、药物因素、环境及管理因素五个方面,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及治疗康复的进程.通过强化患者入院评估及健康宣教,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护患的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护理安全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减少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治疗及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期刊名称】《医院管理论坛》【年(卷),期】2018(035)008【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风险;护理;管理【作者】冯瑶;李海燕;郑建秋【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泌尿外科属于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涉及疾病多为常见病及多发病,手术治疗是该科室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1]。
泌尿外科诊疗技术及医疗水平发展迅速,风险管理制度与措施不断完善,但由于患者的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医院管理等因素影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2]。
因此,如何提高护患对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保证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正常开展值得医院管理者深思。
本文归纳总结了常见的风险事件,对风险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以期保证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顺利进行及快速康复,降低医院风险事件的发生。
风险因素分析跌倒、坠床、压疮、烫伤、虚脱等突发事件,以及血管损伤、肠梗阻、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均为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风险事件。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为风险事件的高发人群,因患者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各级医院管理模式、医疗水平等存在一定差异,引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因素的原因呈现多样化,但主要涉及患者因素、护理因素、侵入性操作、药物因素、环境及管理因素五个方面。
浅谈泌尿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随着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但是,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老年手术患者的复杂性、风险性远远高于一般患者,因此,做好老年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病人顺利康复、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1 术前心理护理1.1泌尿外科的老年患者由于受排尿困难等病症折磨,常常产生消沉、焦虑、抑郁、固执、不满、好发脾气等不良情绪,因此患者一入院,我们就应该主动介绍病区的环境及规章制度,使老人感到有安全感,老年人往往就像小孩一样,与其沟通需以引导式的方法,循循善诱,主动接触,学会谈话技巧,与其谈话时,随时观察其情绪及思想变化,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处处尊重老人,耐心倾听患者因病症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由主治医生及专业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用成功的病例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良好的效果,还可以安排其他一些手术后恢复转好的老年患者同住一间病房,因为在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无形中互相给予鼓励,使其更有信心对抗病魔。
1.2老年患者往往会担心术后恢复不好,拖累子女或术后无人照料,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等而表现为忧郁、焦虑,有时甚至拒绝手术,因此护士应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还应掌握患者家庭情况,指导家属给予患者亲情支持,争取患者家属配合,发挥家庭对患者的支持作用,让患者感到温暖,解除其后顾之忧。
2 术中心理护理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神情、表情,并主动向患者作自我介绍,问其感受,及时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和不安感。
术中患者清醒时,应避免讨论与病情和手术无关的话,不得与医生讨论与病情和手术无关的事情。
手术室护士还应用暗示性语言,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而影响病情和手术的成功率。
多关心、体贴患者,减少患者的不安感。
保持患者体位舒适,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调整。
可以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如轻握患者的手或按摩手术区以外受压部位等,使老年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术后并发症是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期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状况或异常反应。
以下是一些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1.术后疼痛:手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原则包括术前评估疼痛风险、术中及术后合理用药、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并定期评估疼痛效果。
2.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处理原则包括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术后注意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并及时处理感染迹象。
3.血栓形成:手术后血栓形成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处理原则包括术前评估血栓形成风险、术中和术后积极预防血栓形成、活动和床旁护理等措施。
4.术后伤口愈合障碍:术后伤口愈合障碍包括术后感染、裂开、血肿和瘢痕等。
处理原则包括注意伤口清洁和护理、促进伤口愈合、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手术修复等方法。
5.麻醉相关并发症:麻醉后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恶心呕吐、术后意识障碍和呼吸抑制等。
处理原则包括避免过度麻醉、积极处理并发症、合理使用镇静剂和止吐药等。
6.液体和电解质紊乱:手术后的液体和电解质紊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原则包括术前评估水电解质平衡状态、术中适时补液和调整电解质平衡、监测尿量和血液检查等。
7.呼吸系统并发症: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肺不张和肺炎等。
处理原则包括术中和术后积极监测呼吸功能、早期康复训练、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
8.循环系统并发症:术后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心血管功能障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
处理原则包括监测心血管功能、积极处理心律失常、保持循环稳定和适当的液体管理等。
9.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意识障碍、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处理原则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预防性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和早期康复训练等。
10.消化系统并发症:手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和胆汁淤积等。
处理原则包括早期康复饮食、避免并处理肠梗阻和出血、合理使用胃肠道保护药物等。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提供针对心律失常发作的应急程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不良后果。
2. 定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3. 应急预案与程序3.1. 预防措施- 教育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和常见症状。
- 提供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和评估,以及必要的药物管理。
-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 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心律失常症状的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
3.2. 紧急响应流程3.2.1. 第一步:确认发作- 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时,立即观察和询问患者。
- 确认患者是否处于心律失常发作状态。
3.2.2. 第二步:呼叫急救- 如果患者的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立即呼叫急救电话(例如:120)。
- 向急救人员提供准确的患者信息和当前情况的描述。
3.2.3. 第三步:提供急救措施-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呼吸情况。
- 如果患者停止呼吸或心跳,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 如果患者有药物管理计划或器械(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按照相关指示进行操作。
3.2.4. 第四步:记录和报告- 在应急事件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所采取的急救措施。
- 将记录和报告提交给医疗机构或相关负责人。
3.3. 培训和演练- 为医疗人员提供相关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培训和演练机会。
-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以评估应急预案和程序的有效性。
- 演练过程中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4. 检查和更新本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以适应不同情况和技术的变化。
5.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针对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及时和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心律失常发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泌尿外科护理存在的隐患分析及对策泌尿外科护理是一项涉及到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专业工作,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观察和评估、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等环节。
这一领域存在一些隐患,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围手术期感染、护理操作不规范、患者教育不足等方面分析泌尿外科护理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围手术期感染是泌尿外科护理中一个重要的隐患。
泌尿外科手术往往会伴随着感染的风险,如尿路感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等。
护理人员在手术准备和术后护理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如正确洗手、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等。
在患者的导尿操作中,应采用最小的导尿管直径和最短的留置时间,及时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防止感染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体温、尿液特征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护理操作不规范也是一个存在的隐患。
泌尿外科护理涉及到一系列的操作,如尿液采集、尿液测定、伤口护理等。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方法,遵循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程。
在尿液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采集容器的清洁和液体的保护,避免污染。
在伤口护理中,应按照医嘱和护理要求进行操作,如更换敷料、清洗伤口等。
护理人员还应做好个人卫生,并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患者教育不足也是泌尿外科护理中一个存在的隐患。
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对护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治疗的效果和康复的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泌尿外科护理的认知和配合度。
在患者入院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疾病情况和目前的困扰,并向他们介绍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在术前,护理人员应具体讲解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准备和消除恐惧心理。
在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如伤口护理、卧床休息、饮食调理等,以促进患者康复。
泌尿外科护理存在的隐患主要包括围手术期感染、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患者教育不足等。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提高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及处理
泌尿外科患者常以老人为主,围手术期心律失常比较常见。
部分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可使手术的风险增大,术后并发症增加,严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有机构对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统计显示: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6%,其中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术后6.1%[1]。
较大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年龄大,心功能不全,既往有心瓣膜病或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律失常病史,以及存在慢性肺部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因素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
其发生原因有两种:①合并存在的基础心脏病及心律失常;②继发于泌尿外科疾病与外科手术、麻醉相关的心律失常。
术前心律失常:常与合并存在的基础心肺疾病、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有关。
术中和术后心律失常:与手术和麻醉创伤产生的应激反应,原有的心脏病变加重,创伤引起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全身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一过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是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术前心律失常的危险分级与处理: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组。
高危组:①新近期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或ECG显示有心肌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
②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③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有症状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心室率未得到控制。
④严重的瓣膜病。
中危组为轻度的心绞痛;以往有过心肌梗死或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以往有过可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未得到控制的糖尿病。
低危组为:高龄(年龄>70岁),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心房颤动,心功能减退,脑卒中史,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2]。
高危组患者行高中危手术时均有很大的风险,中危组患者如行高危手术则需进一步的辅助检查。
低危组或无临床危险指标者行泌尿科手术是安全的。
对术前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分析其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并尽力去除。
对有症状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进行积极的治疗,包括对因和对症治疗。
术前频发性室性早博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者,应用胺碘酮加以控制;阵发性室速可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或电复律终止其发作;对快速性房颤者应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对慢速性房颤且心功能正常者可不治疗;对重度、莫氏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者术前应放置临时人工心脏起博器;一般性的房性早博可不必处理。
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处理:术中发生的心律失常一般不用处理,但严重心律失常必需及时处理,其关键是纠正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
包括手术剌激、麻醉、低氧、电解质及循环动力学异常等。
术中术后持续心电监护,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减轻应激反应;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心衰。
总之,泌尿外科患者在术前仔细评估全身情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Polanczyk CA.Coldman.L Morcantonio ER.et.al.Supraventrivalar.arrhythmia inpatients having noncardiac.surgery:clincalCorrelatea and effect on leagth of sray [J].Ann Intern Med,1998,129(4):279-285.
2 美国心脏病协会.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评估指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