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2上《第十四课 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 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上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家乡的物产丰富多样,如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品等;二是家乡物产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物产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物产了解不深,对物产对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物产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他们对家乡物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物产对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和多样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物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乡物产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等环节的教学活动。
3.准备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物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家乡的物产丰富多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物产的认识,以及物产对生活的影响。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以生动的语言和趣味的故事,向学生传授爱家乡、爱生活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物产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爱家乡的情感,感恩生活,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与角度看待事物,认识家乡的物产和文化知识。
•了解家乡的物产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并珍惜生活。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感悟寓意。
•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学生能够分组合作,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情感态度•珍惜身边的一切,尤其是生命。
•珍惜家乡的文化资源和物产,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感悟寓意。
•培养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知物产的珍贵性和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
•问答互动法。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导入新课《家乡物产养育我》1.让学生回忆并讲述自己生活的家乡和“家乡”这个概念。
2.播放与本课相关的地理或文化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物产和文化知识。
活动二:讲授课文内容1.课前阅读课文《家乡物产养育我》。
2.讲解课文,并重点讲解“粗茶淡饭”、“苦中作乐”等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
3.与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学生口头解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三:情景模拟教学1.情景模拟教学:请学生分组,对于所描述的物品或食物,随机口诉它们的品种、产地及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2.高互动的小组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让学生增长知识的机会。
活动四:合作学习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选和比较。
2.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组员,由它们进行代表发言和交流。
3.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策略,如演讲、谈话和写作。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感情。
教材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物产,体会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家乡的物产了解不多。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图片、故事和活动来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但对家乡的物产与自己的生活关系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知道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知道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家乡的物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家乡的物产。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物产的认识。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家乡物产的制作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物产图片、故事和视频。
2.准备相关活动材料,如食材、工具等。
3.准备教室环境布置,如挂出家乡的图片、标语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物产,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物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介绍家乡的物产,让学生了解物产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产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物产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提高对家乡物产的理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语言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物产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物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2、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
教学难点:知道一些物产的来历和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一些家乡物产资料、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有两位小朋友,一名叫小红,一名叫小丽,想带小朋友想带小朋友去他们的家乡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去吗?生:回答(略)。
师:演示电脑课件(小红、小丽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
生:看电脑课件(边看边观察)。
师:提问:你觉得小红、小丽家乡的物产丰富吗?你喜欢他们的家乡吗? 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吗?物产多吗?生:回答问题。
师:今天,老师想听一听小朋友的家乡有些什么物产?(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活动过程1、介绍家乡物产。
师:小朋友你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物产有哪些?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告诉大家。
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物产)师:你们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吗?生:说一说:(物产的来历及特点)师: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家乡物产带来,大家带来了吗?生:回答:师;那么,我们今天开个家乡物产展览会好吗?各小组赶快准备一下。
(教师放录音)生:各小组准备自己的展览台。
2、展示自己家乡物产师:你们找到些什么?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吧。
你们可以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夸夸家乡的物产?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唱、跳、弹等)夸一夸家乡的物产师:同学们评一评哪组搜集的家乡物产多,哪组表演精彩生:小组互评师:小结活动二、总结全文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些什么感受?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老师感觉到小朋友个个都很棒,搜集和了解到这么多家乡的物产。
老师相信你们长大后一定会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材分析1.《我的家乡产什么》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家乡物产的有哪些,体会其独特性,树立学生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意识。
2.体会家乡物产凝结着自然的恩赐和家乡人的智慧。
本课就“家乡的物产是什么”为话题,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家乡的意识。
3.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回忆、交流、搜集等来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和大自然的恩赐,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有哪些特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
2.了解家乡本地产业的传统和特点,初步了解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起保护家乡物产的法制意识。
3.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4.培养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家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物产,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品质,树立保护家乡物产的法制意识,从而热爱家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天津物产2. 学生准备:天津物产和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家乡之美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家乡”(板书:家乡),家乡就是指我们生长的地方,也叫故乡。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是哪里啊?生:天津。
(板书:天津)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走进我们的家乡---天津。
(板书:我的,播放视频。
)二、激发兴趣,了解家乡物产1.介绍天津以及其物产,打开成语词典查一查,我们就可以准确的知道“物产”的含义,这里的物产不仅指自然形成的,也指人们制作的产品。
询问学生家乡产什么?(板书:产什么)2.进一步了解家乡物产。
家乡的几种小物产也来到了课堂上想为大家介绍介绍自己,让我们欢迎他们吧!引导学生知道家乡的物产都很有特色呀!(板书:有特色)3通过课前老师运用问卷星开展的家乡物产调查活动,引导学生知道:班里的孩子们一共找到了48种家乡的物产呢!不仅如此,99.2%的同学还在调查中介绍了家乡的物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这些物产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情景对话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体会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以及家乡物产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家乡的物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家乡物产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此外,学生之间的家乡差异较大,对于家乡物产的认知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从而达到全面了解家乡物产的目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知道这些物产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物产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这些物产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以及家乡物产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直观展示家乡的物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物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家乡物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展示家乡的物产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产的名称和特点。
(2)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物产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如何珍惜和感恩这些物产。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物产,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主要讲述了人类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料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同时,家乡物产也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应该珍爱家乡物产,学会爱护自然环境。
1.2 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生产中的基本物资和方法2.了解土地、水、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理解家乡物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4.学会珍惜爱护家乡物产和自然环境1.3 教学重点1.细节理解:土地、水、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珍爱物产、环境保护意识二、教案设计2.1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体验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物资和方法,并通过故事和游戏了解家乡物产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珍爱物产、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流程1.准备活动:生动的开场白–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掌握的内容,比如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种子的作用等–通过绘制生产农作物的地图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物产–小游戏: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认识农作物的名称和形态2.知识掌握:–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土地、水、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际试验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下的种子生长情况,从而掌握基本物资和方法–学习故事《种地的小庄园》并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家乡物产对我们的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性3.反思总结:–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家乡物产和自然环境珍爱和保护–引导学生珍爱物产、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醒学生爱护自己的家乡,从小做起2.3 教学评估本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珍爱物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老师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不同环境对种子生长的影响2.分组讨论中,老师观察学生的表现,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家乡物产和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3.教学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家乡物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贡献,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等问题,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情境体验法和交际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物产和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珍视意识。
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并为之自豪。
2、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3、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4、通过调查、展示,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物产。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及家乡人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在金沙江的沿岸,生长着一种树形高大的乔木,它在每年1月份左右开始开花,当红艳艳的花朵开满枝头,千树万树灿若云霞,非常壮观。
我们称它为木棉树或攀枝花树。
我们的家乡也因为有了美丽的攀枝花树而更名为攀枝花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乡的物产。
二、新授活动(一)家乡物产大搜索(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共享收集的资料和成果)1、导语:什么是物产?物产就是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
2、接下来我们将跟随同学们的步伐,去看看你们了解的家乡物产有哪些?家乡物产大搜索调查地点家乡物产餐桌上农贸市场超市田野里果园里……2、教师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然后再全班汇报。
(教师提前将学生的调查表做成课件展示出来)过渡: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的物产,你想不想把它们介绍给来攀枝花旅游的客人们?活动(二)家乡物产博览会(目的:通过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物产实物或图片,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课件出示要求:(1)小组准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物产。
(2)了解它的样子、特点、制作过程。
(3)讨论怎样介绍这种物产。
(4)小组整理,抽生介绍。
1、学生将收集到的物产拍成图片上传,教师收集整理做成课件展示。
2、学生在介绍收集到的物产时,可让家长拍成视频上传给老师。
(学生在介绍自己家乡物产的实物、图片等,也可以说一说这些物产的颜色、形状、味道以及自己是如何收集到这些物产的。
)活动三:家乡物产美名扬(目的:教师利用课件对家乡的物产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物产种类繁多)1、水利资源:攀枝花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境内有大小河流95条。
14.家乡物产养育我-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特产,认识家乡的发展历程和地理位置;了解父母生活的辛苦和物产与人关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描述、分享、比较等方式,掌握通过观察物产表现了在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的方法,增强好奇心,爱护生态环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护家乡的情感,增强爱国意识,使学生了解家乡物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乡的特产、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以及物产与人的密切联系。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观察物产了解在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描述法、比较法、分析法、文字和图片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记忆,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产以及父母生产特产的过程。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习与探究(30分钟)1.分享:教师展示家乡特产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2.案例分析: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物产以及与人和产生的关系。
3.探究: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物品,描述特征并扩展思维,讨论物品的来源和用途。
3.总结反思(10分钟)1.做个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整理课堂笔记,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课堂扩展1.家乡小食品展示: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展示美食了解更多的家乡文化。
2.地方志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编写一篇以家乡特产为主题的小文章。
六、教学评估评价学生在各阶段的表现,特别是在探究和总结反思环节的表现。
对于不同阶段表现出色的学生予以表扬和回馈。
七、教学扩展带着学生走访当地的特产生产基地,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安全卫生、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于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
感受家乡物产别样的美,体悟到家乡物产对自己的滋养,对于物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14 家乡物产养育我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了解更多和物产相关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课件、视频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本节课课程内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材和处理教材,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调查、讨论、游戏、合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思考,并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反思,切实的改变了通过讲道理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的状况,让活动更具实效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
课时教学设计
各地都会举办物产展来推广产品,一起去看看有什么特色产品。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
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
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锡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澄湖大闸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肉质膏腻。
视频: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物产博览会上你是不是知道一些手工艺品是怎么做成的?是不是了解它们的用途?
博览会上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最后,我们有个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分享美味的家乡特产!
开吃吧!了解各地的物
产
分享美食
增长知识
懂得分享,热爱
家乡
课堂小结
板书家乡物产
珍惜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