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9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系列研究汇总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主要有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生存获益。
其中抗血管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联合其他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生存。
小编整理了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系列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该类药物。
全文概要贝伐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一线治疗1. ECOG4599研究:联合组明显延长生存时间2. AVAil研究:联合组PFS延长3. BEYOND研究(中国):联合组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维持治疗4. ECOG5508、COMPASS、AVAPERL、POINT BREAK、PRONOUNCE研究:主要对比培美曲塞 vs. 贝伐单抗 vs. 联合组,联合组PFS延长,各组间OS无差异不良反应5. 主要禁忌症:鳞癌、咯血(>2级)史贝伐单抗+EGFR-TKI6. JO25567、NEJ026研究:厄洛替尼vs. 厄洛替尼+贝伐组,PFS延长,OS无差异7. CTONG1509研究(中国):联合组PFS显著延长,21L858R、脑转移获益更显著贝伐单抗+免疫治疗8. IMpower150研究:ABCP vs. BCP,生存获益9. IMpower130研究:ACP vs. CP,生存获益10. IMpower130 vs. IMpower150,三药基础上加上贝伐单抗的ABCP方案对EGFR突变和伴肝转移的患者获益更高特殊人群11. 老年、脑转移患者可以使用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雷莫芦单抗+化疗一线治疗12. 两项研究:联合治疗效果不理想二线治疗13. REVEL研究:雷莫芦单抗+多西他赛 vs.多西他赛,生存获益雷莫芦单抗+EGFR-TKI14. RELAY研究:雷莫芦单抗+厄洛替尼 vs.厄洛替尼,PFS延长尼达尼布15. LUME-Lung1研究:二线,尼达尼布+多西他赛 vs. 多西他赛,PFS延长安罗替尼16. ALTER0302、ALTER0303研究:三线,安罗替尼vs. 安慰剂,生存获益阿帕替尼17. 一项Ⅱ期研究:三线,阿帕替尼 vs. 安慰剂,PFS延长18. ACTIVE研究:一线,阿帕替尼+吉非替尼 vs. 吉非替尼,PFS 延长恩度19. 一项多中心研究:一线,恩度+NP vs. NP,改善治疗结局抗血管生成药物获批情况贝伐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一线治疗ECOG4599研究[1]: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878例复发性或晚期非鳞NSCLC患者,数据显示,卡铂+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比较单纯化疗方案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中位OS 12.3个月vs 10.3个月,HR=0.79,P=0.003;中位PFS 6.2个月vs 4.5个月,HR=0.66,P<0.001),提高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35% vs 15%, P<0.001)。
血管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冀保妍1,李积德1,2,赵君慧1,2(1.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青海西宁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青海西宁810000)关键词:血管内皮抑素;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R734.2;R73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412(2011)06-0538-03肺癌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化疗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尽管新药(吉西他滨、紫杉类、长春瑞滨)和铂类联合组成的第3代化疗方案疗效有一定提高,但患者的生存受益仍然有限[2-3]。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4-5]。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药联合有可能提高疗效,带来生存受益。
1997年O’Reilly等[6]发现并鉴定了血管内皮抑素,其为一种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有效地抑制机体内病理性血管的形成。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也于2005年9月上市,并联合化疗药物用于治疗晚期NSCCC,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血管内皮抑素的生物学结构血管内皮抑素是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XⅧ羧基末端非胶原1区片段,一级结构共有1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0000,其中酸性氨基酸16个,碱性氨基酸29个,疏水氨基酸占42%,含4个半胱氨酸,其分子折作者简介:冀保妍(197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内科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积德(1941-),男,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内科学临床工作。
E-mail:yhzhqh@163.com 叠成球形结构。
重组表达的人内皮抑素相对分子量为18000,与鼠内皮抑素氨基酸序列有85%同源性[6]。
其晶体结构分析,内皮抑素具有紧凑的折叠状分子结构,由含11个精氨酸残基的碱性区构成了肝素的结合位点,从而使两者有着很高的亲和性。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形式,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也备受瞩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据大约85%的肺癌病例。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丰富。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最早被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的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多种多样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分子靶向治疗领域,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
阿昔替尼(Axitinib)、雷沙替尼(Lenvatinib)等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王中泰;吴芳;颜彬桔;屈晶晶;张永昌;杨农【摘要】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ccounts for 85% of total cases of lung cancer, which has the highest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Most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present with advanced stag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With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of cytotoxic chemotherapy for NSCLC therapy,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receiving platinum-based doublet chemothera-py has been less than one year in several trials. To date, anti-angiogenesis agent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small molecul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 a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were commonly applied in NSCLC instead of purely chemotherapy, which make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NSCLC therap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 ad-vanced NSCLC.%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大部分肺癌患者初诊时即为进展期.目前,细胞毒化疗在进展期NSCLC治疗的进步较为有限,多项研究中含铂二联方案化疗治疗下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未超1年.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出现打破现状,治疗策略由单纯的细胞毒化疗转换为抗血管生成与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本文将对进展期NSCLC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19【总页数】7页(P973-979)【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者】王中泰;吴芳;颜彬桔;屈晶晶;张永昌;杨农【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南华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病例数近85%[1]。
贝伐单抗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肺癌是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 万,且绝大部分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化疗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仍然有限。
随着癌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是近年来最具活力、倍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对目前研究最多的治疗肺癌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作一综述,以期为贝伐单抗治疗肺癌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肺癌;贝伐单抗;分子靶向治疗序言肺癌是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其病理类型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由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隐匿,被诊断时往往已经是晚期,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手术治疗期,因而一般只能靠化疗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肺癌的治疗也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治疗方式及药物的选择越来越多。
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为治疗晚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第三种化疗药物不仅不能提高临床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反应,说明化疗的疗效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平台期[1]。
靶向治疗方案疗效好,不良反应低,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中所具有的特异性分子作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从分子水平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本文就贝伐单抗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肿瘤血管生成1971 年Folkman 等[2]首次提出了肿瘤生长浸润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的假说,即当肿瘤生长体积达到 1 ~2mm 时,若肿瘤无新生血管生成,实体肿瘤将停止生长。
随后的实验进一步证实,微小的肿瘤细胞团可产生并释放可溶性促血管生成介质,并与成熟血管内皮结合,触发新生血管出芽生长,形成组织结构紊乱的异常肿瘤血管[3]。
因此,实体肿瘤脉管系统的异常化为其生长、侵袭及转移提供了结构基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通路因其在肿瘤血管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抗血管生成的重要靶点。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杨珑静马洪波张献全来源:《医学信息》2019年第08期摘要: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进展、转移的基础,此过程涉及各类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其中刺激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随着VEGF作用的深入认识和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实践,以抗新生血管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抗血管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血管生成;非小细胞肺癌;抗VEGF单抗;VEGFR-TKIs;VEGF 陷阱中图分类号:R734.2;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8.018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8-0058-05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is the basis of tumor growth,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This process involves various receptor-mediated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The growth factor that stimulates angiogenesis i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With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VEGF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vascular targeted therapy, the treatment strategy against the neovasculariza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nti-angiogenic drugs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re briefly reviewed.Key words:Angiogenesis;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nti-VEGF monoclonalantibody;VEGFR-TKIs;VEGF trap肺癌(lung cancer)是當今世界上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90%,约57%的NSCLC患者最初诊断时已为进展期(Ⅲb或Ⅳ期)肺癌,已失去手术治愈的机会,尽管当今治疗手段多样,进展期肺癌的总生存期目前仅有4~6个月,五年生存率约4.2%[1]。
对于肺癌的治疗,经历了从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逐渐转为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
如何在化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延长NSCL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成为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研究方向。
血管生成指从已形成的血管基础上新生成血管,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靶点[2]。
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用的深入认识和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实践,以抗新生血管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抗血管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1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概念和抗血管生成机制实体瘤的生长伴随新血管生成的观点最早于1970年由Goldman提出。
与人体正常组织血管不同,肿瘤新生血管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血管易渗漏、曲折、囊状扩张,血管间交错随机连接;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异常,周细胞间连接松散,基底膜厚度不一,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肿瘤内血液灌注空间和时间的多相性,最终形成以组织间隙压升高、低氧和酸中毒为特征的肿瘤微环境[3]。
在恶性肿瘤中,血管生成是允许从现有血管产生新血管以提供癌细胞无限生长基础的机制。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是有效血管反应的结果。
这一过程的开始被称为“血管生成开关”,肿瘤通过该开关获得生长和扩散到其原发部位之外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缺氧、低血糖、机械应激和炎症激活。
该开关包括以下不同步骤:血管周围脱离和血管扩张,血管生成发芽,新血管创建和发育,以及血管周细胞的募集。
新血管将支持肿瘤生长,特别是滋养肿瘤的缺氧和坏死区域,为其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氧气。
肿瘤细胞释放分子,诱导周围正常的宿主组织,促进新血管的生长,让血管生成过程开始。
在生理条件下,血管生成是缺血和缺氧信号的结果;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生成过程是不受控制和上调的,因为与抗血管生成因子相比,促血管生成因子占优势。
2 VEGF家族在肿瘤中的作用及预后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涉及各类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其中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对血管的生成至关重要,二者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对肿瘤血管生成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VEGF是一种能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可使内皮细胞增殖,诱导新生血管生成,并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肝素生长因子。
一直以来,血管生成被认为是癌症恶性转化的标志之一。
VEGF受体包括VEGFR-1、VEGFR-2、VEGFR-3三种亚型。
VEGF各成员及亚型通过结合不同的受体介导血管的生成。
VEGFR-1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发育中的血管生成、参与单核细胞迁移、募集前体内皮细胞、提高自然杀伤细胞黏附性、诱导肝窦内皮生长因子。
VEGF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是通过VEGFR-2介导。
VEGFR与VEGFR-2结合刺激了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了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存活,增加血管通透性,刺激新生血管生成。
VEGFR-3则被认为与胚胎发育过程中促心血管发育、血管网重塑及淋巴管生成相关,且参与肿瘤相关淋巴管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生成。
大部分肿瘤细胞会表达高水平VEGF,常与肿瘤不良预后、复发风险、疾病进展、生存率相关[4]。
3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目前用于治疗NSCLC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VEGF陷阱,小分子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VEGFR-TKIs),直接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应用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见图1。
3.1抗VEGF单抗类3.1.1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是与VEGF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与循环的VEGF结合,抑制了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中止下游血管生成信号通路。
在ECOG 4599试验中,患者随机接受卡铂/紫杉醇与卡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方案。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具有更高的有效率(35% vs 15%),延长了PFS(6.2个月 vs4.5个月)和OS(12.3个月 vs 10.3个月)[5]。
该试验提及了6个严重的出血事件(4个致命)等安全问题。
随后ECOG 4599试验的研究者收集并分析了许多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包括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低水平的ICAM与较好的预后有关。
高水平血浆VEGF患者更可能从贝伐珠单抗组获得疗效,但这不能转化为患者的OS[6]。
治疗中发生高血压与贝伐珠单抗组患者的良好结局有关[7]。
贝伐珠单抗联合标准方案治疗局部进展或完全切除的早期NSCLC,但不幸的是患者并未从中获益且增加毒副反应[8,9]。
在BELIEF[10]试验,中位PFS为13.6个月,一年PFS率为55.6%。
该实验证实了亚洲人及新发T790突变的患者可能获益更多。
基于此证据,一线厄洛替尼加贝伐单抗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鳞NSCLC的Ⅲ期试验(BEVERLY)[11]正在进行中。
3.1.2 Ramucirumab; Ramucirumab是一種完全人源化的类免疫球蛋白G1,高亲和力选择性结合人VEGFR-2的胞外域,阻断VEGFR-2和VEGF配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和相应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12]。
在REVEL研究中,多西他赛加Ramucirumab或安慰剂治疗一线铂类化疗期间或之后进展的NSCLC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位OS(10.5个月 vs 9.1个月),PFS(4.5个月 vs 3.0个月),在实验组具有可控的不良反应,该试验导致FDA和EMA批准Ramucirumab与多西他赛联合使用作为NSCLC患者二线治疗方案[13]。
一项比较Ramucirumab与培美曲塞联合化疗治疗非鳞NSCLC后的维持治疗Ⅱ期试验[14],Ramucirumab组PFS(7.2个月 vs 5.6个月)并没有显著延长,但DCR有差异。
3.1.3 VEGF陷阱; Aflibercept是一种可溶性诱饵受体,可紧密结合循环VEGF-A、VEGF-B 和PIGF的“VEGF陷阱”,使其不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
在一项治疗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Ⅲ期试验[15],Aflibercept联合多西他赛作为NSCLC的铂类化疗失败后二线治疗可改善PFS(但不能改善OS)。
Aflibercept维持治疗试验[16]由于某些可逆的后白质脑病综合征而过早关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恶心(69%)和疲劳(67%),并伴有3或4级高血压(36%)。
3.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3.2.1索拉非尼; 索拉非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抑制剂,其靶向受体包括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VEGFR和PDGFR和c-Kit。
无论是在ESCAPE[17]试验还是NENUX[18]试验,索拉非尼联合化疗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均未获益,并未延长患者的OS和PFS。
在MISSION[19]试验中,尽管PFS显著增加,但索拉非尼作为三线/四线治疗方案并未延长复发/难治性非鳞NSCLC患者的OS,且易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皮疹、脱屑、腹泻和疲劳)。
3.2.2 Vandetanib; Vandetanib是一种合成的苯胺喹唑啉化合物,可同时作用于EGFR、VEGFR和RET酪氨酸激酶。
作为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不论Vandetanib是联合化疗还是单独治疗,均未能明显延长患者OS。
但在Vandetanib针对RET重排并出现转移或复发的NSCLC患者Ⅱ期临床试验[20],17例可评估的患者中,PFS为4.5个月,中位随访14月的OS 为11.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