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5.00 MB
- 文档页数:25
元朝最经典的10首散曲:关汉卿居然没有一首上榜散曲,和古诗、律诗、词并列为古代的诗歌体裁之一。
散曲在元朝伴随着杂剧的兴盛而兴起,成为了一代之文学。
散曲来源于宋词,是北方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其风格为雅俗共赏,分为小令、套数等形式,被市民所喜爱。
元朝之后,散曲相对衰落,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本文就介绍一下最经典的10首元曲。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29年,关中地区发生了旱灾,张养浩担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以赈灾。
原本张养浩已经辞官归隐,但是这次为了赈济饥民,便不顾年老而出山。
他在前往关中的途中,看到了饥殍遍野的局面,他“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目睹了大一统时代百姓的灾难,于是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之叹。
这首怀古作品在思想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感叹盛衰无常的束缚,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天下苍生,可谓振聋发聩,有若金石掷地。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贵族对科举制不重视,汉族士人的晋升机会遭到了遏制,使得许多汉族文人被迫从事于元杂剧的创造,反而推动了元曲的繁荣。
而马致远生活在这个时代,只得流浪天涯,郁郁不得志,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这首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寥寥数语,高度凝练,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晚秋羁旅图,境界凄凉,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3,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夜,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曾经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2022-06-13 06:00·品诗赏词说文谈史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散曲与传统的诗、词文学形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中景、近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天净沙·夏》【元】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
整首散曲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3.《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天净沙·春》白朴元曲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天净沙·春》是元代散曲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作品原文: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⑴,阑干⑵楼阁帘栊⑶,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⑷,小桥流水飞红⑸。
注释译文:⑴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⑵阑干:即栏杆。
⑶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李煜《捣练子》:“无赖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栊,窗户。
⑷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⑸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白话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
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
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创作背景:白朴《天净沙》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这是第一首,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作品鉴赏: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
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
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
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元代散曲欣赏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
第一、元曲分类:元曲分杂剧(北曲)、南戏(南曲)和散曲三种。
其中杂剧成就最大,基本是套曲(杂剧中的套曲可借宫:即宫调相近的曲牌可以互相借用)、加科(动作串连)、宾(两人对话)白(一人说)组成。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什么叫散曲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散曲由小令和套曲(套数、散套)组成。
小令分寻常小令(单支曲子,一韵到底,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重头小令(重复填写,用韵、题目可不同)、带过曲(三支以下不同的曲子组成一曲,需同一宫调,必须一韵到底,题目有曲牌加“兼过”、“带”、“过”、“兼”等字连曲牌,也有曲片连写。
);套曲由两支以上的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缀,不可借宫,同押一韵,每套应有尾声(如以带过曲作结,可省略)。
寻常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重头小令:双调寿阳曲潇湘八景马致远山市晴岚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四围山一竿殘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平沙落雁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
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潇湘夜雨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烟寺晚钟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渔村夕照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
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洞庭秋月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
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张可久《塞鸿秋·春情》原文|译文|鉴赏《塞鸿秋·春情》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小令作品。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描写出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曲吧!《塞鸿秋·春情》原文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译文及注释译文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注释⑴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⑵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⑶伤情:伤感⑷燕足留红线:曲出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宋末妓女姚玉京后夫敬瑜,敬瑜死后,玉京守志奉养公婆。
常有双燕筑巢于梁间。
一日,其中一只被鸷鹰捉去,另一只孤飞悲鸣,停在玉京臂上,似要与她告别。
玉京以红线系燕尾,嘱咐明年再来作伴,明年燕子果然来到,此后相伴六、七年。
到玉京病死那年,燕子也飞到坟地悲鸣而死。
⑸恼人:令人着恼。
⑹鸾影:比喻女子身影。
⑺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
⑻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
一种名贵香料。
⑼翠沼:翠绿的池塘。
⑽一行:当即。
鉴赏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
“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
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
“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
“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查德卿《蟾宫曲·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蟾宫曲·怀古》是查德卿创作的一首元代散曲,此曲歌颂姜子牙和诸葛亮由布衣成为当世英雄的事迹,抒发了作者觉得现实中再没有这样英雄的感慨。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元曲吧。
《蟾宫曲·怀古》原文元代:查德卿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译文及注释译文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
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
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
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
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
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
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
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
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赏析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
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元代散曲特点
1. 语言通俗易懂:元代散曲采用了大量的俗语、俚语、谚语等,使得语言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2. 形式自由灵活:元代散曲不受传统诗词的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可以随意增减字数、变换句式,表达方式更加自由。
3. 内容广泛多样:元代散曲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可以表达爱情、友情、思乡、咏史等各种情感和主题,也可以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4. 风格清新明快:元代散曲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 情感真挚动人:元代散曲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往往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元代散曲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