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现象,致使脑部缺血或缺氧性坏死,造成相应的脑神经功能损坏”。
目前,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最有效的是静脉溶栓。
但是,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会导致脑部损伤或者是出血的现象。
针对溶栓中的护理问题,现将护理总结整理如下。
溶栓药用药前的护理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具治疗效果的手段,其治疗成功的关键是限制梗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挽救和保护缺血性半暗带。
6h内为静脉溶栓的最佳时机,溶栓前要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禁忌,测量生命体征,准备输液泵,吸痰等抢救仪器。
根据肌力分级表评估患者肌力情况,给予患者心电监护,便于观察,建立静脉通路,尽量选择健侧肢体和不影响治疗的部位。
溶栓药用药中的护理根据医生医嘱正确应用溶栓药,溶栓药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胃肠道反应,寒战,高热,皮疹等过敏现象,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功能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反应,重点观察患者皮肤粘膜,牙龈,口腔等。
及时按时询问患者的主诉,注意病情变化,根据溶栓肌力表,及时查看病人的肌力情况。
一、严密监护患者发病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活动均由护理人员照料,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防止情绪激动。
监护人员必须认真负责,既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同时又要保证安静和患者休息。
二、体位放置, 偏瘫患者抗痉挛体位摆放(1)仰卧位:头部垫薄枕,患者肩胛骨和骨盆下垫薄枕,患侧肩关节稍外展,上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于枕上。
患侧髓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
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足保持中立位。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90。
,置于枕上,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
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呈迈步状,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针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3)患者侧卧: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肩关节稍向前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90o,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掌心向上。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经过和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0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以及细致周到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后,治愈19例,症状好转20例,无效5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12%,总有效率为78%。
结论:急性脑梗塞临床经过较为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早期诊断、即刻给予抗凝溶栓治疗以及标准化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33-01【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nursing measures in 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lytic therapy. methods: review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20 pulmonary embolism patients. results: after they had been treated by thrombolytic therapy, considerate care and observation, 16 cases improved, 2 cases recurred, 2 cases dead. the mortality rate is 10%. conclusions: pulmonary embolism has a high mortality. its clinical course is dangerous. the key of improving rescue rate and the prognosis is early diagnosis, immediate anticoagulation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standardized nursing.【key words】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lytic therapy.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脑梗塞是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为:因各种原因引发患者脑部出现血液供应障碍症状,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坏死,并有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的护理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传统方法治疗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1]。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
现2009年1月年脑梗死溶栓的护理经验及进展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78-01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科 2009年 1月—2012年 4月应用 rt2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 吸烟史40例,糖尿病18例, 高脂血症史25例,房颤病史12例,精神病史1例。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以尿激酶治疗为主,即尿激酶50~10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
3 溶栓护理3.1 溶栓前准备 1、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间。
入院后,护士协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进行判断,同时通知相关辅助科室协助做相应的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
一旦确诊,则分秒必争,简短而详细地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脏器、血液疾患、有无溶栓的禁忌症。
2、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
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家属说明溶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告诉其危险性,以取其配合,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语气柔和、肯定,面带微笑,更能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准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药物及器材。
3.2 溶栓时护理①在溶栓的过程中,要保持静脉通道的绝对畅通,注意密切观察有无药液外漏,更要药物的配伍禁忌。
96751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36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动脉内溶栓进行治疗,配合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阻塞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76%。
结论:治疗期间适宜的护理方法能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护理动脉内溶栓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紧急处理方法之一,是近年来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
动脉内溶栓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已逐步在各级医院开展起来,其疗效非常显著,血管再通率达80%左右,介入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包括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其次为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和血管再闭塞。
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我科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精心护理患者。
现将我科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36例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均为发病6 h之内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0岁~74岁,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
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脑出血除外。
1.2 治疗方法36例患者均在脑血管造影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
将50万U~150万U尿激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经微量注射泵注入阻塞的脑血管中,注射完毕后10 min再行造影检查,观察血管是否通畅。
1.3 治疗结果阻塞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76%。
2 护理措施与体会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我们一面迅速、熟练、有条不紊的进行术前准备,一面向患者家属讲述成功病例,使患者与家属产生安全感,减轻焦虑,同时安慰家属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患者,使之有较好的心理配合救治工作,同时应了解各种救治方法并非全面有效。
总之,使患者及家属尽可能的配合治疗措施,同时对不良后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也正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体现。
2.1.2 术前准备导管室内导管、药品及抢救设备均应处于可用状态。
1例经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
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在x线电视监测下行碘造影,显示血栓形成段的血管,局部给予高浓度溶栓药物的治疗方法。
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够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
此方法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但作为一项微创性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确保溶栓成功,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是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8月,我们成功地护理了1例经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简介患者男,54岁。
因突发右侧上下肢无力半小时于2010年8月4日13时急诊入院。
患者于当日中午12时30分在家中做家务时突然发病,表现为有侧肢体无力,活动不能,讲话口齿不清,家人将其急送我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不规则降压治疗;吸烟史30年,每天20支左右。
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bp165/95mmhg,不完全性运动失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头颅ct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梗死面积较大,经与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后,家属签署动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术程顺利,术毕安返我科监护室。
住院10天后出院行功能锻炼。
出院时查体:口齿稍差,右侧轻面瘫,右侧上下肢肌力4级。
1.2 治疗方法局部麻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全身肝素化,脑血管造影发现病变部位,通过导管引导,在路径图导引下将微导管尽可能接近动脉或血栓,进血栓内部给予溶栓剂。
首次应用尿激酶2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应用注射器快速注射,然后应用尿激酶20~5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应用微量泵自溶性导管泵入,速度1ml/min,每30min复查血管造影【1】。
84例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的护理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84例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护理分析,探讨了患者特点、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评价、并发症预防和护理经验总结等方面。
结果显示,动脉溶栓治疗在脑血栓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护理在治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以优化护理质量。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动脉溶栓治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提升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有助于强调护理在脑血栓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护理、患者特点、干预措施、效果评价、并发症预防、经验总结、重要性、作用、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昏迷、瘫痪等。
动脉溶栓是目前治疗脑血栓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预后。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动脉溶栓治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士对于动脉溶栓治疗的关键点和护理技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的护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84例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的护理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最佳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的护理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具体包括分析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护理经验,进一步探讨动脉溶栓治疗在脑血栓中的重要性和护理的作用,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为脑血栓患者带来更好的希望和机遇。
2. 正文2.1 患者特点分析患者特点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年龄特点:动脉溶栓治疗脑血栓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常见。
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160-01【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术治疗与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采用1250 ma-x线双臂数字减影心血管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根据头颅ct或mri及临床体征定位,将5f一7f端孔多用途导管置入病变侧的颈内动脉内(尽可能接近栓塞部位),选用碘帕醇,进行数字减影(das)脑血管造影,对临床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结果:动脉溶栓治疗能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恢复脑的正常功能。
结论:动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对患者及时采用动脉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有效的救治瀕临死亡的脑组织,从而有效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护理急性脑梗塞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供血动脉发生急性阻塞,使相应部位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一系列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于临床上缺乏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随着动脉溶栓技术的日臻成熟及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动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
动脉溶栓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
因其是一种侵袭型的介入性方法,易产生并发症,因而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住院的发病6 h内的颈内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15例,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60.5岁。
临床表现:深昏迷1例;浅昏迷伴失语、偏瘫5例;意识清醒、言语不清、偏瘫9例。
头颅ct排除了脑出血。
1.2 治疗方法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所有患者是经皮行股动脉穿刺,导管沿导丝送入脑动脉,进行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然后经导管局部注射溶栓剂尿激酶。
老年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老年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 2012年6月~2013年 6 月收治的26例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溶栓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3 例,对照组13例。
给予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对照组溶栓治疗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溶栓治疗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0.76%比对照组发生率53.84%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情观察和合理的临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后恢复达到满意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动脉溶栓;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部分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栓形成[1],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组织缺血使组织坏死。
我院2013年1月~7月共收治26例发病时间在3h内发生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溶栓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 6 月收治的 26 例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溶栓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3 例,对照组13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在50~88岁,平均年龄为71.24岁。
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和身体素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5),所以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对照组溶栓治疗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溶栓治疗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临床护理干预措施[2]。
1.2.1治疗患者入院后,急诊科接诊医生简要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初步筛查出适应证者进行溶栓手术。
1.2.2护理溶栓前护理[3]:耐心、和蔼的解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躁、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病魔信心和勇气,尽快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治疗;力争在85min内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溶栓后的生命体征。
对有呛咳、吞咽困难的患者,入院后3d应下鼻饲管进行营养支持,避免误吸导致窒息,并可监测鼻饲管反流物或抽取出来的胃内容物的颜色及时发现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并发症。
对伴有失语患者要着重观察探查患者的面部表情、意识、瞳孔、皮肤、胸腹部形状、一些自发动作及泌尿道和生殖道的情况。
病情稳定后要给予患者适宜的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和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
1.3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结果进行t检验,P<0.05表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6例患者中大部分未发生并发症,试验组13例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穿刺部位出现血肿2例,对造影剂出现过敏反应1例。
对照组13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2例,穿刺部位出现血肿3例,对造影剂出现过
敏反应2例。
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都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处理,给予相应的及时的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出现不良后果,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治疗的关键[4],及早打通闭塞血管恢复缺血脑组织区的血流灌注,避免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的发生,尽量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降低急性脑梗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方法有超早期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溶血治疗、外科治疗和细胞保护治疗等。
溶栓治疗又分为动脉溶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治疗时用药剂量小,引起脑梗发生后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小,而静脉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大,容易引起颅内出血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5]。
综上所述细致全面的综合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手术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整体的综合有效的护理工作,才使得研究的试验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珍贵的2.5h时间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且通过综合护理取得满意疗效,试验数据显示溶栓治疗后细心全面护理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致残率、复发率和致死率。
总之准确的用药、细致全面的护理工作及适当适时的心理、生活、康复指导等是急性脑梗动脉溶栓治疗成功的保证也是其他护理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关红梅.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100-101.
[2]王红群.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149-150.
[3]姜艳涛.老年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86-87.
[4]方浩威,黄晓芸,梅志忠.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学,2013,19(9):3-4.
[5]胡凌云,田杰,张科.老年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1:409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