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126.08 KB
- 文档页数:4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引言:残留溶剂是指在制药、食品、化妆品、印刷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在最终产品中的有机溶剂。
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析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的方案,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残留溶剂。
一、验证目的和范围1.验证目的:验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灵敏度和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
2.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验证。
二、验证实验设计1.准备样品:收集一批含有已知浓度残留溶剂的样品,确保样品的浓度分布能够覆盖方法的线性范围。
2.准备溶剂标准品:根据实际需要,准备残留溶剂的标准品,浓度与样品中的残留溶剂浓度相对应。
3.确定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用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残留溶剂。
4.验证参数:(1)准确性:通过对样品添加已知浓度的残留溶剂标准品,并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计算准确度参数。
(2)精密度:通过对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计算精密度参数。
(3)特异性:通过对样品进行干扰试验,判断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残留溶剂。
(4)灵敏度:通过对样品进行逐步稀释,测定最低检测限,并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5)线性范围:通过对样品不同浓度的残留溶剂进行测定,并绘制标准曲线,估算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三、验证结果和数据分析1.准确性参数:根据重复测定数据,计算准确度参数,如相对标准偏差(RSD)和回收率。
2.精密度参数:根据重复测定数据,计算精密度参数,如RSD。
3.特异性结果:记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残留溶剂。
4.灵敏度结果:记录最低检测限,并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5.线性范围结果: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记录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四、验证结论和建议1.准确性和精密度:根据验证结果,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接受范围。
2.特异性:确认方法的特异性,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物。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DOC一、目的和范围该验证方案的目的是验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该验证方案适用于分析实验室中使用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包括仪器和设备的检验的验证。
二、实验室设备和试剂1.装备:(1)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2)气相色谱仪(GC)(3)质谱仪(MS)2.试剂:(1)残留溶剂标准物质(2)气相色谱柱(3)质谱校准物三、验证参数1.准确性: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到实际样品中,检测其残留浓度与添加浓度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2.精密性:通过重复测定同一样品多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评价方法的精确性和重复性。
3.线性范围:通过在一系列浓度范围内测定溶剂标准物质的浓度,并绘制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回归曲线来评估方法的线性范围。
4.检出限和定量限:通过测定稀释系列标准物质的峰高或峰面积,并根据信号噪声比进行计算来确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四、方法验证步骤1.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溶剂标准物质,尽量覆盖预计样品中的溶剂浓度范围。
2.对每个标准物质进行HPLC、GC和MS的分析,记录峰高或峰面积。
3.根据测定结果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4.确定方法的线性范围,并计算线性回归曲线的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
5.随机选择多个实际样品并进行多次测定(至少3次),计算RSD。
6.将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添加到实际样品中,分析其残留浓度,并与已知浓度进行比较,计算准确性。
7.测定不同浓度的稀释系列标准物质的峰高或峰面积,并计算检出限和定量限。
8.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五、验证结果与评价根据验证结果,对方法的准确性、精密性、线性、检出限和定量限进行评价。
如果结果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则证明方法可靠且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
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对方法进行修正或重新验证。
六、记录和报告将验证过程的所有数据、结果和评价进行详细记录,形成验证报告。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残留溶剂是指在其中一种溶剂处理过程中,溶剂不能完全挥发,残留在处理物中的化合物。
残留溶剂的测试和分析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个关于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的简要说明,包含实验步骤、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估等。
1.实验目的:验证残留溶剂的测试方法是否准确可靠,适用于特定产品或材料的检测。
2.实验步骤:2.1样品准备:选取代表性的产品样品或材料样品,并按照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制备样品。
2.2定量添加溶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向样品中添加已知浓度的溶剂,以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残留情况。
2.3提取和浓缩:使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如固相萃取、溶剂萃取等)将残留溶剂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并将提取液浓缩。
2.4仪器分析: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对浓缩后的提取液进行定量分析。
3.仪器设备:3.1分析仪器: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
3.2样品制备设备:如研磨仪、超声波清洗器、离心机等,用于样品制备和处理。
4.数据处理:4.1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已知浓度的溶剂标准品,利用分析仪器进行测定,得到残留溶剂的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4.2样品测定:将提取液注入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残留溶剂的浓度。
5.结果评估:5.1方法验证: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残留溶剂的测试方法是否能准确测定残留溶剂的浓度,并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精密度。
5.2检出限和定量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测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评估方法的敏感度和适用范围。
5.3结果分析:对于不同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评估残留溶剂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5.4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对于残留溶剂测试方法的验证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为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的简要说明,具体实验细节和方法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方案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和确定样品中残留的溶剂成分。
该方法主要通过提取和分离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并使用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介绍残留溶剂方法验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验证步骤1. 确定验证的目的和范围:首先需要明确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残留溶剂,以及残留溶剂的种类和含量。
范围包括验证的样品类型、溶剂种类、检测限和精确度要求等。
2. 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溶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浸提、固相微萃取、超声波提取等。
3. 分离和纯化:通过色谱技术或其他适当的分离方法,将提取得到的样品中的残留溶剂与其他组分分离开来,以便后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校准: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残留溶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仪器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等。
在使用仪器前,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仪器的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残留溶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比对样品中残留溶剂的特征峰和质谱图,与标准品进行对比,确定残留溶剂的种类。
定量分析则是通过仪器的响应因子和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残留溶剂的含量。
6.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确定残留溶剂的含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量要求。
同时还要对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定,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回收率等指标。
7. 报告编制和归档:根据验证结果,编制验证报告,并将相关数据和记录进行归档。
报告中应包括验证的目的和范围、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样品处理过程、分析结果和评价等内容。
二、注意事项1. 样品的选择和处理:样品应代表性,并且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和处理方法,避免对残留溶剂的蒸发和降解。
2. 仪器的校准和验证:在使用仪器前,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法:
1. 气相色谱法(GC):将样品中的残留溶剂蒸发并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根据溶剂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2. 液相色谱法(HPLC):将样品中的残留溶剂溶解,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根据溶剂的峰面积和峰高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3. 红外光谱法(IR):通过将样品与红外辐射光相互作用,根据溶剂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峰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4. 质谱法(MS):将样品中的溶剂分离并通过质谱仪进行分析,根据溶剂的分子质量和质谱图谱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5. 核磁共振法(NMR):通过核磁共振仪将样品中的溶剂与磁场相互作用,根据溶剂的核磁共振峰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需考虑样品的性质、检测的目的以及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要求等因素。
溶剂残留方法学验证溶剂残留方法学验证是指在制药、化妆品、食品等工业生产中,对产品中残留溶剂进行检测的方法研究。
溶剂残留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没有完全蒸发或去除,残留在最终产品中的现象。
残留溶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溶剂残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1.溶剂残留的分析方法选择:根据待检测溶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毒性,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质谱(MS)等。
此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检测条件等。
2.样品的处理方法:对待检测样品进行适当处理,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样品处理方法包括提取、浓缩、净化等步骤。
3.方法的验证:通过对已知浓度的溶剂残留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验证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等指标。
根据不同的溶剂残留标准,对溶剂残留方法进行合格性验证。
4.溶剂残留限度的确定: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确定溶剂残留的限度。
通过对溶剂残留样品进行测定,确定样品中溶剂残留的含量,并与溶剂残留限度进行比较,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5.方法的应用:将验证合格的溶剂残留方法用于实际生产中,对批量产品进行溶剂残留检测。
定期对生产过程中的样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的溶剂残留在允许范围内。
溶剂残留方法学验证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溶剂残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比如致癌、变异等。
通过验证合格的溶剂残留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产品中的残留溶剂,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要求。
同时,溶剂残留方法学验证也有助于改进产品的生产工艺。
通过对溶剂残留的检测,可以了解到溶剂在生产过程中的蒸发和去除情况,从而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减少残留溶剂的产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溶剂残留方法学验证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技术,对各行业的工业生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适的分析方法和验证步骤,可以准确地检测溶剂残留,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残留溶剂检测的方法学验证残留溶剂检测是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存在的有机溶剂残留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不同行业,如食品、制药、化妆品、包装和印刷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进行残留溶剂检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方法学验证,以确保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验证:准确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它可以通过制备含有已知浓度残留溶剂的标准样品来完成。
然后,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与标准样品的浓度进行比较来评估该方法的准确性。
2.精密度验证:精密度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重复性和可再现性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重复制备和分析相同标准样品来完成。
然后,计算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以评估该方法的精密度。
3.线性验证:线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线性范围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来完成。
然后,绘制标准样品浓度与分析结果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评估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4.检测限和定量限验证:检测限和定量限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灵敏度的重要参数。
检测限是指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残留溶剂浓度,定量限是指能够准确测量的最低残留溶剂浓度。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浓度逐渐减小的标准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来确定。
5.特异性验证:特异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在存在其他物质的情况下的准确性和选择性的指标。
这可以通过制备包含其他可能干扰分析的物质的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来完成。
然后,评估分析结果是否仅与溶剂残留相关,而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6.稳定性验证:稳定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稳定性的指标。
这可以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存储标准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周期性分析来完成。
然后,评估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并确定方法的稳定时间。
在进行方法学验证之后,还需要进行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
这包括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置信区间,并进行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残留溶剂测定法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附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
色谱柱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等。
2.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乙二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
(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l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 N-二甲基甲酞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
残留溶剂及其气相分析方法注意事项残留溶剂是指在化学合成过程中,未完全挥发或与产品分离不彻底的溶剂。
溶剂的残留会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分析和控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残留溶剂以及气相分析方法的注意事项。
1.危害:残留溶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过敏反应、致癌、毒性等。
此外,溶剂的残留也可能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毒性增加、变色、异味等问题,甚至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气相分析方法:1.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分析残留溶剂的常用方法。
根据不同残留溶剂的挥发性和化学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器和分析条件。
在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样品制备:样品必须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如溶解、稀释、净化等。
此外,对于不容易挥发的溶剂残留,还需要进行萃取、浓缩等步骤,以提高检测灵敏度。
(2)GC条件选择: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色谱柱、流动相、进样方式、温度程序等。
(3)检测器选择: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质谱检测器(MS)、傅里叶变换红外检测器(FTIR)、氮磷检测器(NPD)等。
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检测器。
(4)定量方法:根据样品的残留量确定定量的方法,如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品法等。
2.其他气相分析方法:除了气相色谱法,还有其他一些气相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残留溶剂的分析,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气相色谱红外联用技术(GC-FTIR)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三、注意事项:1.样品的采集和储存:样品的采集和储存要注意防止污染和挥发。
采集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清洗工具、容器、抽取装置等。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封存,避免挥发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2.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氧化、光照、加热等导致溶剂挥发的条件,确保残留溶剂的稳定性。
3.样品的分析方法验证:在进行残留溶剂的分析前,应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包括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等指标的确定。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1.目标溶剂的确定:首先需要确定被检测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溶剂的种类。
这可以通过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的成分、工艺和使用条件等途径来确定。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选择合适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检测方法的选择:根据目标溶剂的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等。
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灵敏度、选择性、分辨率、样品处理的复杂度和成本等因素。
3.方法的验证:选定了检测方法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保其适用于被检测的样品和检测要求。
方法的验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灵敏度:评估方法的灵敏度,确定它能够检测到目标溶剂的最低浓度。
这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然后进行检测并绘制标准曲线来实现。
b.准确性: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即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浓度之间的一致性。
这可以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目标溶剂到样品中,然后进行检测并比较测定值和添加量来实现。
c.选择性:评估方法的选择性,即是否能准确地检测目标溶剂,而不受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组成和浓度的干扰物质,并确定它们对目标溶剂检测的影响来实现。
d.精密度: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即多次重复测定样品的浓度变异程度。
这可以通过重复测定一系列样品,并计算标准偏差或变异系数来实现。
e.稳定性:评估方法的稳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内和特定条件下,方法的结果是否保持稳定。
这可以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或储存条件下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来实现。
4.样品处理:根据所选的检测方法,制定样品处理步骤。
这包括样品的提取、浓缩、净化等。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干扰物质,并集中、浓缩目标溶剂,以便更好地进行检测。
5.控制质量:在进行残留溶剂检查时,需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这包括使用适当的标准品和质控样品,以及进行日常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操作等。
总之,选择和验证残留溶剂检查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目标溶剂的特性和检测要求,并进行充分的验证。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验证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验证(CDE电子刊物)1、系统适用性试验柱效:用被测物的色谱峰计算,填充柱法的理论板数应大于1000,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应大于5000。
分离度:色谱图中被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重复性: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被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以外标法测定时,所得被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2、准确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9个测定结果。
设计三个不同的浓度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含量测定的回收率应大于98%。
进行回收率试验时,由于采用顶空进样系统,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此时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
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
当标准加入法与其它定量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标准加入法为精密称(量)取被测定的残留溶剂对照品适量,配制成适当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取一定量精密加入到供试品溶液中,根据外标法或内标法测定残留留剂的含量,再扣除加入的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即得供试液溶液中残留溶剂的含量;或按下式计算残留溶剂的量。
Cx=ΔCx/[(Ais/Ax)-1],式中Cx为供试品中组分X的浓度;Ax为供试品中组分X的色谱峰面积;ΔCx为所加入的已知浓度的被测组分对照品;Ais为加入对照品后组分X的色谱峰面积。
3、专属性对各种残留溶剂定位和进行混合溶剂的分离度试验,并附代表性图谱。
供试品中的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产物易对残留溶剂的测定产生干扰。
如果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产物与被测物的保留值相同(共出峰),或热降解产物与被测物的结构相同(如甲氧基热裂解产生甲醇)时,应通过试验排除干扰。
对第一类干扰,通常采用在另一种极性相反的色谱柱系统中对相同样品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的测定结果的方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附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
色谱柱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等。
2、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作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
残留溶剂测定法残留溶剂测定法1 简述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过,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61附表1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其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21测定。
本测定方法适用于对各论项下未收载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品种中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可用于指导建立各论项下具体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 仪器和用具2.1 气相色谱仪,带FID检测器,顶空进样器。
2.2 计算机,安装工作站软件。
2.3 色谱柱2.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2.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2.3.1.3 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1.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