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457.86 KB
- 文档页数:3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
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
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
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
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
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
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
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
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
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
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城隍庙,是泰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的风霜雨雪吹吹打打,斑驳了它很多的记忆,然而泰州道教文化的真情内容却始终绚烂在一方时空。
城隍,是守护一座城市最高的神。
“城”指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皆为保护城市的军事设备。
城隍初为自然界的风雨之神,当道教把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时,百姓就毫不犹豫地把它立为守护城池并管领亡魂、赏善罚恶的社会神。
据称,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一位可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
城隍有无这样神勇的护佑作用,无人能知,但在饱经忧患的历史风雨中,百姓“水旱必祷焉”,会用期盼来创造城池的保护神。
泰州城隍庙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
它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符二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历经四次重大修建。
由泰州知州徐瀛撰写的《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等碑记,见证了城隍庙修建的历史。
废了再建,倒了再竖起来。
泰州城历史上数度遭遇自然和战火的侵袭,泰州城隍庙在风雨锤炼中挺起了它在历史中应有的高度。
这个世上原本没有神,有了守护的勇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神就会存活在百姓心灵中。
到了明代,泰州城隍神更赋予了百姓特别的情感怀想。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各府、州、县大建城隍庙,并依据一地一主、一城一神的原则及“王、公、侯、伯”的不同等级大封天下城隍神,而泰州城隍则被封为“海陵忠佑侯”。
这“海陵忠佑侯”又是何方神圣?城隍,是古时一个城市追崇的精神之魂。
杭州把咏唱着正气之歌走向人生永恒的文天祥封为阴界的一城之主,苏州把“博学多智”、“忠诚仁勇”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誉为城隍,上海则根据时代需要大胆地把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树立为城市的三任城隍。
而泰州城隍庙“海陵忠佑侯”供奉的究竟为谁,历史上则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岳飞。
宋室南渡,天下大乱,金兵犯境,泰州告急,担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领兵镇守一方,以笑傲江河的历史豪气,挺立成了在风云中不变色的城市保护神。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辞海》“城隍”条云:“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班固《两都赋序》记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使城隍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守护神。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则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正式下旨封城隍为王,并按行政区划将城隍等级化,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城隍庙是阴间的县衙门,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令,一个县城是由两个县官管辖的,阴阳各一。
城隍庙与县衙对称设置,城隍神是古代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奉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有的还有财神、送子娘娘等殿堂城隍信仰在民间逐渐发展,至明代更是盛极一时,城隍神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隍神的封号、官级品阶同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一样。
明代以后,按照祀法,对生前治邑有功者赐予封号祭祀,对有功德的文武官员也奉为城隍。
二历史上平度、胶州、即墨等地都曾建有城隍庙。
平度城隍庙位于城区胜利大街南侧,据《平度简志》记载,解放前该建筑大部被毁,现仅存大殿。
大殿仿宋代建筑模式,古朴浑厚,雄伟庄重,属单檐歇山式,垂脊长,戗脊短,屋顶重心下移,有泰山压顶浑然不动之姿。
南北两面屋顶,黄绿琉璃瓦像宽阔的大瀑,从脊部斜垂下来,至屋檐才微微上翘,显得既有气势又精彩。
14神州文化浅谈城隍庙的寺庙文化——以郑州城隍庙为例徐晓娜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摘要:道教是现存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至今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骨与特色。
无论是宗教还是民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内在意蕴,逐渐退出历史,远离我们而去,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而寺庙文化中的民俗活动,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最后的空间阵地。
寺庙文化中的民俗活动与宗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往往是一种融合、虽然不能说在思想层面有什么提高或升华,但起码能起到一定的调节、影响和平衡的作用。
关键词:城隍庙;寺庙文化随着都市进程的不断发展,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也步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
以郑州城隍庙为中心的寺庙文化,向人们展示着她所具有的历史风韵及文化品位。
高高耸立的城隍庙戏楼、大殿、精细华美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木雕、彩画,还有那古老的大榆树,都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城隍庙的来历却知道的很少。
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从字面上解释,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城壕,俗称护城河。
“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礼记》载:“水,隍也,墉城也,岁时天子蜡祭,其祀典与山川、社稷同,只设土坛,无神像与寺庙,城隍之称始于此。
”城隍庙早在《周易·礼记》中已记述了它的雏形。
三国东吴赤乌年间所建的“芜湖城隍庙”,可谓是最早的一座城隍庙。
后来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保护城市乡土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百姓赋于城隍神的职能也越来越多,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几乎对城市所有的一切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俨然成为该城市中最有权威的行政长官。
唐代诗人张孔龄在《祭洪州城隍文》中写到:“城隍是保,氓庶是衣”。
城隍信仰及风俗周德华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
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
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
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
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
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
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
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
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
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
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
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
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
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
上海城隍庙文化之旅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
作为上海的文化遗产,城隍庙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一探究竟,体验其中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上海城隍庙是一座供奉城隍神的庙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同时也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灵之一。
庙内供奉的城隍神被认为能保佑人民平安,让城市繁荣昌盛。
进入城隍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宏伟的庙门。
庙门上方的楹联“文武官吏退闲学佛,权贵商家报本香火”灵感源自于清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寄托了人民对于官吏和权贵退隐修道的向往。
这是城隍庙文化之旅的起点,也是人们对于庙宇的一种美好期许。
进入庙内,可以看到一座工艺精湛的龙阙。
龙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寓意着尊贵和荣耀。
龙阙上方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细节之处令人佩服。
龙阙之后,便是庙内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群采用典型的传统园林格局,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与精华。
在城隍庙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城隍殿。
城隍殿是整座庙宇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拜神的地方。
殿内供奉着城隍神铜像,以及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历代文人墨客所赞美的字画、古代藏书、古钱币等。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城隍庙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历史价值。
参观城隍庙,人们可以在庙内感受到浓厚的神秘氛围。
每年的“城隍庙庙会”活动更是庙宇文化的盛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徒。
庙会期间,庙内外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摊位和游艺设施,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传统的娱乐活动。
同时,庙会期间还有丰富的表演节目,民间艺术家们现场演出,其中最具特色的要算京剧、豫剧和杂技表演。
除了参观城隍庙本身,周边的街道也是城隍庙文化之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城隍庙附近的老建筑、传统小吃摊位和古玩市场让人仿佛穿越回到过去。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别具一格的传统建筑风貌,品尝到正宗的小吃美食,还可以逛逛古玩市场,淘一些有趣的古董和工艺品。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说说城隍和城隍庙城隍庙城隍庙历史上一直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平日里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十九日更是热闹非凡。
城隍: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豪、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面;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鞭……这是每个老西安人对城隍庙的印象,然而,对于城隍庙的全部历史,它所历经的风雨沧桑,却没有几人完整知晓。
城隍庙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城隍庙参观游览。
我是此次大家的导游员小赵,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城隍庙。
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景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风雨仓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庙也历经兴衰。
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
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中说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哀悯世间一切众生,或有年灾月厄,命运骞滞……,吾当速谴行瘟使者,收瘟圣众,即除罪簿,永灭恶根。
”“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广积阴功,行诸方便,施财周急,爱老怜贫……”则“增延福寿,世代荣昌,子嗣绵永,世世不绝。
”“城隍尊神,显化无边,祷雨则甘霖苏槁,禾稼成熟,祈晴则化阴成阳,应时朗晴。
”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
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
现门前存有 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 1865 年建。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道大门是仪门,仪门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
仪门前面有二副对联。
一副对联的上联是: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下联是: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
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在阳世,你生活中,做好事或者做坏事,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可是人死后到了阴间,地狱的官府从古到今,从来不会放过要惩罚的坏人。
另一副对联的上联是:世事何须多计较;下联是:神界自有大乘除。
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人生在世,碰到各种吃亏或沾便宜的事情,你不必多加计较。
因为,神灵对于人的善良和罪恶都会加以回报或清算的。
在对联的后面挂着一只很大的算盘,算盘上刻着四个字“不由人算”,算盘上的算珠有上有下,象征神界正在进行“大乘除”。
上海地区城隍:变迁中的民间信仰(1369-1930)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地区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之一,也是上海民间信仰的代表之一。
自明代以来,上海城隍庙就成为了上海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它不仅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文化名胜之一,还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分析上海地区城隍:变迁中的民间信仰(1369-1930),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一、上海城隍:历史衍生和文化代表上海城隍庙的基本建筑是“三厅一殿”,以庙门、天国、地狱和神殿四座建筑为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上海民间信仰的代表之一,上海城隍庙深刻地反映了上海地区的历史变迁。
在明代,上海城隍庙建立时,它是作为防火的场所而建立的。
庙中祭祀的是关公、土地、城隍三位司神,由此形成了上海地区的神坛三元体系。
在清代,庙会开始被居民广泛参与,演化为民俗传统,在上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
在民国初期,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交通的疏通,上海城隍庙逐渐被认为是上海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上海城隍:建筑和祭祀的演变上海城隍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变迁。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建筑,历史上已经有好几次重新建造的记录。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城隍庙也必然会有很多方面的调整和更新。
在祭祀方面,江南民间一般认为,城隍神灵需要在毎年的庙会中才会来到人间,这也成为了上海城隍庙的一大特色。
三、上海城隍:庙会、民俗和宗教仪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是庙会。
上海城隍庙作为上海地区最著名的庙会场所之一,年年吸引众多人潮。
在庙会中,一些民间习俗和活动被广泛地发扬光大,例如拜关公、祭土地、放烟火等。
同时,在上海地区的宗教仪式中,上海城隍庙也营造出一种虔诚祈福的氛围。
众多信徒在庙中表达了他们的诚心并追寻自己的靈魂寄托。
四、上海城隍:文化的发展上海城隍庙作为上海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明清时期,它是作为防火场所而建立的;在清代,上海城隍庙成为了一个中心点,据说可以抵禦瘟疫和灾害;在现代,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上海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之一,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祭拜城隍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里,人们热烈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祭祀活动。
其中,祭拜城隍庙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之一。
一、城隍庙的由来中国传统的城隍庙是专门供奉城市守护神的神庙。
城隍是道教信仰中的神灵,被认为能保佑城市的安宁和人民的平安。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城隍庙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
在古代,城隍庙一般会建在城市的正中心,是城市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交汇点。
二、祭拜城隍的重要性祭拜城隍庙在中国南方地区被视为保佑一年平安幸福的重要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必定前往城隍庙祭拜,表达对城隍神的敬意和祈祷。
祭拜城隍一方面是为了感谢城隍庇佑上一年的平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安顺利。
人们将祭品供奉在城隍庙内,包括水果、糕点、酒等。
同时,还会点燃香烛,敬拜城隍神灵。
三、城隍庙的祭拜仪式祭拜城隍庙一般都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
首先,人们会整齐排队,由一位代表领头,带领全体祭拜者进入城隍庙内。
然后,大家齐拜,双手合十,向城隍神致以最诚挚的祈祷和敬意。
接下来,每位祭拜者会点燃一根香,在烛台前上下揖拜,表达对城隍神灵的崇敬。
最后,大家会将准备好的祭品摆放在城隍庙供桌上,并默默祈祷,期盼城隍庇佑。
四、祭拜城隍的意义与传承祭拜城隍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有着深厚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祭拜城隍让人们重拾传统信仰与文化,加深对神灵的敬意与崇拜。
其次,祭拜城隍庙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友善感。
此外,祭拜城隍也是对中国过去城市发展的见证,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五、城隍庙的现代发展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一些城隍庙面临着缺乏维护和保护的困境。
为了保存这些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有关部门和社区组织开始加大努力,进行城隍庙的保护和修缮。
同时,也推动相关的城隍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这些庙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城隍会的历史事件
城隍会,又称为城隍庙会,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隍,即城池的守护神,被赋予了守护城市安宁、惩恶扬善的职责。
城隍信仰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城隍祭祀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隍信仰逐渐与民间信仰、道教、佛教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隍文化。
城隍会作为城隍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常在农历的特定日期举行,如清明节、中元节等。
在会期中,信徒们会聚集在城隍庙,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城隍神保佑城市平安、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城隍会还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鼓击鼓、放鞭炮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历史上,城隍会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更是一个社会事件。
在城隍会期间,人们除了进行祭祀活动外,还会进行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等,形成了一个集宗教、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盛会。
这种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城隍会也曾在某些历史时期遭受过禁止和打压。
例如,在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曾出于种种原因禁止城隍会等民间活动。
这些禁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隍文化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隍文化向更加隐秘、内敛的方向发展。
总之,城隍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更是一个社会事件,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祭拜城隍保佑家园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祭拜城隍保佑家园——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古老国家,其中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神灵的尊敬。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庙宇的存在,而城隍庙是其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庙宇,它扮演着保佑城市和家园平安顺遂的重要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仪式。
城隍庙作为一种宗教建筑,主要供奉的是城隍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被视为护佑百姓平安的神祇。
因此,城隍庙也被称为城隍祠,是人们祭奠城隍神的场所。
每逢城隍诞辰或重大节日,城隍庙都会举行盛大而庄重的祭祀活动。
一、祭祀仪式的准备在城隍庙即将举行祭祀仪式之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庙方会清扫整个庙宇,将庙内外的环境打扫得干净整洁。
庙方还会摆放供奉用的神像和祭品,以及香烛和鲜花等装饰品。
接着,庙方会邀请一位有经验的道士或寺庙的主持人来主持祭祀仪式,确保它的正当和庄重。
二、祭祀仪式的过程城隍庙的祭拜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净漱、献菜和祭拜。
在净漱环节中,道士会净手漱口,以示心灵的净化。
接着,献菜环节是祭师将准备好的食品、水果等供品放在供桌上,作为对城隍神的献祭。
最后,祭拜环节是全体信众向城隍神行三鞠躬礼,以示对神明的敬仰和感恩。
鞠躬完毕后,信众们会在城隍庙内烧香、点烛,同时默祷心愿。
三、祭祀的意义和作用祭拜城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城市平安和家园幸福的期盼。
人们相信,通过祭拜城隍神,可以祈求神明保佑家庭、保护城市以及赋予人们平安、健康和好运。
同时,城隍庙也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表达敬意和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
“小节一”、“小标题”之类的词语不要出现。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全文中的内容要点。
首先,我们介绍了城隍庙的背景和它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城隍庙作为城市守护神的角色;然后,我们讨论了城隍庙祭祀的准备工作,包括庙宇的清扫和神像的准备;接着,我们详细阐述了祭祀仪式的整个过程,包括净漱、献菜和祭拜等环节;最后,我们探讨了祭祀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了人们祭拜城隍的目的和心愿。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扬州城隍庙,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庙宇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扬州城隍庙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游客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座庙宇不仅富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传统。
本文将深入介绍扬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其象征意义,以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座庙宇背后的世界。
扬州城隍庙建于明代,四百多年的历史使它成为了一座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庙宇的主体建筑由大门、钟楼、鼓楼和正殿组成,每一座建筑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庙宇的设计融合了中式建筑风格和宗教元素,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都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扬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地方,因此庙宇也被称为“城隍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是守护城市安宁、保佑善人平安的神祇。
庙宇内供奉的城隍神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源头,不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前来庙中祈福、烧香。
除了宗教信仰,扬州城隍庙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庙宇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扬州城隍庙庙会是当地民众最喜欢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这一天,庙会会吸引大批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与,庙会期间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扬州美食,如炒糕、臭豆腐、焖烧和各种小吃。
此外,庙会还有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如杂技、舞狮和京剧等。
这些表演吸引了年轻人和长者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扬州城隍庙庙会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扬州特色的“撞钟”。
撞钟是许多民众非常期待的活动,他们认为撞钟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参与者需要用力撞击一座巨大的钟,而每一次撞钟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一活动不仅充满乐趣,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扬州城隍庙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庙宇本身,还体现在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在庙宇附近,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名为“东关故事巷”。
这条小巷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游客。
逛城隍庙怎么发朋友圈说说
以下是一些关于逛城隍庙的朋友圈说说,供您参考:
1. 今天来到了城隍庙,感受到了浓浓的历史气息和传统文化底蕴,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2. 现代城市的喧嚣和繁忙让人疲惫不堪,来到城隍庙,仿佛置身于古代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3. 城隍庙,是一个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有历史积淀,还有各种美食和手工艺品,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之旅!
4. 初春时节,到城隍庙逛逛,感受这个古老的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5. 来到城隍庙,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的美丽,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文化体验!
6. 沉浸在城隍庙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了古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也让我更加珍视现代文明的来之不易。
7. 城隍庙是我心中最喜欢的文化场所之一,每次来到这里,都会被古老的历史和
文化所感染,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美丽的时代!
8. 今天逛城隍庙,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古建筑和风景,还品尝到了各种美食,真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9. 来到城隍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
10.城隍庙是我最喜欢的文化场所之一,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那种充满魅力和底蕴的传统文化氛围,让人难以忘怀。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城隍神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
一、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城隍最早指城邑或护城濠。
西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城:盛民也”含有保护和守御的意义;而隍,许慎明确给出定义:“隍:城池”。
池筑于城外,有水称“池”,无水曰“隍”。
无水的隍主要在北方,南方很少。
史书中有关于城隍记载存在较早,成书于上周之际的《易经》中出现了“城隍”记载,其《泰卦》曰:“上六,城复于隍”。
至周,城隍被作为神灵来祭祀,《礼记·校特性》载:“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要腊祭的八神,分别为先啬、司啬、农、邮表、虎猫、坊、水庸、昆虫,其中“水庸”居七,被传说为后来的城隍神。
这时的城隍虽已上升为神享受祭祀,却仍未作为独立的神、专门为之立祠庙祭祀。
“城隍”一词连用,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但这里的城隍只是指城池。
而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城隍立祠庙祭祀的是在三国时代,孙吴政权于赤乌二年在安徽芜湖建城隍祠祭祀城隍。
至南北朝时期,有了祭祀城隍的较详细的记载,即《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载天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朝梁军围城,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郢城危:“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从“公私每有祈祷”、“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的记载看,城隍神的信仰已比较盛行,深入人心了。
至唐代,城隍祠的设立、祭祀已是十分普遍。
有《太平广记》卷三○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吴俗畏鬼,每县必有城隍神。
”又有唐代文人文集中常见祭祀城隍的文章。
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许远等在出任地方守宰期间,皆撰写祭城隍文。
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城隍在唐代也开始为统治者所重视,始封爵。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
《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中记载后唐末帝于清泰元年封杭州城隍为顺义保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