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翻转课堂之《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课前准备(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五课第一框,八年级已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
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为本课作过铺垫。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
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中华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中华文华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从今天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能够感受中华文化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4.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2)教学难点: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是本课的难点5.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活动方法】活动式、体验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
2.分组收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国画、饮食、民歌、剪纸、书法、武术、瓷器、丝绸等)。
3.分组收集中国在文学、军事、科技、天文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收集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方面的资料)。
4.分组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诗歌等。
5.分组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活动过程】活动一: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课堂导入:教师播放音乐视频《唱脸谱》渲染气氛,活动铺垫。
(播放视频:唱脸谱)第一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国画、饮食、民歌、剪纸、书法、武术、瓷器、丝绸等)。
学生交流:说一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对自己有何影响。
(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找的资料引导学生作出评论,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品味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活动二:故土寻根第二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本地文化。
教师展示所收集的本地文化(对学生收集的本地文化的补充)。
教师提问:作为当地人,你觉得当地在哪方面的文化让你觉得自豪?为什么?学生交流(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到:本地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以当地文化为荣,我们更要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自豪。
)第三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中国在文学、军事、科技、天文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收集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的影响方面的资料)。
活动三: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第四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对自己成长影响较大的格言、谚语、诗歌以及典故等。
教师提问:这些格言、谚语、诗歌以及典故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交流(略)。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熟悉的格言、谚语等,体会它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活动四: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第五组学生代表展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灿烂的中华文化》
九年级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书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传统价值观。
2. 掌握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如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等。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尊重。
教案大纲:一、导入(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对中国文化有哪些了解?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什么?二、学习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30分钟)1. 通过PPT和互动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如地理、历史、语言、文学、艺术、传统节日),调查并制作海报展示给其他小组。
三、深入了解中华文化(40分钟)1. 各小组展示海报,分享他们所调查的内容,互相学习、交流。
2. 听取学生意见,选择一部分重要内容展开更深入的讲解,如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庆祝方式、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等。
3. 观看相关视频片段,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四、体验中华文化(4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相关的手工艺制作或舞蹈表演,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2.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中国古代的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传统婚礼等。
五、总结与展望(1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到的新知识和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教案完成后的评价和调整:1. 评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所展示的海报的准确性和有关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程度。
2.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反馈,增加互动性和探究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3. 在教案中适当加入课堂游戏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灿烂的中华文华【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美好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延绵鼎沸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备把握住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备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杰出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重点与难点】重点:1.认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影响。
难点:1.中华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学法】:独立自主自学、合作探究、体验体悟。
【教法】:情境教学法、互动答疑、重点传授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请学生观看“长城、故宫、中国功夫、京剧”等图片导入――灿烂的中华文化二:独立自主自学教师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学1、美好的中华文化就是如何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地位分别就是什么?有何影响?4、传统美德包含哪些内容?存有什么品质?三: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学生在课本上做标记。
四:探究解疑(点拨):1、你就是如何认知“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关键原因”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文化与文明的区分(2)结合“文明古国”的不同命运分析:①外族入侵②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外族侵略③为什么没覆灭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⑤文化、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的特点:强调:从历史(纵轴)看――“源远流长”从内容(纵向)看看――“博大精深”3、探究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1)①学生看电视含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探讨:“这些谚语格言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示”②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备深远影响。
”(2)①通过观赏“四大发明的”材料重新认识②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要求:1.感受中华文化力量,提升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从建筑、文学、科技等方面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流程】:(一)时事评述导入:1.让学生看二则相关文化的时事,谈感受。
(二)活动一:感受文化力量1.师生欣赏中华文化优秀成果,品味中华文化的情趣。
(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你能知多少.)2.文字的魅力;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每个字都能够摆成品行结构,都能派生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汉字:“鑫,森,淼,焱,垚”。
“方便”一词的灵活使用。
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历久弥新的原因。
3.谚语和格言对我们为人做事的影响(1)充满哲理的格言、谚语,说明:中华文化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
(2)四大发明传入世界,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传承的长远影响。
(三)活动二;传承传统美德1.学生讲故事,说说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2.连连看,把名言警句与对应的传统美德连线。
(四)迁移训练:我们青少年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们青少年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六)达标检测:(多媒体)板书设计:略。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诗词、书画、戏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汉字:汉字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及书法艺术。
2. 诗词:古典诗词的分类、特点、代表人物及名篇鉴赏。
3. 书画:中国画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画家简介。
4. 戏曲:中国戏曲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剧种简介。
5. 民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3. 分析: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书写、绘画、鉴赏等。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风格及著名建筑简介。
2. 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特点、代表菜肴及烹饪技艺。
3.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 宗教信仰: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使之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课前音乐古筝曲《化蝶》导入中华文化【学习新课】一、展示自学提纲(用幻灯片展示)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4、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5、中华文化有何影响?二、活动小结活动一:1、要求学生阅读p64第一幅图并思考: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2、教师组织学生回答。
3、教师展示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图片:4、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1、要求学生讨论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等的来历。
2、教师展示巴比伦、印度、埃及的图片3、得出结论: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是什么?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活动三:1、要求学生思考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成就,提问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A、中华文化的构成: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活动四:1、要求学生按p66最上面的内容做2、教师边提问边归纳总结。
3、提出问题: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_模板“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 姚献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2.能力目标: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视频)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断。
学生思考: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教师点拨:外国朋友安妮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他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他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她。
假如你是安妮的中国网友小华,你将怎样向安妮介绍中国文化呢?二、讲授新课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特点。
1.(多媒体)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2.设问:(1)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
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2)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有传统文化的体现吗?(3)综合以上活动你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教师小结:(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不曾被打断的国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但中华文化不神秘,离我们也不遥远,他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也是丰富多样的,它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次,每一点空间。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2.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特点3.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4.中国艺术的种类和特点三、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2.让学生思考中国文化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第二课: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特点1.通过讲解和展示资料,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文化的不同方面,如哲学、文学、科学等。
第三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1.通过讲解和展示资料,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让学生了解中国人过节的方式和意义。
3.引导学生比较中国传统节日和其他国家的节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四课:中国艺术的种类和特点1.通过展示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艺术的种类和特点。
2.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艺术的价值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2.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欣赏分析法: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材料。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对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评估。
3.作品展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相应的作品,展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和文化活动,拓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鼓励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培养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组织学生参加学习中文和中国艺术的课外活动,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3.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书画、戏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重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和重要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事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灿烂的中华文化》2. 课件: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如儒家、道家、佛教文化相关的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事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中华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诗词比赛、书画展览、戏曲表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
2. 参观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地,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3. 邀请文化专家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分享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一、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包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两目内容,第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等。
第二目主要是了解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当今中国,学生面对的文化是多元激荡的文化,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地位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和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本节课意在借助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创设的丰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探究中认识体会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作用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及意义;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引导、组内讨论、热点分析、阅读鉴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四、学习目标:引导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组成、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美德。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7-09-26T09:21:39.64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作者:兰彦凤闫保华[导读] 增强了学生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节课的不足就是,由于内容较多,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探究的余兴未尽。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汤原农场中学教师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汤原农场中学教研主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实验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了解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本节课在八年级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学生分析: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
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学习这一课很有必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学习目标:①通过图片展示、学生举例,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有哪些②通过学习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③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能够从中华民族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2.收集中国文学、军事、思想、天文等方面的史料;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4.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开幕式主要分四部分进行:欢迎仪式、文艺演出、运动员入场仪式、点燃圣火。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当那张光电效果组合而成的“卷轴”缓缓打开时,青铜、古陶、玉器、水墨山水等等极具中国文化的符号——“写”在纸上。
那一刻,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在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有人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同意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还有就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引出新课,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课标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教材分析1.基本内容分析: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
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声声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2.横纵向联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
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
3.教育价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呈现出相互交织和激荡之势。
一些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本溪县第三中学周世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传统文化影响深远;3、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感受中华文化巨大力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难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参与式和究式教学方法教具:电子白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刚刚闭幕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是什么会?〔生:上海世博会〕师:上海世博会各国的展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哪个馆?〔生:中国馆〕(出示课件)师:想一想中国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生:略〕师:我想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着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我国人民,也打动了世界各国人民。
你了解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吗?你知道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魅力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情境,设置疑问。
旨在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激发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活动一】感知文化的丰富——中华文化大家谈师:看屏幕,提到中华文化,外国朋友想到了什么?〔生:长城、中国功夫、旗袍〕(出示课件)师问:提到中华文化,同学们又想到了什么?〔生:略〕师归纳:集中大家的智慧,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文化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吃穿住用行之中。
如:我国的语言文字、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都是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初步感知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将学生的兴趣和思绪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
师设问:是谁创造了中华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能不能说是汉族人民创造的?〔生:不能,应该说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论(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文化的力量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生生不息。
能力目标: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情感、价值、态度目标: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法与学法:归纳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进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一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教材64页图片及问题
问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第二步:学生回答问题
第三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中国旗袍、故宫、长城、书法、武术、剪纸、石雕、木雕、编钟的图片。
然后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这些图片的感想。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第一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图片
第二步: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你会怎样品味它们的文化情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方块字、留下的无数建筑艺术精品、独具东方魅力的戏曲等。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情趣和力量。
第三步:学生说明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的来历
方块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有唱、做、念、打并重,表现力丰富。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
棕子:用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各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屈原。
(3)中华文化的特点
第一步:学生完成教材65页活动二
第二步:教师展示我国古今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的姓名及成就
第三步:学生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归纳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4)中华文化的构成
通过对(1)----(3)的学习有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5)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吃一堑,长一智”、“车到山前必有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谚语或格言对我们为人做事的影响。
第二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1)中华美德
第一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三幅图片
第二步:学生讲述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故事
第三步: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故事
第四步:学生讨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
第五步:学生说明自己知道的传统美德
第六步:学生完成一下内容(左右连线)
1、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的崇高道德理想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2.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③礼之用,和为贵
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④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3.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气节⑤志存高远
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⑥自胜者强
5.崇尚人伦和谐的遂德传统⑦君子强学而力行
6.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
(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第一步:学生阅读“南京路上好八连”
第二步:学生说明现在身边的传统美德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
2、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了这一节可的收获
四、作业
准备一篇关于中华文化或者传统美德的演讲在下一节课进行演讲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