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集记者的主观印象和现场的客观真实于一体,但记者罗森塔尔利用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发挥自己感情这一条,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在报道中直接讲述了自己与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者记者强烈的情感。
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让读者思考为什么没有新闻。
因为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那记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呢,在报道中作者写出,“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是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由题目引出的疑问在行文中就很好地解答了。
导语部分记者一开始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现在奥斯维辛的美丽场景,又点出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相互对比,渲染了沉重的氛围。
本篇报道主题部分依次写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记者通过对环境以及参观者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情况的惨烈以及人们内心的悲恸。
本篇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突显了报道的现场感,,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新新事物的生命力,写出了过去的丑恶不会影响现在的美好,未来是美丽的。
报道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动人心弦,结尾处记者又与开头相呼应,写环境的美丽,孩子嬉戏,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丑恶,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重获自由感到兴奋。
罗森塔尔运用多重写作手法,像写散文一样写了这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别具特色,既写出历史事实,又表达了感情,同时与现实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丰富,有内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夏德勇一、作品的相关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发表于1958年,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国际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已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时,标题改成“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这显然是一个糟糕的改动,因为它既不能揭示作品的主要内容,也缺乏现在这个题目的丰富张力。
这篇作品译成中文后被选进了多种新闻作品选(如汤世英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的《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还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赏析和评价的文章也有数篇,大多是从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角度入手,主要让学生体会其字词句的含义、表达特征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育,这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既然是新闻作品,也要对其作为新闻的体裁特点有所理解。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原名Osweicim, 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后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范围,并被改名为Auschwitz )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于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
现在已经被波兰和联介国教科文组织设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
1958年在《纽约时报》的编辑们认为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的情况下采写了这篇作品,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它的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课文,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记者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虽然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可是他却有一种一定要写点儿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这里死去的400万亡魂。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阵疼痛。
现在终于有机会去波兰旅游了,一定要去这个没有消息的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不远,所以在市内预定参观这里的门票很方便。
整个展区就是对曾经的集中营进行改造,然后简单粗暴地展示各种不同的展品。
除了当时的一些照片,第一次让人震惊的大概是遇难者个人物品的展示区。
在奥斯维辛,总共有400万人遇难。
人们将遇难者生前的个人用品收集起来,放在各个展厅里,静静的陈列在那里。
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就那么「随便」的放一些无名无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为展品,然而在奥斯维辛,这些就是对那段历史最触目惊心的展示。
假肢、水壶、罐头等。
这些集中营的受害者用过的东西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
看着这些生锈的物件,你几乎可以想象几十年前的奥斯威辛是什么样子。
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被囚禁在这里,每天过着无望的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期待着盟军尽快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但是更多的人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今天,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
记者只有不得不写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一种不安的情绪:如果他们在参观完这里之后什么都不说也不写就走了,他们会对不起死在这里的人。
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所说,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如坐针毡。
看到那些冰冷的铁丝网和栏杆,还有废弃的猪笼和牢房,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就连咳嗽两下都会担心打扰了这里的肃穆,破坏了原本该有的凝重。
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座展厅中,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画像。
画像底部写着每个人的名字、国籍和生卒年份,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记住这段肮脏的历史,和无辜死去的人们。
可是在众多画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像上根本无从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类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们的照片之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中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是⾼中语⽂必修1课本的内容,是⼀篇不像新闻⼜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灵的作品。
下⾯是店铺给⾼中⽣带来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波兰布热⾦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居然阳光明媚温暖,⼀⾏⾏⽩杨树婆娑起舞,在⼤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童在追逐游戏。
[⽂章起笔使⼈疑窦顿⽣:“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阴,“婆娑起舞”,孩⼦们⾼兴地“追逐游戏”,这是⼀幅多么美好的和平宁静⽽⼜充满⽣机的景象!然⽽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竟然厌恶这⼀切?] 这真像⼀场噩梦,⼀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们的嬉笑。
布热⾦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因为这⾥曾经是⼈间地狱。
[这⼀段是对上述疑问的回答。
原来作者⽤的是反语。
因为这美好的景象,与布热⾦卡的历史太不相配。
布热⾦卡曾经是⼀个暗⽆天⽇的⼈间地狱,这⾥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调,衰败和荒凉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叠合在⼀起,因此感到“可怕”。
古⼈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越是看到今天的和平宁静,感受到它的幸福可爱,就越是感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暴⾏的恐怖可怕。
作者⽆⼀句正⾯控诉,却强烈表达出⾃⼰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有着震撼⼈⼼的效果。
] 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卡——这⾥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来⼈的⽬的各不相同——有⼈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为了不使⾃⼰忘记过去,也有⼈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说明布热⾦卡这个旅游中⼼的特殊性,叙述游⼈来到这⾥的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