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点问题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02.00 KB
- 文档页数:10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记叙文阅读题目篇一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记叙文阅读答案篇二
1、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2、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3.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4.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5、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6、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
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7.南京大屠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三、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四、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五、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2、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四、精读课文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2).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3). 内容上: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编辑整理报纸上的新闻,常常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喜欢看体育赛事,明星琐事,有人关心保健常识,生活指南。
但是,有一种新闻报道是需要我们站着读乃至跪着读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样“沉重”的新闻。
它真实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现在和过去,让你在罪恶的人性面前热泪纵横,无地自容。
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400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
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
又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记者的不安,是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罪行的悔恨,是对无辜死难者的悲悯。
在真理和善良面前,他的良心受到拷问。
首先,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
在布热金卡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记者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上是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
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这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其次,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
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
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成为可能。
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
正是忏悔,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再次,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奥斯维辛,这个名字无法让人不联想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造和运营的集中营之一。
纳粹集中营的存在和恶行,早已为人所知。
然而,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关注奥斯维辛?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本文将从历史和教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历史的重要性奥斯维辛作为纳粹集中营体系的一部分,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惨绝人寰的罪行。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对奥斯维辛的关注和研究。
历史教育是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集中营的黑暗面,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和维护人权。
2. 教育的重要性对奥斯维辛的研究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向后人传递历史的真相,更是为了教育人们有关人道主义、宽容和尊重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罪恶的程度,引发对人权的深思,并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地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媒体对奥斯维辛的报道虽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和纳粹的罪行已经被广泛报道,但由于时间的推移,新闻媒体对于奥斯维辛的报道并不像二战期间那样频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
事实上,每当发生有关奥斯维辛的新发现、纪念活动或相关研究成果时,媒体仍然会对其进行报道,以唤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4. 社会记忆和纪念尽管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揭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但社会记忆和纪念活动对于保持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纪念活动和相关场馆的建设,我们能够更好地传递历史信息,警示后人,避免历史的重演。
这些社会记忆和纪念活动不仅仅是纪念受害者,更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和捍卫人权的重要性。
结论奥斯维辛代表着纳粹集中营的黑暗面,它的存在和历史重要性不容忽视。
虽然新闻报道可能减少,但教育和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通过广泛的研究,继续对奥斯维辛的关注和警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相,守护和维护人权,让这段黑暗的历史永不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
(18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文本研读/wbyd2012@163.com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夏德勇一、作品的相关背景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发表于1958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国际新闻奖,被誉美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它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
时,标题改成“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1958年在《纽约时报》的编辑们认为没有什么新香”。
这显然是一个糟糕的改动,因为它既不能闻可写的情况下采写了这篇作品.并于1960年揭示作品的主要内容,也缺乏现在这个题目的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它的颁奖词是——丰富张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这篇作品译成中文后被选进了多种新闻作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品选(如汤世英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新闻学专业本科的《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武汉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
它召大学出版社2000年),还被选人人民教育出版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社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赏析和评价的文章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也有数篇,大多是从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角度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人手,主要让学生体会其字词句的含义、表达特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征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育,这是必要的,但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是还不够,既然是新闻作品,也要让学生对其作从事编辑工作。
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为新闻的体裁特点有所理解。
这也是从事中学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语文教学的教师们要注意的。
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的: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使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教学的重、难点:1、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但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相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二、写作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约有400万人,其中绝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实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三、作家作品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四、阅读课文,思考: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2、文章的视角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五、研习课文1、奥斯维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人间地狱2、你又是从哪里,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地狱而不是人间的天堂?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实验室、绞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