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集记者的主观印象和现场的客观真实于一体,但记者罗森塔尔利用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发挥自己感情这一条,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在报道中直接讲述了自己与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者记者强烈的情感。
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让读者思考为什么没有新闻。
因为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那记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呢,在报道中作者写出,“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是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由题目引出的疑问在行文中就很好地解答了。
导语部分记者一开始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现在奥斯维辛的美丽场景,又点出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相互对比,渲染了沉重的氛围。
本篇报道主题部分依次写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记者通过对环境以及参观者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情况的惨烈以及人们内心的悲恸。
本篇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突显了报道的现场感,,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新新事物的生命力,写出了过去的丑恶不会影响现在的美好,未来是美丽的。
报道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动人心弦,结尾处记者又与开头相呼应,写环境的美丽,孩子嬉戏,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丑恶,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重获自由感到兴奋。
罗森塔尔运用多重写作手法,像写散文一样写了这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别具特色,既写出历史事实,又表达了感情,同时与现实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丰富,有内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编辑整理报纸上的新闻,常常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喜欢看体育赛事,明星琐事,有人关心保健常识,生活指南。
但是,有一种新闻报道是需要我们站着读乃至跪着读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样“沉重”的新闻。
它真实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现在和过去,让你在罪恶的人性面前热泪纵横,无地自容。
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400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
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
又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记者的不安,是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罪行的悔恨,是对无辜死难者的悲悯。
在真理和善良面前,他的良心受到拷问。
首先,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
在布热金卡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记者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上是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
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这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其次,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
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
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成为可能。
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
正是忏悔,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再次,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四)合作探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课文,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记者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虽然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可是他却有一种一定要写点儿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这里死去的400万亡魂。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阵疼痛。
现在终于有机会去波兰旅游了,一定要去这个没有消息的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不远,所以在市内预定参观这里的门票很方便。
整个展区就是对曾经的集中营进行改造,然后简单粗暴地展示各种不同的展品。
除了当时的一些照片,第一次让人震惊的大概是遇难者个人物品的展示区。
在奥斯维辛,总共有400万人遇难。
人们将遇难者生前的个人用品收集起来,放在各个展厅里,静静的陈列在那里。
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就那么「随便」的放一些无名无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为展品,然而在奥斯维辛,这些就是对那段历史最触目惊心的展示。
假肢、水壶、罐头等。
这些集中营的受害者用过的东西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
看着这些生锈的物件,你几乎可以想象几十年前的奥斯威辛是什么样子。
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被囚禁在这里,每天过着无望的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期待着盟军尽快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但是更多的人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今天,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
记者只有不得不写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一种不安的情绪:如果他们在参观完这里之后什么都不说也不写就走了,他们会对不起死在这里的人。
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所说,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如坐针毡。
看到那些冰冷的铁丝网和栏杆,还有废弃的猪笼和牢房,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就连咳嗽两下都会担心打扰了这里的肃穆,破坏了原本该有的凝重。
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座展厅中,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画像。
画像底部写着每个人的名字、国籍和生卒年份,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记住这段肮脏的历史,和无辜死去的人们。
可是在众多画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像上根本无从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类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们的照片之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波兰作家乌夫·玛洛维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于1955年出版,在国际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这部小说围绕着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生活展开,通过讲述集中营囚犯之间的人性和情感冲突,揭示了战争和集中营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其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战争恶果的深入揭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希伯来语教师塞洛,他在集中营里与其他囚犯一起艰难地生活着。
小说以塞洛经历的一天为线索,穿插了他回忆和思考的片段,通过塞洛的观察和感受,描绘了奥斯维辛的惨状和囚犯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极度残酷的环境中,人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集中营成了一个摧毁人的机器,不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更剥夺了他们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囚犯们每天都在绝望中度过,他们只关注着如何能够维持生存而不至于被杀死。
他们的生活都是没有任何人权意识的,一旦有一丝希望出现,都会被集中营的常态所打击。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集中营的悲惨景象,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痛苦和精神折磨。
塞洛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直在人性的边缘挣扎,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质疑和追问。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在忍受寒冷、饥饿和死亡的环境中仍然关心人类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才会产生了这样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小说中,塞洛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痛苦和绝望,还包括对于人类的道德的思考,这些道德将人类的命运与集中营一同捆绑。
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述,作者揭示了人在集体事件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同时,这部小说还表达了对人性的一种敬意和信念。
在集中营里,囚犯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和保持对人的关怀。
即使是在绝望之中,人性的光辉也有时刻闪耀出来。
例如,塞洛和他的朋友们常常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无论是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还是在面对虐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都相互激励,相互支持。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囚犯之间的人性关怀的描写,让我不禁思考: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人仍然能够保持对他人的情感和关切。
⾼中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是⾼中语⽂必修1课本的内容,是⼀篇不像新闻⼜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灵的作品。
下⾯是店铺给⾼中⽣带来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波兰布热⾦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居然阳光明媚温暖,⼀⾏⾏⽩杨树婆娑起舞,在⼤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童在追逐游戏。
[⽂章起笔使⼈疑窦顿⽣:“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阴,“婆娑起舞”,孩⼦们⾼兴地“追逐游戏”,这是⼀幅多么美好的和平宁静⽽⼜充满⽣机的景象!然⽽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竟然厌恶这⼀切?] 这真像⼀场噩梦,⼀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们的嬉笑。
布热⾦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因为这⾥曾经是⼈间地狱。
[这⼀段是对上述疑问的回答。
原来作者⽤的是反语。
因为这美好的景象,与布热⾦卡的历史太不相配。
布热⾦卡曾经是⼀个暗⽆天⽇的⼈间地狱,这⾥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调,衰败和荒凉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叠合在⼀起,因此感到“可怕”。
古⼈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越是看到今天的和平宁静,感受到它的幸福可爱,就越是感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暴⾏的恐怖可怕。
作者⽆⼀句正⾯控诉,却强烈表达出⾃⼰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有着震撼⼈⼼的效果。
] 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卡——这⾥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来⼈的⽬的各不相同——有⼈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为了不使⾃⼰忘记过去,也有⼈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说明布热⾦卡这个旅游中⼼的特殊性,叙述游⼈来到这⾥的不同⽬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新闻写作中“零度写作”的手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高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反思人性,珍爱和平。
(2)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
(2)分析文中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蕴含在平静叙述中的深沉情感。
(2)理解“参观者”的反应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阴森恐怖的氛围。
然后提问:“当我们面对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新闻该如何呈现?”从而引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罗森塔尔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题目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2、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小组讨论:这种独特视角的妙处在哪里?(3)教师总结: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突出了奥斯维辛的惨状众所周知,而每一次的揭露都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拷问。
2、探究细节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如“在女牢房,一个参观者看到,一个女人把手伸到铁丝网外,向一位囚犯递面包,被带刺的铁丝网划破了,流出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