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254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5.89 KB
- 文档页数:2
消化道出血护理病例分析报告病例背景本次报告将对一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护理报告。
患者姓名为李先生,男性,67岁,既往病史中无消化道相关疾病或手术史。
他因为突发呕血及黑便,于入院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查。
病情描述李先生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呕血及黑便,伴有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
在初步检查中,血液常规检查显示贫血,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降低。
胃镜检查发现大量胃内凝血块,而结肠镜检查则显示梗阻物。
诊断与治疗鉴于李先生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经过综合判断,医生对其进行了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进一步检查发现出血部位在胃和结肠,且出血程度较为严重。
为减轻出血和维持李先生的体力状况,医生立即采取了综合治疗方案:1.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以备紧急输血时使用;2.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输血血液制品;3.高压氧治疗,改善组织血氧供应;4.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等。
确诊后,医生立即安排给予李先生胃黏膜保护药物,并开始用药止血。
同时,由于消化道出血涉及整个消化道,医生还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结果显示,出血部位为胃窦幽门部和乙状结肠部。
护理目标与措施护理目标1.控制消化道出血,减轻病情;2.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3.减轻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措施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2.定期检测和记录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3.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胃肠道营养支持;4.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出血的程度和颜色的变化;5.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叶酸管,保持导尿通畅;6.保持患者心理稳定,进行心理护理和支持。
护理效果评估经过护理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管理,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治疗,患者的出血状况明显减轻,呕血和黑便的程度也在逐渐减少。
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数值均有所提高,恢复到正常范围。
护理总结与建议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且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
下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
彭自权;李列平;陈莉;白小红;冯玉兰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3(024)001
【摘要】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诊断方法及对策.方法对50例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38例有明确的出血病因(其中肠血管畸形10例).借助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X线、核素显象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获诊断者27例,经手术探查9例,手术后病检1例,靠临床资料明确诊断1例.另12例病因未确定.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很多,肠道血管畸形值得高度重视.剖腹探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应严格掌握指征.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彭自权;李列平;陈莉;白小红;冯玉兰
【作者单位】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西昌,615000;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西昌,615000;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成都,6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121例临床分析 [J], 徐佰国;唐彤宇;盂祥伟;王丽波
2.小儿下消化道出血460例临床分析 [J], 申红日
3.超声引导下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分析 [J], 王芊;贾叶;张立群;孙振福
4.超声引导下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分析 [J], 王芊;贾叶;张立群;孙振福
5.急诊结肠镜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88例临床分析 [J], 杨潇;石磊;张殊翌;钱晶瑶;李彦茹;田正刚;李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消化道急性出血43例临床分析
于福洋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S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2008~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43例下消道出血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镜下特点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26例为结肠炎急性发作溃疡出血,3例为乙状结肠癌肿物破溃出血,4例为直肠肿物破溃出血,1例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引发结肠弥漫性出血,1例为暴发性腹型紫癜出血,2例直肠异物损伤所致出血,4例为肛肠术后应激性溃疡引起,2例为内痔出血引起。
以上43例均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确诊,经手术、药物治疗临床治愈。
结论: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出血迅速,病情凶险,积极寻找病因,尽早手术,及时的药物治疗也是治愈的关键。
【总页数】2页(P93-94)
【关键词】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作者】于福洋
【作者单位】内蒙古扎赉特旗人民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9
【相关文献】
1.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J], 聂锦山
2.胃镜下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 [J], 颜红梅;李荣海
3.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J], 于丰洋;孙杰;毛茂
4.急诊结肠镜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88例临床分析 [J], 杨潇;石磊;张殊翌;钱晶瑶;李彦茹;田正刚;李文
5.胃镜下钛夹应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分析 [J], 王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及实验室结果分析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可能由于多种病因导致。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及实验室结果分析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启示,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此类患者。
我们对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男性患者占比59.2%,女性患者占比40.8%,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平均年龄为56.7岁,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72.3%,年龄在40岁以下的患者占比5.4%,显示出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结果发现溃疡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占比达到40%,其他病因包括出血性贫血、恶性肿瘤、食管静脉曲张、静脉血栓形成等。
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出现贫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均低于正常范围。
部分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偏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情况。
肝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电解质方面主要为钾、钠等异常。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0g/L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干预。
而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有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和处理。
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医生应充分关注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和实验室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对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这类患者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帮助,提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
下消化道出血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下消化道出血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呕血与黑便,反复出血,肠道血管畸形,肠套叠,毛细血管扩张症,门脉高压疾病介绍:下消化道出血是什么?下消化道出血是怎么回事?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在内,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轻者仅呈粪便潜血或黑粪,出血量大则排出鲜血便,重者出现休克症状体征:肠道肿瘤:直肠、结肠癌在未发生大出血之前多数已有明显症状,如大便习惯和粪便形状改变、腹胀、腹痛等,约10~20%病例可发生急性大量出血。
偶也有肝癌侵入结肠肝曲,子宫颈癌侵入直肠而引起大量便血。
引起便血的其他恶性肿瘤有淋巴肉瘤、黑色素瘤等,但远较癌肿为少见。
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等,当其体积较大时,也可引起便血。
肠息肉:息肉的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内,儿童尤多见。
一般为少量或中等量反复多次出血,血液附在粪便表面,个别病例出血量大,色较鲜红。
肠道炎性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出血者较少见,约4%,出血前已有腹泻、粘液血便或脓性便史,好发于20~50岁,多有排便后腹痛缓解的特点。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有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四个主要症状,血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有时出血相当严重。
溃疡型克隆病患者可有便血,出血前常有低热、腹泻、腹部疼痛和压痛。
结肠憩室:过去认为结肠憩室很少发生出血,除非同时伴有憩室炎,但近年来证实无炎症时也可出血,并被认为系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率和性别无关。
憩室出血多为急性,出血量远多於血管发育不良,因为前者来自结肠动脉直血管支,而后者来自扩张的小静脉或毛细血管。
出血量虽多,但75%病例出血能自行停止,出血的复发率很低。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又称结肠血管扩张或动静脉畸形,系一种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病变直径一般在0.5CM以下,多位于盲肠及升结肠,镜检所见的病变均由扩大的静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起始于粘膜下层,逐步累及粘膜层,最后使整个粘膜层充满扩大和变形的血管。
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及实验室结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室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直肠等消化道黏膜受到破坏或损伤,导致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消化道出血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短期内可导致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有效地处理消化道出血至关重要。
据统计,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大部分属于老年人,而且男性多于女性。
其病因复杂,除了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器质性病变等常见疾病外,还有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可能造成消化道出血。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揭示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机制和实验室诊断价值,为提高对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和处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旨在揭示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一步探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通过对大样本临床资料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验证实验室结果与病因之间的关联,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实验室检查在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为改进急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并评估本研究的局限性,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130例急诊室消化道出血患者,他们在入院后进行了临床特征分析、急诊实验室检查和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这些患者的年龄范围广泛,包括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群,性别比例大致平衡,且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症状。
研究对象来自不同背景和病史,包括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消化道炎症等。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详细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分析,我们旨在深入了解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60例下消化道出血诊治过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93-01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处理比较困难。
为了探讨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及诊断方法的选择,现将本科2008年10月~2016年9月住院及急诊内镜检查发现的160例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60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87例,女性73例,年龄l6~85岁,(49±7.4)岁。
均符合急性小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①显性出血:鲜血、柏油便、脓血便;②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③全身疾病和(或)服药后所致胃肠黏膜变化引起出血者除去。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粪常规初查,后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包括急诊)确诊,未明确部位,怀疑小肠出血,再进一步核素显像、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或胶囊内镜检查。
非急诊肠镜常规口服高渗盐水或硫酸镁清洁肠道,除因结肠癌导致肠腔狭窄不能继续插镜外,均插至回盲部或明确出血部位。
急诊肠镜可直接进行肠道灌肠清洁,检查时则要反复从活检钳道内冲水及吸引肠腔内积血,操作轻柔,直到发现出血灶为止。
对便血量较大、次数多、中重度出血者可不行肠道准备,待病情稍稳定或在床边于抗休克同时急诊结肠镜检查或急诊选择性肠系膜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经电子结肠镜确诊结肠出血病灶119例(74.4%),15例经肠系膜造影发现小肠出血5例(33.3%),9例核素显像发现小肠出血2例(22.2%),9例胶囊内镜发现小肠肿瘤病变1例(11.1%),8例在出血停止后,经肠钡餐检查未发现病变,见表1。
出血病因中,痔疮27例(16.9%),溃疡性结肠炎26例(16.3%),结肠息肉l9例(11.9%),恶性肿瘤I1例(6.9%),急性肠黏膜病变4例(2.5%),血管畸形3例(1.9%),结肠憩室2例(1.3%),未见病变27例(16.9%)。
25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病因分析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方法分析25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56例(61. 4% )位于上消化道;98例(38. 6% )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48.7%,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16.7% )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2.8%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和炎症性病变,分别占55. 1%和16. 3%。
结论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以上消化道多见,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而下消化道出血则以瘤多见。
标签:消化道出血病因临床诊断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也是多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情急、变化快,病死率为3.6% ~21.0%,在老年及高危人群高达40.0%。
其病变部位及性质决定着治疗的手段和疗效,处理不及时常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选取沂水县院东头镇卫生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254名消化道出血患者。
全组共254例患者,男176例,女78例,男∶女=2.3∶1;年龄24~78岁,中位年龄54.5岁。
因呕血就诊者68例,因黑便或便血就诊者122例,因同时呕血和黑便就诊者46例,否认呕血或黑便史、以其他症状(头晕、心悸、腹胀等)就诊,大便隐血阳性者18例。
1. 2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排除因口、鼻、呼吸道疾病出血吞入食管及药物、食物造成的大便变黑情况。
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检查(胃镜或纤维结肠镜),必要时履行病变部位活检。
对内镜未明确病因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82例)、胶囊内镜(34例)或剖腹探查手术(12例),直至明确病因,对于肿瘤性病变行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经以上程序未明确出血原因者列入不明原因。
2结果2.1消化道出血的部位254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156例位于上消化道, 98例位于下消化道,分别占61.4%、38.6%。
下消化道出血病历摘要:一、下消化道出血概述1.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2.常见病因二、病历摘要1.患者基本信息2.症状描述3.诊断过程4.治疗方案三、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1.诊断方法2.治疗原则3.预后及预防正文:一、下消化道出血概述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肠道从胃幽门至肛门的出血症状。
常见病因包括痔疮、肛裂、肠道炎症、肿瘤、憩室等。
下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贫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病历摘要1.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45岁,汉族,已婚,职业为教师。
患者平时有吸烟、饮酒习惯,无明显遗传病史。
2.症状描述患者主诉近期出现大便带血,血色鲜红,伴有便秘、腹痛等症状。
患者就诊时,血压、心率正常,体型偏胖。
3.诊断过程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医生初步怀疑为下消化道出血。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安排了直肠指检、内镜检查等检查项目。
直肠指检发现肛门附近有明显痔核,内镜检查发现肠道有炎症病灶。
综合检查结果,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
4.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
首先,对患者的便秘、腹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肠道润滑剂、止痛药等。
其次,针对痔核进行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
最后,对肠道炎症病灶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
三、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1.诊断方法诊断下消化道出血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直肠指检、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等。
对于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CT、MRI等检查。
2.治疗原则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则包括:消除病因、止血、纠正贫血、预防并发症。
具体治疗方法根据病因和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预后及预防下消化道出血的预后与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后,预后良好。
为预防下消化道出血,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吸烟、饮酒,保持规律饮食、运动等。
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摘要】下消化道出血指的就是发生于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和十二指肠以下的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黑便、腹痛以及便血等。
下消化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均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依次为肠道肿瘤、大肠息肉、血管畸形等,且各年龄段患者的主要病因不同。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采用的方法是,选择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对于确诊病情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治疗,具体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得出的结果是,通过内镜检查所有患者的病情得到确诊,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8%。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一般需要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则需要开展手术,临床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诊断;治疗在临床中消化道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科疾病,可由多种疾病所致,造成患者出血的原因比较多。
临床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除了参照相关症状以外,还要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确定出血部位以及出血情况。
一旦确诊,需要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首先就需要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开展后续的治疗,以根除发生出血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为10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对于确诊病情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治疗,具体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 55.71±6.72)岁。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症状,主要症状是黑便,随着出血量增加,患者还会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如乏力、四肢冰凉等。
其中发生常规症状的43例,发生黑便症状的患者47例,两组症状都出现的患者10例;此外患者还出现了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其中共有75例患者发生以上症状,所有患者中首次发生出血症状的占到15例。
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分析下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以排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为主,也可以黑便、大便潜血阳性为首发症状,下消化道大出血时可以伴有循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其出血病因繁多,明确病因对临床诊治出血起决定性的作用。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近年来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录1999年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暗红色血便、鲜血便或脓血便、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全部病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出血接受结肠镜检查。
部分病例有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风湿免疫性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史。
那些因严重心肺疾患、昏迷等难以耐受或痴呆、精神障碍难以配合内镜检查的病例被剔除。
1.2方法采用日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进行常规肠镜检查或术中肠镜检查,出血量少且病情平稳的病例,给予复方聚乙二醇溶液口服清洁肠道。
检查过程中,除因新生物致肠腔狭窄或是大量粪渣堵塞肠腔不能继续插镜外,均插至回肠末端或明确出血部位。
出血量大者则给予适当的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术中反复循腔进镜,反复抽吸,尽可能清除肠腔内积血和积粪,提高出血病灶检出率。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earson Chi-Square),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一般资料共纳入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96岁,年龄(63.21±17.39)岁,男性608例,女性330例。
根据年龄分为4组:少年组(≤16岁)8例,男性5例、女性3例,(10.13±5.94)岁;青年组(17~39岁)143例,年龄(33.22±7.40)岁,男性97例,女性46例;中年组(40-59岁)179例,年龄(52.98±4.23)岁,其中男性91例,女性88例;老年组(≥60岁)608例,年龄(69±11.05)岁,男性415例,女性193例。
下消化道出血病历摘要:1.下消化道出血病历概述2.病历基本信息3.病历分析4.结论正文:【下消化道出血病历概述】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肠道疾病、肛门疾病、肝胆疾病等。
对于医生来说,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病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确定病因,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分析一份下消化道出血病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病症。
【病历基本信息】患者:张先生,45 岁主诉:反复排黑便一周既往史:无明显慢性疾病史家族史:无明显家族遗传疾病史初步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正常。
结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有一处直径约1 厘米的溃疡,表面有新鲜出血。
【病历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张先生患有下消化道出血。
其病因可能为乙状结肠溃疡。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病因:1.肠道疾病: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都可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乙状结肠溃疡可能是由结肠炎或结肠息肉引起的。
2.肛门疾病:痔疮、肛裂、肛瘘等肛门疾病也可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但根据病历,张先生并无明显的肛门症状,因此肛门疾病的可能性较低。
3.肝胆疾病:肝脏和胆囊疾病可能导致门脉高压,从而引发下消化道出血。
但根据病历,张先生的肝功能指标正常,因此肝胆疾病的可能性也较低。
【结论】综合分析张先生的病历,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他患有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可能为乙状结肠溃疡。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腹部CT、MRI 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因制定,如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9-05-23T11:25:14.5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20期作者:赵薇[导读] 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其次为胃癌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患者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为胃溃疡、胃癌等,临床常见症状有头晕乏力、失血性休克、贫血;同此3类出血患者均男多于女,肿瘤标志物用于协助诊断胃癌的意义有限。
黑龙江华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观察肿瘤标志物在胃癌出血患者中的异常率,分析患者未能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因的原因。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消化道溃疡出血20例(占50%),胃癌出血10例(占2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占25%。
胃癌患者癌胚抗原异常率为50%(5/10)。
4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呕吐5例,占12.5%(5/40);黑便5例,占12.5%(5/40);上腹痛10例,占25%(10/40);头晕乏力4例,占10%(4/40);贫血8例,占20%(8/40);失血性休克8例,占20%(8/40)。
结论: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其次为胃癌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患者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为胃溃疡、胃癌等,临床常见症状有头晕乏力、失血性休克、贫血;同此3类出血患者均男多于女,肿瘤标志物用于协助诊断胃癌的意义有限。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ommon cause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bserve the abnormal rate of tumor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bleeding,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to perform gastroscopy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bleeding.Methods: 40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among the 40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20 cases (50%) had gastrointestinal ulcer bleeding, 10 cases (25%) had gastric cancer bleeding, and 10 cases (25%) had 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The abnormal rate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as 50%(5/10).Clinical symptoms of 4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ccurred, and 5 cases of vomiting, accounting for 12.5% (5/40).There were 5 cases of black stool, accounting for 12.5% (5/40).Abdominal pain in 10 cases, accounting for 25% (10/40);Dizziness and fatigue occurred in 4 cases, accounting for 10% (4/40).There were 8 cases of anemia, accounting for 20% (8/40).Hemorrhagic shock occurred in 8 cases, accounting for 20% (8/40).Conclusion: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re peptic ulcer combined with hemorrhage, followed by gastric cancer hemorrhage and 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 rupture hemorrhage.The main cause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are gastric ulcer and gastric cancer, etc.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include dizziness and fatigue, hemorrhagic shock and anemia.In the same three types of bleeding, male patients were more than female patient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umor markers in assisting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was limited. Keywords: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Patients;Clinical analysis消化道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迅速作出病因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58例临床分析下消化道出血是指与空肠移行部Treitz韧带以下小肠及结直肠内出血。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症状为便血,由于小儿肠道通道过快,故饮食及药物均可引起小儿大便发红或发黑而误认为便血;而有些以腹胀或腹膜炎为首发症状,血便未从肛门排出的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易被漏诊或误诊;另外,有些内科疾病如血液病、传染病、中毒等出血可表现血便[1]。
所以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部位,应综合分析。
现结合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临床病例58例,浅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8例中男28例,女20例。
年龄为2个月至14岁;病程3 d~5年。
1.2 临床表现慢性、间歇性少量出血6例,大便带血30例,黏液血便20例伴有或不伴有腹痛。
急性无痛性大量黑便及全血便2例。
1.3 准备与检查方法检查前1 d进食流质或无渣饮食,检查前晚6点口服50%硫酸镁10~30 ml,0.5 h后并饮林格氏液300~500 ml导泻,或使用清洁灌肠,或用开塞露塞肛,术前肌注安定0.3~0.5 mg/kg以镇静[2],凡婴幼儿和不合作者,本组用氯氨酮(5.6 mg/kg)静脉麻醉,肠镜检查时,插镜要轻柔,少注气,尽量避免钩拉,发现有病变者根据病情取活检或行高频、微波或热极治疗。
1.4 诊断标准①小儿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果酱样,有时伴黏液;急性大出血亦可见呕血;②无呕血和肉眼血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可定为小量出血;肉眼可见血便,不伴循环障碍者为中量出血;急速大量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并伴有循环障碍者为大量出血[3]。
2 结果本组58例选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确诊为慢性结肠炎25例,结肠息肉10例,直肠息肉15例,内痔8例。
7例采用放射性核素扫描,2例确诊为美克尔憩室,5例原因不明。
1例选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右半结肠处动脉出血,见造影剂外溢。
手术证实为美克尔憩室,顶端小动脉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