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泮托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接着详细阐述了泮托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方法包括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评估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在临床试验结果中,发现泮托拉唑注射剂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临床疗效分析部分总结了其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估则评价了泮托拉唑注射剂的安全性表现。
文章总结了泮托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对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泮托拉唑注射剂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泮托拉唑注射剂、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估、影响因素分析、临床试验结果、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展望、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一些研究表明,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食管黏膜下层血管畸形等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内镜止血、药物止血和手术止血等。
其中药物治疗在早期出血或手术不宜的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泮托拉唑注射剂是一种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
其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从而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目前对于泮托拉唑注射剂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疗效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其疗效显著,而有些研究却认为并不理想。
有必要对泮托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泮托拉唑注射剂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泮托拉唑注射剂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止血时间、止血率、复发率等指标;2. 分析泮托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评估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3. 探讨泮托拉唑注射剂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例如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评估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0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者,对照组采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8.0%,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及止血时间较对照组短,输血量少,差异显著(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粒细胞下降、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结论:采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容易发生再出血的高危患者,安全性良好,有效性高,能够显著缩短止血时间,积极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118-02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出血种类。
其主要指的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上部和空肠上段出现的出血情况。
发生此疾病后,患者会表现出呕血、恶心以及黑便等临床症状,如果出血量较大,会引起严重不良预后,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
有文献证实,对于此类疾病患者,使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应用了艾司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内镜检查发现为高危患者,或内镜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术后有活动性出血迹象。
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对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选择10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25例,无效1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2.00%。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
结论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雷贝拉唑;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多见于老年人,主要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大出血,呕血和黑便是其临床表现。
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止血,那么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1,2]。
因此研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的医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有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幽门螺杆菌患者有12例,胃溃疡患者有32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有21例,糜烂性胃炎患者有35例。
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9±23)岁,病程2d~7d,平均病程(4.5±2.5)d;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8.5±20.5)岁,病程3d~9d,平均病程(6±3)d。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特点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和排除标准[3] 入选标准: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呕血与黒便,氮质血症,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贫血和血象变化;研究前1个月未服用任何治疗药物;均经过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目的分析影响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总结。
结果100例患者中,85例为上消化道出血,15例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结肠癌和溃疡性结肠炎。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大多数,其中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肿瘤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标签:消化道出血;病因;相关分析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其中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胰表等病变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病变引起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1]。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其出血的病因则容易延误治疗。
本研究探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均以呕血或黑便、大便隐血阳性收入院。
其中男性79例,女性21例,年龄18~78岁,平均51.3岁。
1.2 诊断方法诊断按《实用内科学》第13版诊断标准进行[2]:①吐血或黑便史;②头昏、心悸、虚弱、晕厥等;③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④血压、脉搏改变;⑤血红蛋白<90 g/L,血细胞比容<28%;⑥胃镜检查发现出血灶和明确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糜烂灶炎症所致出血。
程度分级。
①轻度:出血量<500 ml,黑便成形;②中度:出血量为500~1000 ml,大便稀、色黑如漆,脉率为100/min,血红蛋白为70~90 g/L。
2 结果2.1 消化道出血的部位100例患者中,85例(85%)为上消化道出血,15例(15%)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胃,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8.8%(50/85),其次是食管、胆管和十二指肠部位。
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占73.3%(11/15)。
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目的探讨和总结注射用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100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奥美拉唑静滴维持24h和泮托拉唑静滴2次/d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奥美拉唑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泮托拉唑对照组。
结论通过奥美拉唑的治疗,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护理及心理指导,采取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积极止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标签:奥美拉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护理奥美拉唑是H+-K+-ATP酶抑制剂,具有保护胃黏膜、改善胃黏膜循环的功能,可显著降低24h胃内酸度,使出血区域维持PH值在6.0以上水平,保持止血最佳效果,既阻断了高酸对溃疡面的侵蚀,又使体液与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得以发挥,有助于血小板聚集,凝血块的形成而促进止血作用。
此外,该药物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作用,双重作用使溃疡能尽快愈合[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其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损害和胃癌,以消化性溃疡为最常见病因[2],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伴周围循环衰竭可表现为头昏、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呈休克状态时,可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湿冷、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等异常表现,休克时少尿甚至无尿,部分患者24h内可出现发热。
消化道出血为内科急诊,抢救不及时,常危及生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20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胃溃疡4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应激性溃疡和糜烂性胃炎8例,胃癌2例,随机抽取各50例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奥美拉唑治疗组):共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岁,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10例,应激性溃疡4例,胃癌1例,30例为单纯性黑便,20例有不同程度的呕血和黑便。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观察与分析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100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
结果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出血性胃炎;同时出血量以中到大量出血为主。
结论加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观察;分析[中图分类号] r5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48-01所谓上消化道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因此上消化道的出血也就是以上部位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也在此范围内)。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同时由于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及死亡率高等特点[1],因此加强老年上消化大出血的临床观察就显得事关重要了。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本次对100例老年上消化出血患者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于2009年6月-2011年2月在本院选取符合《内科学》[2]有关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00例且均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确诊),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血液系统存在严重疾患者;②因智能障碍和语言障碍而影响交流无法沟通者;③存在恶性病变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
同时所有患者或是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另外回顾性观察10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65-85岁,平均(68.00±2.00)岁;所有患者均出现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和(或)呕血或胃内咖啡样内容物;其中呕血36例、黑便42例、呕血伴黑便22例,存在腹痛、腹胀、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者62例,而无临床症状但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38例。
上消化道出血问题讨论1. 饮酒引起消化道出血机制 1.直接作用无水乙醇或高浓度乙醇具有脱水作用,能凝固组织蛋白。
乙醇还是一种有机溶剂,对胃黏膜有很强的腐蚀性,能破坏表面黏液层和黏液细胞,进而破坏胃黏膜正常代谢所需的生理环境。
乙醇在胃黏膜代谢为乙醛后,乙醛与胃蛋白结合,参与了对胃黏膜的损伤。
2.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乙醇可以使中性粒细胞浸润胃黏膜,并释放过氧化物酶(MPO)、氧自由基、活性氧化代谢产物(如超氧化阴离子、蛋白酶)黏附于血管内皮造成大血管闭塞,从而导致黏膜损伤。
3.对胃黏膜自由基的影响自由基在酒精性胃黏膜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慢性饮酒者胃黏膜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水平升高。
4.对前列腺素(PGs)、一氧化氮(N0)的影响 PGs 及 NO 是胃黏膜重要的调控介质,PGs 具有促进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更新、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刺激胃黏膜表面活性磷脂的释放等作用;内源性 NO 通过抑制质子泵活性,逆转乙醇对胃黏膜乙醇脱氢酶活性的抑制,增加胃黏膜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来保护胃黏膜。
实验证明,酗酒者与不饮酒者相比较,前者 PGs 的合成明显减少。
2.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方法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IDA 的诊断包括 2 个步骤,一是诊断疾病,二是诊断病因。
1/ 25但临床医师往往不重视病因诊断,导致基础疾病的漏诊或 IDA 治疗效果不佳。
IDA 的诊断标准单纯 IDA 较易诊断,公认的 IDA 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条。
①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 g/L,女性 Hb110 g/L,孕妇100 g/L;平均红细胞容积80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7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0.32。
②血清铁蛋白12 g/L,血清铁8.95 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总铁结合力64.44 mol/L。
③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 mol/L 或血液锌原卟啉0.96 mol/L,或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4.5 g/g Hb。
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比较不同病因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及常见病因之间治疗效果的比较。
结果消化性溃疡(3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9%),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25%),胃癌(10%),其他(3%),不同病因引起的出血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机抽取的100例患者的病因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不同病因引起出血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对疾病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临床诊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人体内的食管、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等部位出现出血症状,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呕血或是黑便等情况[1],其中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是最常见的病因。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急症,且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如果患者在发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便可能危害到患者生命[2]。
笔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索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6.4岁。
1.2诊断及判断标准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3],根据第7 版内科学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筛选患者,出血量判定标准[4]根据2009 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将出血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个等级。
1.3方法出血时间800 mL),则先行止血,再进行内镜检查,嘱患者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饮禁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积极补充血容量,预防失血性休克,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尿素氮等,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8 mg+100 mL生理盐水或凝血酶5000 U+50 mL生理鹽水口服,静脉泵入奥曲肽或泮托静滴,进行止血和保护胃黏膜,给予营养支持,保持电解质平衡,适当应用抗生素。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出血量的比较,见表1。
2.2出血原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次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见表2。
2.3不同原因出血的治疗比较不同病因引起出血采取的治疗,对疾病的治愈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内科治愈率高达96.6%,内科治疗失败者转外科手术治疗9例,其中死亡2例,见表3。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疾病,临床有一定的死亡率,对生命存在潜在威胁。
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而研究中也显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精神压力大,饮食习惯不规律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较多有关[5]。
消化性溃疡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所占比例最多,临床也最常见[5],患者往往以呕血、黑便、腹痛就诊,急性者往往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循序衰竭征象,不典型症状者依靠大便隐血及胃镜等检查确诊,治疗上大部分患者予抑酸药加抗Hp均能治愈,严重者则需手术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往往病情急,出血量大,易引起失血性休克,病死率很高,临床一般以止血,补充血容量,同时行套扎术进行治疗。
胃黏膜病变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为主,其临床特点包括酗酒,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用药史,胃镜表现为表浅的、多发性点、片状糜烂或出血。
胃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常因癌细胞侵犯周围大血管。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核心为止血、抑酸和维持循环血量[6]。
在临床不同的出血原因,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通过内镜进行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病因,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愈率[7]。
在胃蛋白酶与胃酸的作用下,当上消化道出现出血症状时,机体内止血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抑制了血小板聚集与凝血块的形成[8],于是抑酸能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有研究证明泮托与凝血酶合用,止血速度加快,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持久,副作用少,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9]。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我们采用内科手段能有效控制出血,及时遏制病情继续恶化,给患者及其家人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在内科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能一定程度提高治愈率,而不同病因采取积极治疗,疾病治愈率并无明显差异。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除了肝硬化,癌变等原发病因外,还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除了不断探索研究疾病治疗方案外,还应加强病患的疾病相关健康常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漫春.56 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
南,2013(4):328-329.
[2]吴群彩.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55.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3-488.
[4]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会.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J].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09:449-452.
[5]索宝军,周丽雅,丁士刚,等.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5):1757-1761.
[6]郭巍.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3):73.
[7]李晓红.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06(07):66.
[8]高清.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63.
[9]胡芳.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4-15.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