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名著导读《论语》
- 格式:pptx
- 大小:233.10 KB
- 文档页数:32
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4.体会《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
5. 了解狄更斯艺术上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S也知识梳理]《论语》的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
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
《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
《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
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
《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
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高一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重点名句和译文1.巧言令色:巧言,就是花言巧语。
令色,令者,使也;色者,心中欢喜而流露于面也;合起来,就是使人欢喜。
这一句话直解,就是: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
鲜矣仁:鲜,就是少见,引伸为没有或不属于。
这一句话直解,就是:不属于仁的行为。
【翻译】孔子说:”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
”【评析】的白话文,只是一种通常的解释而矣,现在换一种解释:巧言,就是将话说得好听一些,比仿说有人得了癌病而你去看望他,此时则只能用巧言宽他的心,若用真话直说则有可能使他的精神马上崩溃;虽然带有欺骗的性质,但也是出于忍己心而惠于人的目的,这就不能算作不仁。
鲜者,新鲜则不腐也,也就是说,出于仁的动机而用巧言则是一种新鲜活泼形式的仁,由于这种形式的仁突破了呆板的仁而少见,故曰”鲜矣仁”也。
两种解译,本人倾向于第二种解译。
第一种解译,容易被人接爱且实行起来不必担心花言巧话之嫌,故易于实行。
第二种解译,是一种难以实行的少见的仁之形式,所以孔子赞叹曰”鲜矣仁”也。
不论是何种解译,只要出于仁的动机,大胆的去做都合乎孔子的思想。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