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38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歌。
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白诗人蔑视权贵、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景,从而更好的体悟自己的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并描绘梦境,体会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感情发展变化。
3、探究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借梦境表达现实的手法,学会欣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诡谲凶险的梦境境,感受诗人的现实处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2. 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受并描绘梦境一、导入作者李白:对于李白的诗、酒、剑,诗人余光中这样说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诗:a.体裁:传世900余首,但多为古诗(用韵自由;平仄不讲究;字数不一),《瓯北诗话》的作者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
”b.内容:(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
(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抒发豪情壮志。
c.风格:豪放飘逸。
是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诗风的源头是屈原,继承和发扬的杰出代表是李白,那请问,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有哪些特征?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引用神话传说。
二、解题: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61548; 口述:送别诗的抒情类别:(1)表达离别的愁绪(2)表达劝慰、激励和关心(3)表达心中积愤或心志(4)综合表达: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也有劝慰激励之意那么这首诗会是哪一个类别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2、背诵全诗;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一诵读并赏析①段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课主要内容是诗人李白的梦游所见所感,描绘了天姥山的神奇秀丽和梦境的奇幻美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品味、感悟,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3分钟)7. 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神奇的天姥山美丽的梦境诗人的赞美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你梦游到的美丽景色。
答案:示例:我梦游到了一片美丽的花园,花开正艳,蝴蝶飞舞,阳光洒在身上,感觉温暖舒适。
2. 请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解释为什么美。
答案:示例: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这句话美在于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花儿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无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诗境、诗意,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诗境、诗意,掌握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总结诗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
3. 推荐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寓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了解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比较教学:选取其他诗人的同类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2. 解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提供李白的其他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设计说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
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
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
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__;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3)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2)运用比较阅读、文本细读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结合现实生活,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尊重他人,善于交流。
二、教学内容1.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1)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强调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2)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突出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2.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1)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起承转合;(2)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李白对理想的追求。
3.艺术手法分析(1)夸张手法:描绘天姥山的壮美景象;(2)对比手法:梦中仙境与现实世界的对比;(3)象征手法:诗歌中的人物、景象象征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4.诗歌鉴赏(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梦幻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交融;(3)挖掘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创新思维培养(1)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2)学生分享对李白的了解及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初步感受。
2.诗歌结构分析(1)学生自主学习,划分诗歌的起承转合;(2)全班讨论,共同总结诗歌的结构特点。
3.主题思想解读(1)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艺术手法分析(1)学生细读诗歌,寻找并分析艺术手法;(2)全班讨论,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古典诗歌。
但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和意境也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品味和鉴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够理解并运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能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够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够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鉴赏法:通过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4. 讨论法: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诗歌的内涵。
5.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探讨诗歌艺术: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二、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加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 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诗歌,如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体现诗歌意境的画作。
三、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巩固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
2.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
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可以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篇目: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诵诗文,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及理解其与现实的联系。
3.体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书声琅琅诵读诗歌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活动二: 知识积累1.背景资料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宗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将南下吴、越故地。
写了这首梦中游天姥山的诗,留给东鲁的朋友。
2.读准字音。
天姥.()天台.()剡.溪()渌.水( ) 澹.澹()谢公屐.()忽已暝.()訇.然()觉.时()鸾.回车()活动三:识梦,整体感知以“梦”为中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活动三:品梦,探究神奇1. 总结概括,天姥山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2.细心发现,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仔细品读,梳理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
活动四:释梦,个性发现都说梦为心声,李白借这样的梦吐露什么样的心声呢?说出你的观点,试从诗中找到依据。
活动五:质疑问难对于这首词,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
活动六:迁移手法,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