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44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公开课教案(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1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在阅读中体验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写作气势。
2.知识目标了解李白,了解李白诗歌的深远影响和益处。
3.情感目标熟悉诗人的写作情绪,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和难点1.欣赏宏伟而不可预测的梦想和深刻的意义。
2.了解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白独立自主的个性。
学时安排3学时教学过程一、开课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建安骨、骄傲、青莲居、降仙。
请问:这副对联上写的是谁?(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专题。
李白是我们的老朋友。
李白叫太白,叫青莲僧。
他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孪生星座。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诗人,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的40多年。
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期。
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为。
天宝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吴云的推荐下,将李白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当时他四十二岁。
李白被叫到北京。
他想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与众不同。
然而,他很不高兴。
玄宗只给了他一个闲散的仆人的位置,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
此外,他很自豪,拒绝与政要分享。
他还冒犯了显要人物,因为他命令玄宗最喜欢的高丽诗在喝醉时脱下靴子。
就连玄宗也没有好好对待他。
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钱回来,他从布衣做起国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他的政治失败使他非常沮丧,使他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放荡和腐败。
在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从东鲁(现在的山东)南下到吴越(现在的江苏南部),并写了这首诗来向他的朋友证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长江以南。
61岁的时候,我听说太尉李光碧率领一支大军出城与安石叛军作战。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3)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2)运用比较阅读、文本细读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结合现实生活,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尊重他人,善于交流。
二、教学内容1.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1)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强调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2)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突出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2.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1)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起承转合;(2)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李白对理想的追求。
3.艺术手法分析(1)夸张手法:描绘天姥山的壮美景象;(2)对比手法:梦中仙境与现实世界的对比;(3)象征手法:诗歌中的人物、景象象征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4.诗歌鉴赏(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梦幻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交融;(3)挖掘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创新思维培养(1)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2)学生分享对李白的了解及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初步感受。
2.诗歌结构分析(1)学生自主学习,划分诗歌的起承转合;(2)全班讨论,共同总结诗歌的结构特点。
3.主题思想解读(1)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艺术手法分析(1)学生细读诗歌,寻找并分析艺术手法;(2)全班讨论,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