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席,失向来之烟霞。
引惊惧而心跳
叹息 只 醒 有
常考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栗:名词使动用法,使……战栗;惊:名词使动用法,使……震 惊 古今异义:信:古义:实在。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灭:古义:暗。今义:使熄灭;灭亡,消亡。 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挑选,夺取。 清:古义:凄清。今义:洁净,清澄,与“浊”相对
第一段后四句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 动词的巧妙运用,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 写出了天姥山的外形,还赋予它磅礴的气势和鲜明 的动态感,为后文的“梦游”做铺垫。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1.“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 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 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2.“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 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 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 都写。
如何理解作者描绘的梦境?本诗中梦境的 内涵和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神仙 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 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光明 与黑暗对比。 作者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受排挤, 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诗人借“梦游”,倾泄 心中情感,表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表 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