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案(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3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报道。
通过学习这两则消息,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结构和语言特色,培养新闻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解放战争历史的理解。
学情分析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然而,对于新闻文体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部分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可能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两则消息的内容。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能够识别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感受文字的力量。
4.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如自豪、乐观等。
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六要素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
2.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特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的结构、六要素、特点等知识。
2.体会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革命胜利的艰难,以及作者在新闻中表达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批注法、积累法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活动探究——任务一:新闻阅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播放视频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相关纪录片段,介绍背景。
(二)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正是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三)检查预习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重要文章之一,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消息报道。
下面是这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1. 介绍背景: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报纸报道的重要性。
2. 提问引导:让学生熟悉新闻要素和结构。
3. 分析文章: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探讨新闻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4.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鼓励他们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5. 思考讨论: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入讨论文章的意义和影响。
6. 小结:总结文章内容和重要观点。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2.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法指导】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1课时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1949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字词积累芜湖( wú ) 溃退( kùi ) 泄气( xiè )歼灭( jiān )要塞( sài )督战( dū )锐不可当( dāng )业已:已经溃退:被打垮而后退。
1 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消息文体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的特点。
4.掌握消息文体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掌握消息文体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1【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用电子白板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消息结构(自主学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在文中圈点批注两则消息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消息内容。
3.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消息的战争背景。
四、细读课文关键语段,感知消息特点(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是一则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新闻的“六要素”,并2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敌我双方事件的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本文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实数。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体会语言的凝练准确。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自读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一、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学习新闻的知识1、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 2、及时性3、简明性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6、消息的结构:标题——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读者据此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
读者据此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用一大段话或是几段话,较具体地、较翔实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
读者据此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据此了解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三、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毛泽东,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2(优秀教案)内容预览:《落日》《消息两则》教案【设计指导思想】这两篇课文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三板块“永志不忘”中的两篇文章。
长篇通讯《落日》,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消息二则》中第一则是历史的现场著录,第二则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这个专题的意图是明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正如本专题导入所言:“历史是一面镜子。
”三篇文章内容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关照现实。
因此,我想让学生在自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比较阅读的方法,自学本板块。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2.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识新闻类作品(消息、通讯)的特点。
2.初步掌握消息、通讯的写法。
3.学会辩证地反思历史,关照现实。
【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将班级分为五个组,每组在自学两篇文章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一个任务。
第一组:查找资料,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定义并比较两者的异同,教会同学们如何阅读消息和通讯。
第二组:研读《落日》,给大家分析本文作为通讯的特点。
第三组:研读《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则消息,分析其作为消息的特点。
第四组:研读《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明确其作为消息的特点。
第五组:整合本板块,讨论板块编排的意图。
二、导入师:同学们,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我们已经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知道了历史兴亡的道理。
苏轼的《念……你还没。
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1.消息二则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三、积累词语1.重点字芜湖(wú) 荻港(dí) 溃退(kuì) 督战(dū) 泄气(xiè)歼灭(jiān)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2.重点词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业已:已经。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目标学习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2.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消息二则》教案(2课时)单元概述单元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体裁比较丰富,既与七年级教材有着很多的联系,又为下一步的语文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单元是八年级的开局单元,为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式的文本划开一个切口。
本单元为新闻单元,总共四篇课文涉及三类新闻作品,«消息二那么»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属于新闻作品中的消息,«〝飞天〞凌空»是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属于新闻通讯。
新闻体裁中的主要文章类别几乎都涉及。
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是理解新闻作品的意义和特点,接触并认识新闻作品的三种主要体裁,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新闻作品,加深对新闻这一体裁在结构和写法方面的理解,作好对这种文体语言特点的理解。
同时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述,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在新闻体裁中的灵活应用。
单元总体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单元重难点一览:单元学情分析及教育建议: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语文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式研读文本,重点加大概括能力的训练。
单元课时分配:1 消息二那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消息二那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两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解放战争中,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英勇善战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英勇善战的精神和品质,确立热爱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突破教学中,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本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在讲课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通过〝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本文学习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假设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毛泽东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推荐阅读:«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爷爷毛泽东»〕2.结合历史,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1〕电影欣赏:«百万雄师过大江»«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横渡长江图片、视频〕〔2〕白鹿书院解放战争历史资料,学生课后查找观看。
3.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撰稿写下这两那么新闻?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那么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①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②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③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表达,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3.读两篇消息的标题、导语。
〔1〕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军队、人员、事件、结果等内容。
〔2〕在文中画出两那么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提示:时间、军队性质、战线长度、如何英勇等内容。
【四】熟读课文,品读细节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知文章内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那么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那么消息的导语是______。
这那么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第一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事件:渡过长江。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什么?提示:说明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为我军英勇善战埋下伏笔。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提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给这那么消息划分层次。
提示:导语:第一句: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第二至五句。
每句为一层。
第二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和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三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及败逃情况。
第四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及发展趋势。
第五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这那么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说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归纳升华,把握情感回顾历史,上百年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任列强宰割的弱国,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那么消息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二】熟读课文,品读细节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知文章内容。
1.本课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提示: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表达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先后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提示: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说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第【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第【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提示: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