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3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分析《晚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2.难点:赏析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齐读课题,从诗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二)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诗歌风格雄奇豪放,富有力量感。
韩愈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反对藩镇割据。
尽管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韩愈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善于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晚春》的写作背景与韩愈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在他创作《晚春》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晚春时节,百花凋零,春天即将结束,这也可能引发了韩愈对自然变化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对晚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四)诵读诗歌1.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读诗歌(1)分析诗歌的题目,理解“晚春”的含义。
(2)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深入探究1.诗中描绘的晚春景象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尽管春天即将结束,但诗中所描绘的草树、百花等依然争奇斗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4)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短暂。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人的情感寄托,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诗人的情感寄托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2.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文,体会诗文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了一身还满”等,理解诗人对春天的描写。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加强对于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寄托,如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晚春》“自主—导学”课堂导学设计学内容:《晚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积累经典古诗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景导入:提到晚春,我们的眼前往往会出现残花落红,杨花子规。
心中顿时涌起不尽的伤感,失意惋惜与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是李煜的苦恼,“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易安的愁绪。
但是人的心态不尽相同,同样面对晚春,韩愈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晚春》。
(板书:晚春)二、自主学习【过渡】这是一首课外诗词,主要考察大家的自学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已经给予的注释和阅读提示,快速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1、请生朗读。
2、师评:从画面感,流动感和景物的情态等方面评价。
3、思考并回答:自主学习——抓景物、品情感①《晚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景物:花草、树木、杨花、榆荚画面:百卉千花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师评:我们学习诗歌经常会有这种想象画面的题目,我们要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面说得生动、形象、唯美。
②“知春不久归”时,草树、杨花、榆荚是怎样做的?作者对这些景物持什么态度?预设:争妍斗艳,漫天飞舞。
赞许、肯定。
③作者赋予晚春的景物一反常见的动作,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
师评:情感把握很好,但是分析还不够。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但晚春这首诗中杨花榆荚却尽情绽放,拼命留住春天,一个“斗”字可看出,传递的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
4.竞答与点评【小结】花草本无情,榆荚更无才,但他们依旧想为美好献出一份力量,为春天展现一份精彩。
教学内容晚春审批人签字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水平目标理解古诗基本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
方法使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第1课时教学重点教学情境设计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讲晚春这个课。
听目标实施过程一.了解作者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二.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了解作者做相对应笔记翻译流程设计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三.诗歌赏析及合作探究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仅仅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使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
3.体会诗歌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有《昌黎先生集》。
【背景链接】本诗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大约作于元和十年(815)。
作此诗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读诗歌】(播放音频)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成熟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出示图片:榆荚【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不久归:将结束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纷纷争奇斗艳。
译文: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分析讨论】1.品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知”和“斗”的妙处。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
3.探究交流,掌握全诗。
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水平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把握主旨【难点】1.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2.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疏通诗意感悟情志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相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出示课件)(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出示课件)(四)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理解,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出示课件)3.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准确的节奏。
(5)齐读。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学习过程:(一)欣赏歌曲《晚春》,揭题激趣1、边听歌曲,边赏美图:师生春天里的照片,激发爱春惜春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晚春)板书晚春齐读课题。
那它的词作者是谁呢?(板书:韩愈)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春》一诗。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出示课件:《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才气。
惟解:只知道。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诗以描写春天傍晚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很好的古诗文教学材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对于一些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难点,同时引导他们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难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的意境。
2.欣赏教学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互动教学法:通过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注释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他们对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晚春的景色、拟人手法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加深对诗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诗的意境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回答,巩固对诗的理解。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以画解诗”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容。
2、明确哲理诗分类,学习读诗方法。
3、能够掌握并运用解读哲理诗的方法,并自主运用。
二、教材分析:《晚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课外推荐古诗中一首。
对于课外古诗词,编者在诗歌下面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学生们基本只会草草地浏览而不会细细品读,以至于到了会背的地步依然无法理解诗歌内涵。
《晚春》是一首内涵丰富却极为含蓄的哲理诗,让学生在探究中多元解读,初探“诗无达诂”的理念很有必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是《晚春》,一首大家都会背了的诗歌,其中的情感与深意大家理解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二)用平仄,读出诗韵1、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诗歌。
2、请同学评价,强调初读诗歌的要求。
明确:读准字音;注意句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运用平仄的格律读出诗歌味道)。
3、请同学们划出诗歌的平仄,读出诗歌的韵味。
4、学生范读明确:强调声音的延长、重音等。
5、全班齐读诗歌。
6、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你觉得这是一首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
预设:大多数学生按照平时学习诗歌的方法关注题目、注释等内容把其定义为“描写暮春之景”的诗歌。
(三)寻意象,初探哲思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歌插图,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划出诗中的相关景物,说一说同学的画是否适合作为插图,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诗中之景,展现心中所想与画作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作答。
明确: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画作中“斗”不明显来理解诗意。
诗歌中突出“斗”字表现出来的画面感,花朵以颜色、形态、香味作为竞相绽放的资本,呈现出百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的画面。
惟解漫天作雪飞:抓住画作中没有呈现“漫天雪飞”之态来讲解诗歌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勾勒脑海中的画面感。
2、诗中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明确:生机勃勃3、引入资料,对比阅读:我们来看看,同是暮春时节,其他诗人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致呢?插入资料: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韩愈《晚春》诗歌鉴赏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情,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向来选本罕有漏选它的。
可是,对诗意的理解倒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绘的乃郊游即目所见。
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回去,仿佛全部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信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全身招数,吐艳争芳,一瞬时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可笑那原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孤独,来凑喧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
仅仅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成效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属无情物,居然能“知”能“解”还可以“斗”,特别是相互竟有“才情”高低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稀有的。
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情”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行解,惹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岁月,抓紧好学,免得如“杨花榆荚” 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认为是成心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干,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刘永济《唐朝绝句精髓》)姑无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形只是这样。
”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看法。
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此“情形只是这样”。
可是,他不只看到这“情形”之美,并且如有所悟,刚刚做入“无才情”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彩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
可是,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感觉小出缺憾么?即便作为“红紫”的衬托,那“雪”点也似是不行少的。
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光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晚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意境,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春天的图片,引出课题《晚春》二、资料助读1、诗人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创作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作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三、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朗读诗歌(1)生自由读(2)指名读(3)点评(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正确的节奏四、疏通诗意[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诗意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1、方法引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晚春>> 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描写春的古诗。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歌曲《雅乐唱诗——晚春》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相关春天的古诗。
1、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4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出示课件:《晚春》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请学生朗读诗歌。
(采用多种朗读方式)3、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美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哪些景物?板书:草树知春斗芳菲杨花榆荚作雪飞(分组讨论)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再读诗歌)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展开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乘诗而行)2、全班交流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课文标题:祝英台近 晚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相关常识。
2、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
3、 理解作者假托闺怨苦愁来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4、背诵并默写本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词。
2、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闺怨词。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增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实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多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初读熟悉全诗: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祝zh ù英y īng 台t ái 近j ìn 晚w ǎn 春ch ūn辛x īn 弃q ì疾j í宝b ǎo 钗ch āi 分f ēn ,桃t áo 叶y è渡d ù,烟y ān 柳li ǔ暗àn 南n án 浦p ǔ。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1.易错字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词语释义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精品文档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本课为1课时。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精品文档2.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
探究交流。
采用师生同读同背同讲的方式,掌握全诗。
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疏通诗意感悟情志拓展延伸导入一:简介型[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韩愈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他的文章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虽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他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他的七言绝句。
(出精品文档示课题、作者)导入二:谈话型[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二、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精品文档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朗读诗歌(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正确的节奏。
(5)齐读。
齐背。
三、疏通诗意[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诗意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精品文档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3.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
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四、抓住意象,感悟情志[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明确〕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人的。
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精品文档阴。
”2.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的主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明确〕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
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草树”,指各种花草树木。
“久不归”,不久就要归去。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明确〕“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精品文档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明确〕“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课件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等。
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等。
冬天:《江雪》《梅花》等。
精品文档4.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背诵这首古诗。
晚春珍惜时间一、韩愈名言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6.圣人无常师。
--《师说》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9.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精品文档毁》1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二、韩愈《晚春》赏析《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
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
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
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此前诗中罕见的。
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刘精品文档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
”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
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
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