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3.77 K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课外古诗词诵读1. 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 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 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第1课时《浣溪沙》《采桑子》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顶峰,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新课教学浣溪沙【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听示范朗读明确: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单独地走来走去。
赏析〔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明确: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清楚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明确: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明确: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知名的原因。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群诗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基础(一)教材分析1、先从文体出发。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朗读时断句为2\2\3;重音落在动词和形容词上。
2、再说本文特点。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作方法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或乐观豁达,或情意绵绵,或慷慨悲壮,或意气风发,同一个季节勾画了不一样的秋景,抒发了不一样的秋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诗作风格。
(二)学情分析1、就知识结构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也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并且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刘禹锡、李商隐、陆游的诗作,对他们比较熟悉,而对谭嗣同相对陌生。
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之前也都有所涉及。
2、从语文经验分析,通过诗歌学习如何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以及运用借景抒情这一方法进行文学创作,还是能力的空白点。
3、另一方面,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在教学环节的推动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1、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教学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泊秦淮1.朗读古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理解诗歌:(1)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2)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3.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4.自测:(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明确:“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明确: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二、贾生1.朗读古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理解诗歌:(1)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的意思与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与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南定军文天祥
一、默一默:
南定军
二、读一读:
1.《南安军》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颔联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将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诗人的态度。
三、想一想:
1.体会作者的情感。
《南安军》作于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之时,是一首慷慨悲壮的绝命诗。
在诗中,诗人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练一练:
1.这首诗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是哪两句?
答案示例: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比归!
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比归”的原因。
答案示例: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酬,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山河依旧与城郭已落入敌手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4.联系《过零丁洋》一诗,说说“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别云间夏完淳
一、默一默:
别云间
二、读一读:
1.《别云间》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诗作首联叙事;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盟恢复之志。
三、想一想:
1.诗人言“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答案示例:抗清事业未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壮志未酬的诗人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体会作者的情感。
《别云间》作于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之时,是一首慷慨悲壮的绝命诗。
在诗中,诗人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练一练:
这首诗和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不舍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一、默一默:
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读一读:
1.《山坡羊·骊山怀古》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