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南安军》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抚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这里也是诗人怀旧之情的起点。
明月、长沟、流水、杏花、笛声等景物,都是诗人怀旧之情的表现。
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物,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往事的眷恋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诗中“渔人三更”的歌声,也是诗人怀旧之情的一种表现。
渔人在夜晚垂钓,唱歌消磨时间,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态度,与诗人内心的追求不谋而合。
全词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4.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怀旧之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研究《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朗读诗歌2.读懂诗意中秋之夜,诗人在建康,看到月亮高挂天空,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氛围。
诗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故乡,不禁感慨万千。
3.赏析诗歌诗人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兔”、“桂”、“月”等中秋节的象征物,营造了中秋节的氛围。
诗人的情感则通过“思乡”、“思亲”等词语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悸动和感伤。
4.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中秋节的象征物营造了节日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悸动和感伤,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四.研究《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1.朗读诗歌2.读懂诗意诗人身在云山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赏析诗歌诗人通过描写云山之间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人用“云山”、“流水”、“鸟鸣”等自然景物,营造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诗人的情感则通过“热爱”、“激情”等词语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动。
4.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云山之间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将梳理的有四首古诗——《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
南安军1——文天祥梅花南北路2,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3。
作者、背景——看到注释1南安,今江西大余。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学过他的《过零丁洋》。
背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时写此诗。
翻译——我被押解着,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江西一带,却身为俘虏!山河将千古长流、永远存在,城郭却面目全非、暂落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我将在梦里完成采薇之义。
结合解析来看——一二两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略略点出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行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连征衣都濡湿了,此时,一阵冰冷袭上了他的心头。
前两句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颔联两句“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结合下当时的背景,诗人被捕归来、不得自由,抗元大业始终未成,所以觉得心情沉痛、感慨万千。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音、情绪激荡起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咸阳城东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著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三个基础要素。
通过这三个要素,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tīnɡzhōu)绿芜.(wú)秦苑.(yuàn)..(jiānjiā)汀洲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
天资聪颖,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14岁随父及老师抗清。
父殉国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
文集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
其作品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一些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百姓的悲苦生活。
著作有《王西楼乐府》(一卷)。
《朝天子·咏喇叭》选自《王西楼乐府》。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
行船时常吹号以壮声势,百姓不堪其苦。
王磐于是写作这首散曲对此加以讽刺。
二、诗歌大意
1.《南安军》: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
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2.《别动间》:三年抗清斗争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了牢房。
流不尽因大好河山失陷而伤痛之泪,天地广阔我却无处存身。
我已经知道自己快踏上黄泉之路,想要告别故乡却实在难分难舍。
待我的英魂归来的那天,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夺回故乡河山的战旗。
3.《山坡羊·骊山怀古》: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看见荒草疏落,流水回环曲折。
到现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烟雾弥漫的林间。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赢了的,都变成一抔黄土;输了的,也都变成一抔黄土。
4.《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别看你吹的曲子短小,声音却很响亮。
来来往往的官船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身价。
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
哪还顾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眼见得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产那家遭殃,只吹得河水干枯鹅飞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南安军》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颔联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将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诗人的态度。
2.《别云间》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诗作首联叙事;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盟恢复之志。
3.《山坡羊·骊山怀古》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
4.《朝天子·咏喇叭》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南安军》,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是哪两句?
答案示例: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比归!
(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比归”的原因。
答案示例: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酬,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山河依旧与城郭已落入敌手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4)联系《过零丁洋》一诗,说说“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2.有感情地朗读《别云间》,思考问题。
(1)诗人言“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答案示例:抗清事业未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壮志未酬的诗人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不舍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有感情地朗读《山坡羊·骊山怀古》,思考问题。
作者在这首曲子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开篇即慨叹当年阿房宫何等气派,可如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又是何等萧条。
历朝历代,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作者在此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从而最终导致灭国,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结尾两句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终都会“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也是作者对只会致使无数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消失的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的批判。
4.有感情地朗读《朝天子·咏喇叭》,思考问题。
(1)赏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一句。
答案示例:“喇叭”“唢呐”都隐指宦官。
“曲儿小腔儿大”一语双关,暗指宦官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作者借物抒怀,写宦官虽地位低下,但仗势欺人,刻画出一副丑恶的奴才嘴脸,饱含蔑视之意。
(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造成“军愁”“民怕”甚至到了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不是。
“愁”的、“怕”的是借“喇叭,唢呐”开道,残害百姓、鱼肉乡里的宦官。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南安军》作于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之时,是一首慷慨悲壮的绝命诗。
在诗中,诗人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别云间》作于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之时,是一首慷慨悲壮的绝命诗。
在诗中,诗人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作者登临骊山,即景抒怀,喟叹历代王朝兴衰之作。
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感慨一切功过成败到最后终成一片尘土的历史结局。
全曲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喟。
4.《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是宦官。
全诗虽没有正面提到,但是却活画出了宦官们狐假虎威的丑态,在讥诮诙谐中揭露了宦官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道出了百姓心中的鄙视和愤慨。
作品意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是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真是嬉笑怒骂,皆成妙文。
四、课堂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
”希望同学们从此以后会喜欢上诗歌,在诗歌的天地里找到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