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
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
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
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
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
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
(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
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
1、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如果某一企业使用的生产函数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特征,那么该企业在使用生产要素时无法相互替代;如果某一企业的生产函数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特征,那么该企业在生产中就可以根据生产的成本状况进行替代,以最经济的方式生产产品。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一般资本调整时间长于劳动,而技术调整时间又比资本要长。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利润最大化、就业、管理效用最大化等(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1)最低公司法的就业效应:对于那些在没有立法情况下工资会最低的工人来说,最低工资立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减少了就业的可能性,但增加了那些保持就业的人的工资率(2)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
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3、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1)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2)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
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3)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4、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二、经济因素(1)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2)经济周期波动三、社会制度(1)劳动制度(2)工资制度5、劳动时间的概念及功能: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2014年6月期末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20题,40分2、名词解释(5题,20分)3、简答题(4题,20分)4、论述分析、计算题(20分)复习要点: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P49-52: 劳动的边际产量、边际产值、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涵义P53、P60: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形态和弹性大小的比较P70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涵义及一般的计算P73: 终端产品的价格弹性对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影响P85:了解《最低工资规定》第七条至第十条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P101:劳动供给的涵义P105:劳动参与率的定义,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的涵义P108-109: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涵义P111-114: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无差异曲线与个人闲暇、劳动之间的偏好关系的判断P115 :预算约束线的涵义、预算约束线斜率的涵义不同形状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大小比较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第五章劳动力流动P160:人力资本投资的几种形式及其对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影响P162-163: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净现值法的一般计算P168:在职培训的成本的构成P21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第六章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P262:了解补偿性工资理论的基本涵义效率工资理论的涵义P270:计时工资制、计件工资制的涵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的关系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P288-289: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P289:前市场差别(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P360-361: 了解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第九章失业P374 就业和失业的涵义,判断哪些状态的人群属于失业或就业。
P377-379: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的定义、特点、原因就业结构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考点整理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概念辨析题、简答题、图形分析题、综合论述题(40题)(4题)(3或4题)(2题)(1题)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P2概念区分:人口、劳动、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2、P3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引致需求3、P6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合总产量最大化4、P6劳动力需求假设5、P8劳动力需求曲线6、P12图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7、P13总收入曲线与总成本曲线、P14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P15总收入曲线与总成本曲线要区分,弄清楚8、P16-19不同市场的劳动力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模型(图与文字)9、P28工资上升导致先替代效应后规模效应模型10、P28需求弹性的概念:是什么—变化值的比值11、P34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正值和负值表示什么;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男性工人与女性工人之间是总替代还是总互补12、P36劳动力需求怎样从短期曲线推导到长期曲线13、P39政府的特殊政策(不作要求)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P49劳动参与决策:保留工资和最低工资(……情况,决策会发生变化)2、P6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动3、P59两种劳动力参与率假说:附加性劳动率参与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参与率假说4、P78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模型5、P80劳动与闲暇模型6、家务劳动与市场劳动模型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P91古典均衡2、P93凯恩斯均衡3、P101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收敛性蛛网、发散型蛛网、封闭性蛛网(图)(什么情况收敛、发散和封闭)4、P105地区劳动力市场割据打破,社会福利将会改善5、P110概念区分:自愿失业与非资源失业、自然失业6、P112 U-V分析图,交点是自然失业7、P115 内部劳动力市场(了解)第四章劳动时间结论:劳动供给者选择的劳动时间:加班加点,兼职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选话题,做论述第六章1、P169概念辨析:工资与薪酬2、工资的发展历程3、P174工资的职能4、P171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5、P176工资理论(什么情况,有什么)6、P181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分别是基于什么职能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1、P170、200概念区分: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实得工资2、P201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了解)3、P204 工资差别的因素4、P211 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工资指导线制度、高端工资水平控制5、P225 工资差别的类型,比较6、P236 洛伦茨曲线中各线的意思,基尼系数第八章就业与失业1、P238-241 失业在我国的基本条件与特征2、计算:失业率与就业率3、P241 概念区分:完全就业与充分就业4、P243 劳动力存量的变动导致劳动力的变化是就业的变动还是失业的变动5、P244概念区分: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1、P284图教育投资分析模型2、P290 图一般培训的成本与收益模型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1、P299劳动力市场歧视2、P300 后市场歧视3、P300 三种偏好:了解,怎么消除歧视4、P307 统计性歧视5、拥挤、搜寻导致的歧视(不考)。
劳 动 经 济 学一、名词解释1、科学.2、动力止所需要支出的全部费用。
3、费用,包括:①生产费用 ②教育费用 ③医疗费用 ④社会公共开支。
4、特定劳动力过程中所减少的收入。
包括①工时损失费②受教育的机会成本5、凡是用于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提高生产资料质量的投资叫6、7、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8、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总体。
9、力资源数,它等于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10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11各地区之间的分配.12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13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4地组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处理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物质技术条件之间关系的组织形式。
15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劳动者从事某一局部的生产工作,实行劳动专业化。
16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
17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预先规定的完成合格产品数量的标准. 18,国家或企业所规定的定额标准的高低程度,劳动定额水平是劳动定额的核心。
19、 定员水平是定员工作的核心,就是各类人员数量的宽紧程度。
20、场地,它是由一定的场地面积、机械设备以及其它辅助设备组成的。
21就是要正确处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23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班轮流进行生产。
24、 时间:它产生的背景是失业问题严重,社会要求就业的人员大大超过了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少妇女参加工作以解决生活困难,而她们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操劳家务.职工年龄老化,很多老年职工希望在退休前,有一个适应其体力衰退而减少工作时间的过程,有的国家劳动力,资源缺乏,采用这种制度可以鼓励妇女就业,缓和劳动力紧张的情况.25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26可以看作是对劳动者的一切权力,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它一切权利的保护.的保护.27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1、多选: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但那些虽未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
2、名词解释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4、所谓的劳动需求是指在资本存在量不变,惟一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需求都是可变的,既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5、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6、简答:什么是交叉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的类型?劳动力需求的两种类型,A和B,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7、简答或选择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体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选择:(1)、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要比单个企业的小得多。
(2)、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当中,已经有工作的人和正在找工作的人与本国或本地区人口总量之比。
2.保留工资,如果市场工资尚未达到处于劳动力水平之外的人对其边际闲暇小时价值的判断,那么这些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接受水平达不到自己认为的最低要求的薪酬去工作,即“保留”自己的劳动力3.附加的劳动者效益,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环节家庭收入的下降。
4.派生需求,由于存在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用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间接导致的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5.总替代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加腋梁增加,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替代关系。
6.总互补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互补关系。
7.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相等,从而市场出清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状态。
8.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9.特殊在职培训,是指通过这种培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提供的雇主有效,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人力资本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10.工资性报酬,是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单位数量与工资率之间的乘积。
11.基尼系数,是指位于洛伦兹曲线和完全均等线之间区域的面积与完全均等线以下全部区域的总面积之比。
12.正式雇佣合同,通常是明确的指明签约双方应当旅行的责任,并且还会明确指出一旦当事双方之中的任何一方未能旅行责任或责任旅行不充分时所必须承担的后果。
13.菲利普斯曲线,是指同伙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即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交替或此消彼长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在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