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全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7.75 KB
- 文档页数:140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能够背诵5首唐诗,5首宋词。
3.能够运用诗歌知识,创作出一首自己的诗歌。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背诵经典的唐诗、宋词。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2.如何运用古诗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方法1.借助诵读、解析和翻译三个步骤,让学生理解唐诗宋词。
2.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歌,锻炼记忆能力。
3.集体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静夜思」的诗歌结构2.「静夜思」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静夜思」。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静夜思」,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理解较好,但是对于深层含义掌握不够。
第二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登鹳雀楼」的诗歌结构2.「登鹳雀楼」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登鹳雀楼」,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三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歌结构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现其中的词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词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词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四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卜算子·咏梅」的词歌结构2.「卜算子·咏梅」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卜算子·咏梅」。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解析经典唐诗宋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宋词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唐诗选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2.2 宋词选读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唐诗宋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与解析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逐句解析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4.3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唐诗宋词的美感,分享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5.2 诗歌解析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唐诗宋词的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用于提供学习材料和参考。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唐诗宋词的作品和背景。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诗歌网站、文学鉴赏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寄李儋元锡》 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2. 学习并欣赏唐诗宋词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唐代诗歌特点及选读:杜甫、李白的代表作品选读;2. 宋代词特点及选读:苏轼、辛弃疾的代表作品选读;3. 学习古文阅读技巧,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4. 学习并分析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杜甫的诗歌1. 导入- 通过播放杜甫的诗歌朗读录音,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 引入杜甫的生平背景和特点,为后续诗歌的学习做铺垫。
2. 杜甫的代表作欣赏- 选择杜甫的经典作品,如《月夜忆舍弟》、《登高》等;-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境描绘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义,提问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3. 唐代诗歌特点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代诗歌的特点,如自然写实、情感真挚、意境丰富等;- 学生互动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李白的诗歌1. 回顾杜甫的诗歌- 让学生展示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互相交流和解读;- 引导学生对比杜甫和李白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李白的代表作欣赏- 选用李白的经典作品,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描绘、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唐诗的比较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杜甫和李白的诗歌创作,分析其异同之处;- 学生互动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第三课时:宋词的特点1. 导入- 通过播放苏轼的词曲音乐,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引入苏轼的生平背景和特点,为后续词曲的学习做铺垫。
2. 苏轼的代表作欣赏- 选择苏轼的经典作品,如《水调歌头》、《定风波》等;- 分析词曲中的意境描绘、音韵运用和词牌选用;- 引导学生理解词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3. 辛弃疾的代表作欣赏- 选用辛弃疾的经典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琵琶行》等;- 分析词曲中的修辞手法、音韵运用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词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时代背景。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初唐诗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更是备受人们推崇与爱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理解与传承这些经典之作。
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誉为“盛唐”和“近宋”,是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
唐代和宋代的文人墨客们以其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这些古代诗词,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更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2. 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3. 能够欣赏、理解并正确朗读经典古代诗词;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唐诗选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宋词选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宋词,包括《青玉案·元夕》、《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2. 教学方法:(1) 朗读与欣赏:教师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
(2) 分析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用词和修辞手法等。
(3) 创作与演绎: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并进行朗诵和表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 引入古代诗词的话题,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复习学生对诗词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及原因。
2. 主体部分:(1) 唐诗选读: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描写对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跟读、理解与欣赏。
(2) 宋词选读:1) 教师朗读《青玉案·元夕》。
2) 引导学生分析词牌、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生跟读、理解与欣赏。
3. 拓展探究:(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取一首喜欢的唐诗或宋词,进行朗读、分析和欣赏。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宋词选读》篇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学生简介李清照2.教师补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的兴起与繁荣1.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1)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格律、意象。
(3)著名唐诗《春晓》、《登鹳雀楼》等的欣赏与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4 作业布置(1)背诵《春晓》、《登鹳雀楼》等唐诗。
(2)写一篇关于唐诗特点的短文。
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二章:宋代词的崛起与盛行2.1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1)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宋代词的基本特点:音律、意境、情感。
(3)著名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欣赏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4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宋词。
(2)写一篇关于宋代词特点的短文。
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三章:唐诗与宋词的比较3.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认识到两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提高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2)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3 教学步骤(1)导入: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第一导入1、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了解唐诗的发展状况,了解唐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设计:1、阐释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简介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形式和学习方法3、观看大型文化纪录片《唐之韵》一、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1、生活需要诗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20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常常在冬日森林里一个开阔山谷的斜坡上,在海拔一千五百米高的一间六米宽、七米长的滑雪小屋里,静静地思考,而小屋的对面是疏疏落落点缀着的农舍、草地、牧场和林子。
他自己努力在寻找并创造着诗意的生活,并用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探索启迪世人去生活出生命的光彩。
确实,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每个灵魂都是自由的、灵性的。
作为人,谁无烦扰,但千万别忘了在繁杂的生活中给自己的心灵一个空间,一点诗意的空隙!让受累的心灵放开:独享清风明月,静看云卷云舒,细品人情冷暖……纷扰的尘世,在欲望都市迷失自我;沉重的压力,在物质世界左奔右突……或许,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可以选择生活态度;或许,你无法改变人生的轨迹,但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
不论生活有多苦,活人有多累,人生有多少烦恼,只要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就会觉得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留恋,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辛劳的境地,人们应该多仰望头顶上那蕴含无限神性和诗意的灿烂的星空。
诗意是精神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取决于一个人性灵的深度和广度,诗意是人本真生存的光华!打开那一扇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吧,在你眼前敞开的是五月的阳光。
一个新的开始正在召唤!当我们的心绪融入清澈的河流、绿色的山峦、广袤的原野,还有野地里顺乎自己天性生存的野花,夕阳在平静的水面划下一轮金黄的弧线……这种和谐与永恒正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块永恒的栖息地。
一直渴望能有一种诗意人生,诗样教育,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渴望从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一种平静的心境。
看看有诗意的生活多美。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初唐诗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如:(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
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
这就叫“风神初振”!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朗诵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
晋陵,今江苏常州。
陆丞,姓陆的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
《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
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
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
转绿萍:使萍草变绿。
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
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