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住宅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6
建筑师简介张永和中国实验性建筑代表人物之一。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原南京(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3年他同妻子回国后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从理论设计正式转入商业实践。
1994年在美国注册非常建筑工作室。
主要作品专集有:《非常建筑》、《平常建筑》、《无上下住宅》《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代表作建筑概况被主人命名为山语间的周末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山中。
基地是山脚下废弃的梯田。
人到这里来与友人相聚,共享山林野趣,需要一个开敞的生活空间。
于是在高差各为一米的三级现有的梯田台地上,用一个顺着地势倾斜的单坡屋顶限定出的正是这样一个空间。
它由钢梁柱为结构;原有梯田的挡土石墙被重砌为这个空间为数不多的几堵围护墙。
空间其它的界面均是用透明玻璃构成,使周围山色一览无余。
建筑也因此尽可能地不打扰基地,而是依山就势地伏在基地上。
屋顶在概念上又形成被改造为梯田的山坡写意的重建。
场地分析地形:地点在北京的北边怀柔县境内,翻过了长城,就在长城的脚下。
该基址位于一处坡地上,该山坡位于山谷中,山坡的方向是东高西低。
南面为南北向山坡,坡上有数棵白桦树。
建筑部分所覆盖的山坡高差有两米。
“春天我们来到这里,每星期山上的颜色都不一样。
有时遍山一片红色,那是桃花开了;有时满山是一片白色,是梨花开了。
到了冬天,山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
到了下午,山里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湛蓝的天空和秋天多彩的树叶。
”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构民房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位置与朝向建筑坐东朝西,主要立面为西立面,为满足业主环眺山色的要求,将西立面设为主立面,因此朝向及观景最好房间为主客厅。
在两个主人卧室中,一间朝南,并面向内院有较好的视野和朝向,另一间北向卧室则私密性较好也比较安静。
张永和住宅作品解析班级:建筑1101学号:111601118姓名:王玥婷指导老师:张建新王玥婷摘要/通过对张永和山语间住宅的解析,反映现代建筑设计应走的道路:抛开宏伟的文化抱负,回归对于空间的关注,以一个平常建筑师的心将那些精妙的概念空间通过严谨的建造完整的实现;或是彻底摆脱空间、材料这些建筑师趣味,去关注城市问题,寻找一种能够真切反映中国城市现状的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山语间生态性动词建筑环境ABSTRACT/ By residential ”hill between wo-rds” designed by Zhang yong he parsing, re-flec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ath:gra-nd cultural aspirations aside and return to the att-ention of space, with a n-ormal heart architect those subtle conceptual space through rigorous construction complete implementation;or completely out of space,m-aterials, these architects fun to be concerned with urban problems, to find a way to truly re-flect the status of Chinese cities is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operation.KEY WORDS/hill between hills,ecological, verb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第一部分:概述对于张永和来说,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他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终结果要重要的多。
综 合250 W ORLD含蓄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张永和建筑研究文/武君君 何 纯摘 要: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的城市与建筑都是由国家主导,虽然建筑有所成就,但是呈现的风格较为统一,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必然使建筑朝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中,世界各地大师纷纷为中国而设计,但是在众多建筑中却透漏出一点共同的特性∀∀∀建筑空间划分越来越模糊。
然而这种倾向似乎备受人们的青睐,因为它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人性化,同时它还使得建筑更加与人互动、先验与体验并行。
关键词:暧昧;含蓄;体验;传统;文化作 者: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一、中国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倾向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在建筑中空间划分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却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倾向,这是由于建筑空间中建筑师理想化的空间分割与现实中生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的矛盾造成现代建筑空间划分变得越来越模糊的主要原因。
虽然在建筑中!含蓄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其对 含蓄空间!的把握却是愈加困难,但是正是这种空间却是往往能够打动人的,是的建筑物本身内部更加丰富、灵活。
这些运用 含蓄空间!的作品却表现了人们对中国当代空间独特性的新体验,也说明中国当代建筑的多元化趋向。
在对 含蓄空间!的应用中,张永和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其独特的思考在中国独树一帜。
本文主要就张永和的 含蓄空间!进行剖析与研究。
二、张永和的 含蓄空间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含蓄空间!在现实中的应用与其独特魅力,然而这种 暧昧的、含蓄的、先验与体验并交!的特殊空间却又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即能后打动人们,使得整个建筑变得 活!了起来。
在建筑中,!含蓄空间!的应用实际上最早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出来的,而 含蓄空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空间概念,它也是在建筑中表现文化内涵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界对建筑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对 含蓄空间!研究,这也许是中国建筑整体上落后的原因。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作者:赵栩晗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9年第02期【摘要】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及其与西方建筑学界的交流,张永和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中国建筑师。
本文选取两例由非常建筑创作的实验性建筑以及一本由张永和创作的专著,希望能够浅要讨论关于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关键词】张永和;实验性建筑;建筑写作;非常建筑1、概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动,带来了举国上下经济、文化的突变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也同样在寻求着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活跃于当时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语言。
张永和作为一位长时间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其作品实践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目击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自从197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真正接触到建筑学理论知识的熏陶则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学教育。
而在数十年的建筑学实践中,张永和一直保持着将实验性建筑作为他的建筑学主张,早期在欧美国家通过参与竞赛并获得部分奖项,这也激励着当时尚处学生时代的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野心;而后来张永和大部分实践更多是为了将其在教育过程或者理论探讨中提出的设想体现于实际项目。
而张永和面向公众流传比较广泛的项目则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览建筑“砼器”两个项目。
作为建筑学者的张永和,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其学生的教导过程中这样归纳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带上以下三样工具同行:1.写作;2.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3.绘图必须具体,要注意细部表达。
”而这其中,张永和在国内业界十分领先的开始了有关建筑的写作探索。
与其说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成的实际表达,而写作则更多时候在建筑实体的实践之余,进行“笔耕”,从而达到许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达。
《绘本非常建筑》这本著作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张永和的一部分对某些不能付诸实践的建筑理念表达,而擅长写作的建筑师也是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十分稀缺的一类建筑师类型。
浅析张永和的“基本建筑”作者:李淑怡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期在全球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和建筑正在逐渐消减影响。
在商业社会,奇观文化中,建筑学陷入了争奇斗艳的尴尬风气,这时对建筑的本质的回归与关注,就变得尤为重要。
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意为非常规的建筑,但在人们开始追逐地标建筑时,平常建筑也就变成了非常建筑。
在看完对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后,我感受到张永和对待建筑始终是一个理智且坚定的人,在我的理解中,他认为的建筑不是一幢房子,而是提供生活的空间,生活始终是他不变的关注点。
并且他在书中曾说过“让建筑回到建造,成为建筑的建筑。
”“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是自己的存在。
”看到这时,我产生了疑问:什么才是基本建筑?建筑本身的概念又是什么?在《作文本》中,张永和在写窥视剧场时提到人用看来认知空间的关系,空间关系影响人的视觉经验。
我认为这里的视觉经验也就是指人的感受,產生了个人化的视觉空间和时间,形成了人与空间的联系。
在剧场中,空间引导了人的轨迹,设计的其实是一种逻辑关系。
这种个人化的感受,必定是独一无二的。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任何语言都不能将一个人的思想完全传达给其它人,因为人的思谁都具有主观性,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后,同样的内容被不同的人的主观所理解,这产生的理解一定是会存在差异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建筑因为不同人的主观视觉经验,空间的含义也不同,建筑不再是一个固态的房子,而是具有基本形态的一个意识空间。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建筑其实是情感与文化的一种载体。
《作文本》中还提到了烟斗。
烟斗作为一个物体,剖开后放在手里形成了统一,变成了一个概念性的物体。
张永和在面对现实以单体与异化作为思考与质变的出发点,但到了后期,他开始怀疑旧有的建筑途径是否能通向新建筑,以及实体建筑是否能回答真正的建筑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他介绍了垂直玻璃宅,垂直玻璃宅面向江边却没有窗户,采用混凝土墙体,内部的楼板和屋顶都是玻璃材质。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及其与西方建筑学界的交流,张永和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中国建筑师。
本文选取两例由非常建筑创作的实验性建筑以及一本由张永和创作的专著,希望能够浅要讨论关于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标签:张永和;实验性建筑;建筑写作;非常建筑1、概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动,带来了举国上下经济、文化的突变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也同样在寻求着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活跃于当时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语言。
张永和作为一位长时间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其作品实践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目击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自从197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真正接触到建筑学理论知识的熏陶则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学教育。
而在数十年的建筑学实践中,张永和一直保持着将实验性建筑作为他的建筑学主张,早期在欧美国家通过参与竞赛并获得部分奖项,这也激励着当时尚处学生时代的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野心;而后来张永和大部分实践更多是为了将其在教育过程或者理论探讨中提出的设想体现于实际项目。
而张永和面向公众流传比较广泛的项目则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览建筑“砼器”两个项目。
作为建筑学者的张永和,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其学生的教导过程中这样归纳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帶上以下三样工具同行:1.写作;2.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3.绘图必须具体,要注意细部表达。
”而这其中,张永和在国内业界十分领先的开始了有关建筑的写作探索。
与其说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成的实际表达,而写作则更多时候在建筑实体的实践之余,进行“笔耕”,从而达到许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达。
《绘本非常建筑》这本著作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张永和的一部分对某些不能付诸实践的建筑理念表达,而擅长写作的建筑师也是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十分稀缺的一类建筑师类型。
建筑从生活中来 -- 张永和蹬蹬蹬爬上四楼,在北京计算机一厂C座最高一层楼梯处站定,迎面看到的是老式建筑中常见的白色墙壁,白墙上竖着雕刻了四个小字:非常建筑。
仔细一看,耐人寻味:“非”的右侧中段缺了一小竖;“常”中间的“口”字右边一竖也没刻;“建”的左侧没交叉;“筑”的“非常之处”最好认—“工”字凸出墙面,很像一个大写英文字母“Z”。
“真像个谜面儿啊。
”记者心想。
而它的谜底,属于张永和先生—一位很有意思的建筑师。
在张永和看来,建筑最大的魅力是“想象一个空间,自己能进去。
”等候张永和先生之际,他的夫人鲁力佳老师,也是1993年非常建筑成立时的另一位创始人,带我们重看了一遍那四个小字,“成立之初就这么设计的,不过那时是平面的,搬到这里后做了凹凸的处理。
”可不,再仔细看,凸出部分正是FCJZ—“F”是“非”右侧下方部分;“C”是“常”里少了一竖的“口”;“J”是“建”的左侧结构;“Z”是“竹”字头下的左侧结构—“非常建筑”的四个英文首写字母,正好嵌到这四个汉字的结构中,着实奇思妙想。
温文尔雅、说话间常带着老北京儿化音的张永和,与建筑结缘之路也堪称中西合璧。
1956年,他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人称“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的张开济,作品有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等。
30年前,别人提起他也许会说:这是张开济的儿子。
而今天人们讲起他,会说他是“中国当代建筑之父”。
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留学。
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2005年9月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2010年参演《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他也是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评委。
“我盖个房子想进去看、进去住,那是最大的动力。
”他认为,建筑关心的是人的生活,会起到引领生活的作用,建筑师在构思时会“想象它跟今天过的生活不太一样。
问题建筑Issue Architecture张永和Yungho Chang实验建筑90年代中下期,记得第一次是在台湾的《建筑Dialogue》杂志里看到王明贤和史建用“实验建筑”一词描述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为时不久的一些建筑和建筑实践,其中包括了非常建筑工作室(下面简称“非常建筑”)的几个设计。
我当时没深究过王史两位是如何定义实验建筑的;但知道他们想要说明的一个现象是一批和以往建筑不同的建筑。
至于叫什么,也许并不重要。
后来也出现新建筑、前卫建筑、非主流建筑和翻译得变了味儿的“另类”建筑等等称谓,其实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指的是同一批建。
我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王史的实验建筑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在“新观察”第一辑中,史建比较明确地指出实验建筑是非社会的、非商业的设计实践。
我在1985至1993年,做了许多自己出题的建筑设计,倒符合这样限定的实验建筑;或按照屈米的提法,也可以叫作理论设计,即没有业主委托、建筑师为了研究某个建筑问题做的设计,一般总停留在图纸上。
《非常建筑》一书里发表的工作大部分是那个时期的,属于理论设计的性质,同时也包括了若干个非常建筑最早期的项目。
非常建筑的成立,就是为了盖房子,为了做社会、商业实践,是入世的。
《非常建筑》一书的内容反映了我从理论设计或实验建筑向社会、商业实践的过渡。
1996年,非常建筑第一个建成的商业设计是席殊书屋,大概是因为用了自行车轮——一个非建筑的元素,似乎体现着一种实验性;但它恰恰标志着我自己的工作重点开始脱离理论设计性质的实验建筑实践。
也就是说,如果我的实验建筑时期有一个结束点,应该就是1996年。
2003年非常建筑成立十年,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总结前面工作的理由,同一年我们也经历了社会意识和实践组织意识的提高,于是当时也常谈这两点;但就工作方向而言并没有发生划分阶段的变化。
那非常建筑是否从1996年就不再从事任何实验建筑性质的工作?也不尽然。
非常建筑多少年来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做展览和装置的设计,并经常利用这些机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材料进行尝试;如2008年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做的以塑料植草格为结构材料的装置。
0U E STl0N&A N SW E R壹尊塑……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技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长项,建筑师直该如何『r确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出更为宜居的而不足花式的建筑,这就是麻省理T学院建筑系的目标。
曩2/口规#曩*/&目#—L.中国,一场咀低碳经济为核心神1上产业革命已经出现,其中的绿色建筑更是米势汹涌。
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所有的场馆建筑都以生态可持续为基本宗旨,呈现出最精彩、最前船井且蜃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中国馆推出了自培阳体系队亚半室外玻璃脚,而世博主题馆则章出了地埠热泵来最大程度的实现环保功催.世博中心采用丁先进的幕墙系统,西班牙馆斜使用r竹子和半透明纸的材料,而上海企业联台馆更是在建筑内部采用大量技术组件作为建筑的基本元素,采用高强度.轻量且环保的可回收聚碳酸酯塑料作为建筑材料.同时通过透明的塑料管充分展现出立体L E D灯的效果,使樽整十馆的外立面能够不断地变换色彩与图形.而热能转电能的先进太阳能技术以厦喷雾装置更增强了整个馆建筑的功能性。
而作为上海企业联台馆主持建筑师的张求和充分将其低碳环保的理念融人了整个建筑设计之巾。
作为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的张永和,在现实中如何队科技来建造设计出更低碳,更宜居的建筑已经成为他时捌都在思考的事情。
《科技倒韭》:证能具体谈一谈在上海企业联合馆中.墨如何将怔碟节能的理念和技术融^其中的吗?薰糸轴挖们在馆中采用了银多技术,包括搏整十建筑底层槊空.使排队等候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台比较好.在具体柏拄术方面.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新的高效太阳瞻采集技术,耕热能采集到一起再梅其转变为电能。
在晨馆的建筑屋顶上有一块1600平方米的太阳缒集热屏,收集太刚能生成95℃的热水.通过超低丑新技术发电。
此外还有雨水的收集创新.整十展馆场地范国内的雨水都能得到叫收.通过机淀,过滤和存储等技术处理之后,可咀作为场馆内的日常州水.更能够为喷葬方案提供水耀。
[转] (实践)非常建筑张永和新作——涵璧湾
照片由非常建筑提供
非常建筑工作室最近完成了一个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住宅项目。
这个项目占地43公顷,曾经用作鱼塘,有20座5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这个住宅群用当代建筑语言阐释传统建筑意味,照应当地自然和文化文脉。
'B2'宅的入口
'B3'宅庭院入口
这些住宅——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比如灰砖与钢结构结合,也使用山墙和坡屋顶等这些细节和元素关照当地的建筑传统。
围墙细节
半围合或全围合的庭院,将房子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块分隔或连接起来。
独栋分置的规划布局确保自然光和自然通风能到达每栋房子的深处,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
'B3'宅的其中一个庭院
(左)'B3' 朝向湖的后花园(右)室内走廊
'B3'的书房
'B3'朝向湖的外立面
'B2'宅的内庭院
'B2'宅位于湖畔的露台
全景
总图
宅平面图-一层
'B2' 宅平面图-二层
'B2'宅外立面
'B2' 宅外立面
'B2' 宅剖面
'B2' 宅剖面。
张永和:适宜步行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张永和,中国著名建筑师、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三十年前,别人提起张永和会说,这是张开济的儿子。
张开济,我国第一批由建设部授予的“建筑设计大师”,曾设计天安门观礼台、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
现在,张永和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张永和认为,宜居的城市一定是可步行的。
步行,应该是城市人独有的享受:出去走走,买点东西,看场音乐会。
在他看来,北京或上海浦东等地却恰恰不宜步行:道路太宽,过街要小跑着才能趁着绿灯未灭时冲过去;交通不便,没有形成购物网络。
这样的城市街区变成一组孤立的岛屿。
人们在一个岛上生活,到另一个岛上班,再到另一个岛休闲,永远处于室内,中间全靠汽车代步,背离了健康生活的目标。
虽然近年来城市绿化正在被重视,但张永和说:生活在城市里为的是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看到绿化。
上海曾宣布将在2015年初步建成国际性生态城市。
在张永和看来,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是密不可分的。
而宜居城市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一、适当的密度。
包括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人如果住得不够密,不可能支撑起足够的商业。
建筑密度在建筑学领域被称为覆盖率,是指房子不能盖得太稀。
现在中国城市的建筑覆盖率一般在30%左右,太低了,宜居城市应该在50%。
这不是说要牺牲绿化。
事实上,绿化应该集中在公园内或住宅区内。
比如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河道旁并没有很多树,但是它仍然很绿,因为植物都在庭院里。
东京的密度比北京高很多,往任何方向走不超过两百米都会有24小时便利店,住起来就很舒服,曼哈顿和香港也不错。
二、适当的尺度。
楼的高度,街道的宽度,街区的大小都是尺度的一部分。
一个宜居城市,不是马路越宽越好,建筑越大越高越好,这是封建帝国的审美,人会觉得大空间不亲切。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三:“土宅”别墅设计“土宅”别墅设计土宅设计构思: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
水的部分,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闪光。
中庭,则由一侧的山峦与另一侧住屋分裂的两翼共同围塑空间,柔和地处理了自然地京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这座分裂的房子并非一成不变。
两半间的角度可自由调整,俾使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
根据每个特殊基地的地理状况,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单栋的、或变形为平行的、互相垂直的、一长条或背对背的各式建筑。
换句话说,分裂仅是弹性建筑的多样状态之一。
分裂之屋同时也是生态学的:承重墙以土埆配合木头支架组成。
土埆厝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
利用结合传统建筑的方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张永和(中国大陆)简介: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 1983年获得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荣誉毕业)。
84年获得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
1989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证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张永和(中国大陆)获得荣誉: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 & Brown和Bakewell & Weihe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 B. 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美国进步建筑奖1996张永和(中国大陆)主要作品:席殊书屋南昌 1996四方城,"运动中的城市"展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维也纳 1997清溪坡地住宅群广东 1998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与新加坡陈家毅建筑事务所、台北季铁男建筑工作室合作),建筑联盟建筑学院,伦敦 1998玻璃洋葱,餐馆北京 1998蛇足,"运动中的城市"展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丹麦 1999润唐山庄,集合住宅深圳 1999红石实业办公室室内北京 1999组图三:长城脚下的公社土宅设计构思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非常建筑”张永和目录一、张永和简介二、张永和部分作品欣赏1、运河上的院子别墅区之泰禾俱乐部2、生态竹院宅3、拓扑景框——柿子林会馆三、个人心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非常建筑”张永和)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定发展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沿用3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摘要:张永和是中国知名建筑设计师,其设计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外国文化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设计作品风格明显,并对未来生态建提出一定理念。
本文通过对建筑师张永和的了解,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趋势进行一定建议。
关键词:张永和/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生态建筑一、张永和简介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发表作品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
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的《今日建筑》,意大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新建筑》,《空间设计》,美国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韩国建筑师》,英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品及文章。
所获荣誉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Bakewell&Weihe建筑画奖1984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主要作品:运河上的院子、长城脚下的公社、唐润山庄集合住宅、玻璃洋葱西餐厅、中国科学院晨兴(MORNINGSIDE)数学中心、西南中试产业化基地、生态竹院宅、四影室、韩国破周出版社、上海涵碧湾花园、北京泰禾会所山语间别墅等。
张永和住宅作品解析班级:建筑1101学号:111601118姓名:王玥婷指导老师:张建新王玥婷摘要/通过对张永和山语间住宅的解析,反映现代建筑设计应走的道路:抛开宏伟的文化抱负,回归对于空间的关注,以一个平常建筑师的心将那些精妙的概念空间通过严谨的建造完整的实现;或是彻底摆脱空间、材料这些建筑师趣味,去关注城市问题,寻找一种能够真切反映中国城市现状的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山语间生态性动词建筑环境ABSTRACT/ By residential ”hill between wo-rds” designed by Zhang yong he parsing, re-flec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ath:gra-nd cultural aspirations aside and return to the att-ention of space, with a n-ormal heart architect those subtle conceptual space through rigorous construction complete implementation;or completely out of space,m-aterials, these architects fun to be concerned with urban problems, to find a way to truly re-flect the status of Chinese cities is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operation.KEY WORDS/hill between hills,ecological, verb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第一部分:概述对于张永和来说,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他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终结果要重要的多。
”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从非常向平常的转变,发生更多的是一个对建筑动词化理解的过程”。
作为一名实验建筑师,张永和的贡献在于其独到的建筑作品是从设计观念、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建筑设计观念及意识造成冲击,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工程正是贯彻张永和的思想的建筑作品之一。
从山语间住宅能够看出对张永和重大影响的建筑师的影子——宾纳菲尔特,密斯和萃姆托。
在《平常建筑》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将建造而不是理论作为起点的设计实践,也是一种建筑定义······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围护钢结构······在我们有限的形态探索中,有用钢梁柱支撑着的构造相对传统的瓦屋顶,有混凝土过梁、圈梁与构造柱暴露的砖混结构。
”这里所说的前者就是山语间。
[1]第二部分:设计解析1.环境分析与场地分析山语间位于北京的怀柔县境内,基址位于一处坡地上,该山坡位于山谷中,山坡的方向是东高西低。
南面为南北向山坡,坡上有数棵白桦树。
建筑部分所覆盖的山坡高差有两米。
基地原是山脚下废弃的梯田,利用原本高差各一米的三级现有的梯田台地,用一个顺着地势的倾斜的单坡屋顶限定出空间。
建筑尽可能不打扰基地,取意依山就势地伏在基地上。
屋顶在概念上又形成被改造为梯田的山坡写意的重建。
对于周边的环境有这样一段描述:“春天我们来到这里,每星期山上的颜色都不一样。
有时遍山一片红色,那是桃花开了;有时满山是一片白色,是梨花开了。
到了冬天,山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
到了下午。
山里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湛蓝的天空和秋天多彩的树叶。
”正是这样的外部条件使得山语间获得了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即建立人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
2. 功能与空间设计 功能布局与分析建筑坐东朝西,主要立面为西立面,为满足业主环眺山色的要求,将西立面设为主立面,因此朝向及观景最好房间为主客厅,在两个主人卧室中中,一间朝南并面向内院有较好的视野和朝向,另一间北向卧室则私密性较好也比较安静。
两间卧室中间的起居室也具有一定的私人性。
卫生间及厨房这类辅助房间位于北侧。
两个主要入口分别位于南北两侧。
黑白空间白空间为日间使用为主的空间,主要发生动态活动,与室外在交通流线即视线上关系较为紧密,它主要集中在建筑的西侧,也就是主立面同时也是主入口一侧,主要分布有是室外平台、起居室、厨房和餐厅等房间,西立面为玻璃围护,来自南方和西方的充足阳光带给室内很好的采光,加上户外的平台,很适合从事环眺景色、开宴会,或一边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与客人聊天等活泼的活动。
整个空间氛围是外向的。
黑空间主要以夜间使用为主,主要集中在一层的东部和二层。
一层两间主人卧室,以及一个较为私密的小起居室构成了这一比较静态的空间组合,这一区域通过高差以及楼梯很明显的与白空间划清了界限。
可以说,从二、三级高差出现的第一级楼梯开始就已经进入黑空间了。
但黑空间依然有着良好的朝向和外部环境,靠近南侧的主人卧室不仅能接受来自南和西两个方向的阳光,而且面对着一个小内院,在视线上也有足够的空间。
而位于二层的三间客人卧室更是可以在寂静的夜晚环眺重山的魅影和天上的繁星。
黑空间与白空间的划分明确,动静有致,是设计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流线组织山语间的流线是树状的,一条主要交通作为主干向前延伸,分支便以时间为顺序先后向外延伸,层层递进。
客人起居与主人起居基本互不干扰。
只有南卧室门口有客人跑梯经过,可能会对主人的休息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轴线分析通过网格分析建筑的墙体和柱子的轴线关系,发现山语间一些基本的内在秩序和逻辑。
空间的大小尺度构成了墙延伸或流动的韵律。
空间体块生成在山语间中,开敞的大空间并未被分割成小空间,而是大空间创造了小空间。
这种灵感来自于古代西画《圣杰罗姆在书房中》,画中的大空间通过置入一个小建筑或者大家具划分出小空间。
[2]辅助部分设计大空间作为主要空间,公共性墙。
而小空间作为辅助部分,都以厚墙的形式出现,厚墙高度达不到大空间的顶棚,所以不破坏大空间的完整,形成了屋中屋的形式。
可见密斯的流动空间对张永和也影响不小。
屋中屋的概念通过屋面上突出的三个阁楼被进一步延伸了。
它们坐落在不同高差的坡上,达到了住宅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3.建筑技术设计结构形式已故建筑师宾纳菲尔特的毕生工作在于把平常的建造方法与形态关系推向极致,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围护钢结构。
显然,山语间在结构方面也视图遵循着这一逻辑。
西立面屋檐下承重的工字型钢柱与只起维护作用的玻璃门窗在窗棱的位置对应但却与其有一定距离,以提示内部结构框架与外部围护墙之间的分离。
整个钢框架体系中的柱、主梁和次梁都采用型号不同的工字钢,以寻求语言上的纯粹与统一。
材料组织山语间作为张永和早期的建筑成品,表现除了他对土木材料的探索。
他采用了当地的青灰色石材铺地、木制楼梯、木制框架和砖墙等等。
这些材料在山语间中是合适的,因为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山色。
这些建构的材料与自然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建筑还原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
后来的二分宅也采用了土木材料。
这些作为特定的、具有探索的单个案例,其材料的运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大量的可繁衍的住宅“原型”,推广意义是难以相信的。
中国现在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足,而这种大量使用土木材料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反生态的。
此外在山语间中玻璃和石材的结合运用,使得建筑的开放性和内向性达到和谐统一,有松有驰,张合自如,建筑随着自然的呼吸而呼吸,人随着建筑的呼吸而呼吸。
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讲: “材料固有的表现能力造就了自然的活力,对材料的准确感知产生对材料的信念,结构的完美带来了审美的力量。
”[3]3.建筑造型设计造型手法与特点山语间给我们的感觉是感性的诗意,透明纯净,主要归功与建筑的立面有大量的长窗。
设计师用国画的构图来强调窗外景色的中国性,以此来表达山语间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建立人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所以建筑的立面大都采用水平长窗,窗户多于实墙,使得室内外空间模糊了界限,建筑隐遁与自然环境中,与环境达到高度积极的结合。
人在屋内,如同在一把撑开的伞下观望风景,满足了主人的要求。
同时根据建筑空间的私密性程度变化,窗户的高度和形式也有所变化。
二层的三个阁楼的立面几乎是透明的,客人在卧室睡觉休息,辗转反侧都是美丽的景色,整个身心都可以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而且从立面的虚实构成来看,它与水平面的构成是神似的。
虚中有实,呈带状。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作为建筑本身,山语间的中国性是被设计者屡屡提及而又被人们有意忽视的,似乎要到后来“长城脚下的公社”里的二分宅的夯土墙,在建筑语言的进一步乡土化以后,空间的中国化才得以在语境中理解。
在建筑探索的第一阶段,张永和所主张的叙事建筑以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院落空间的探索,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多余对于建筑作为动词[4]的关注。
而在第二阶段,建筑与基地、建筑与城市或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永和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设计和建造,这便是从山语间这个项目开始的。
山语间成功地建立了地形雨建筑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激发的关系。
其后在水关长城的二分宅中,建筑的过程和基地的重建合二为一,建筑成为自然地形和风景的一种补充,当地材料和建筑方式与功能主义的线性空间相叠加产生了难以归类和定义的建造方式。
但山语间在建造等诸多方面非常不成熟,从建成的结果来看,建筑的细部处理很少,几乎没有。
但种种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实验建筑师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不应过多地用实践建筑师的标准去苛刻要求实验建筑师。
因为两者是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
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中国的建筑界都无法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1]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 第二版.[2] 张永和,《平常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张永和,非常建筑,当代中国名家建筑创作与表现丛书,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4] 史建:《建筑:动词——张永和访谈录》《今日先锋》第7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