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骨盆骨折外固定带置于大转子水平效果更佳
- 格式:docx
- 大小:227.51 KB
- 文档页数:5
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还接受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骨痂出现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及开始下床活动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骨痂出现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基础上加用骨盆前外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盆前外固定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应用价值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因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骨盆骨折,考虑到骨盆结构相对复杂,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极有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甚至造成患肢永久不可修复,所以提高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我院选取64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探讨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0~57岁,平均(37.1±4.9)岁;其中,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致伤11例,压砸致伤5例,其他4例。
对照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1~56岁,平均(37.4±4.7)岁;其中,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致伤10例,压砸致伤6例,其他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出血性休克的患者接受输血和休克治疗;伴有脏器损伤的患者立即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对于达到骨盆骨折相关手术要求且未出现休克和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的患者即刻实施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潘进社 李亚洲 张英泽 彭阿钦 侯志勇 韩长伶摘要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41例重症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性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
结果 采用简易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后,8例及时行动脉造影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13例择期行骨盆内固定,2例患儿行单纯外固定架治疗。
1例死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其余平均随访18个月,2例出现腰骶痛,余无异常。
结论 骨盆外固定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技术,可以在X 线透视下迅速固定复位后的骨盆环移位。
根据骨盆损伤类型和临床需要,骨盆外固定架可以用作抢救复苏时的临时固定装置、骨盆骨折的确切治疗方法或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辅助治疗。
关键词 骨盆;骨折;外固定器External fixators f or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PA N J in she,LI Ya z hou ,ZH A N GYing z e,PEN G A qin,H O U Zhi yong ,H A N Chang ling.Or thop aedic T r auma Center ,T hird H ospital of H ebei M edical Univ ersity ,Shij iaz huang 05005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discuss the value of t he ex ter nal fix ators in first aid treatment of un stable pelvic fractures. Methods Differ ent corresponding ex ternal fixations were perfo rmed in 41cases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according to injury classificatio n,injur y sev er ity,and the states w hether t here w ere ot her co mbined org an injury. Results After tr eatment with ext ernal fixation of pelvis,eig ht cases received hypog astric ar ter y embolism at once,13inter nal fix at ion of pelvic fractures and tw o sing le ex ter nal fix ation.All cases,except that one died because of hemodynamics out of contr ol,were followed up for 18months,of w hich two stated lumbosacral pain. Conclusions T he pelv ic external fixation is a simple,safe and effective operativ e technique with minor trauma.T he anterior pelv ic exter nal fixation can be applied using fluoroscopic guidance to rapidly fixate the post r eduction pelv ic r ing dis location.Pelvic ex ter nal fixation can serve as a temporary resuscitative fix ation device,as definitive t reatment for pelvic fr actur es,o r as a supplement for pelvic internal fixation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pelvic ring injur y pattern and clinical requir ements.Key words Pelvis; F ractur es; External fixators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跟踪资助项目(320.2745)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近年来,不稳定骨盆骨折,尤其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
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切开内复位固定术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8.9%,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2.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拔出时间、骨痂形成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外固定技术应用于不稳定性盆骨骨折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疾病康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架;不稳定性盆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比例较少,但盆骨骨折的严重程度更高,患者的出血量更多,死亡率更高。
盆骨骨折发生多为高能量复合创伤,一般可合并血管、神经、内脏损伤。
传统的保守治疗需要切开盆骨,解剖入路复杂,术中出血量大,手术风险较高,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1]。
外固定架技术自1973年开始应用于盆骨骨折治疗,以往的临床实践证实,外固定架技术治疗盆骨骨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外固定架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感,同时还可预防脂肪栓塞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我院通过对盆骨骨折患者试试外固定架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对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择2007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在18~60岁,平均年龄为(43.8±2.5)岁;骨折类型:车祸伤10,意外坠落伤2例,其他6例。
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外固定术始于1840年的Malgaine,而利用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始于本世纪50年代的Pennal和Sutherland。
70年代St?tis和Karaharju将外固定架结构进行改进,使其更稳定,并广泛用于临床。
Rubash等人针对骨盆后环不稳定设计了强度更大的后环架,以努力提高临床应用范围。
严重的骨盆骨折早期常表现出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若早期即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可使骨折块得以稳定,消除其活动,便于凝血、血栓形成。
有利于控制出血,有利于提高骨盆骨折的抢救成功率。
Riemeretal等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应用外固定术,可使复苏期死亡率从22%降至8%。
且便于护理,便于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
1.外固定架的适应证及固定原则1.1急诊复苏期任何类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均可采用外固定架固定。
目的在于稳定骨折控制出血,增加复苏成功率。
此时外固定也许仅为暂时固定。
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1.2稳定性骨盆骨折畸形明显者,往往造成骨盆容积明显减小。
可采用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
1.3 TileB型骨折。
由于骶髂关节后侧复合结构完整,无垂直方向移位,是外固定术最好适应证。
TileB1“开书”型骨折。
骶髂关节前韧带断裂,取“关书”样复位,骨盆穿针后适当加压固定。
TileB2侧方挤压内旋型骨折。
骶髂前结构压缩性改变,复位穿针后取中和位或轻度外旋位固定。
若内翻明显、肢体短缩,应同时加用患肢骨牵引。
1.4 TileC型骨折。
骨盆前后结构均被破坏,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骨盆呈“游离”状态。
简单“开书”或“关书”样复位,可能造成后侧结构进一步损伤,应于骨盆后侧或髋部应用挤压力复位。
单纯依赖前外侧外固定架,固定不可靠。
TileC1型单侧骨盆不稳定。
复位穿针后能利用对侧骨盆作向下向外牵伸维持固定。
复位困难或不能维持复位者,加用患肢骨牵引或骶髂关节螺丝钉固定。
TileC2型骨折:对侧骨盆亦旋转不稳定,想利用一侧骨盆稳定另一侧的作法有困难,应加用骶髂关节螺丝钉固定或者骨牵引。
外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骨科学(三)一、1. 骨盆骨折后急诊导不出尿液时首先需考虑除外A.肾挫伤B.前尿道损伤C.后尿道损伤D.出血性休克E.肾衰无尿答案:C2. 骨盆骨折最严重的早期并发症是A.尿道损伤B.膀胱损伤C.直肠损伤D.神经损伤E.失血性休克答案:E3. 骨关节结核早期X线片表现A.骨空洞形成B.层状骨膜增生C.边缘不齐的小死骨D.骨质缺损E.骨小梁模糊,呈磨砂玻璃状答案:E4. 一名前臂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5小时后,感觉剧痛,手指麻木、肿胀,活动不灵,其主要原因是A.神经受损B.神经压迫和静脉受压C.动脉受压和静脉受压D.静脉受压E.动脉损伤答案:C[解答] 血管损伤程度可为受压、挫伤、撕裂或完全断裂。
动脉损伤后伤肢剧痛,脉搏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苍白、麻木、发凉;静脉损伤则伤肢明显肿胀、瘀血、发绀。
5. 属于稳定骨折的是A.粉碎骨折B.嵌入骨折C.斜形骨折D.螺旋骨折E.椎体1/3骨折答案:B[解答] 稳定性骨折:横断、嵌入、裂缝、青枝、压缩性骨折等,经手法整复、适当外固定后不易再错位,为稳定性骨折,治疗效果好、合并症少。
不稳定性骨折:一般骨干的斜形、螺旋形、多段、粉碎骨折,以及周围软组织丰富的股骨横断骨折,均为不稳定骨折,因用手法整复后易在外固定装置中再错位,必须有效地固定。
6. 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是A.骨筋膜室综合征B.关节僵硬C.骨化性肌炎D.创伤性关节炎E.缺血性骨坏死答案:A[解答] 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晚期并发症有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急性骨萎缩、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痉挛等。
7. 男性,马车翻车时砸伤下腹部,查体:耻骨联合处压痛,挤压试验阳性,膀胱胀满,橡皮导尿管插入一定深度未引出尿液,导尿管尖端见血迹,此时应考虑A.导尿管插入深度不足B.导尿管插入方法不对C.导尿管阻塞D.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断裂E.骨盆骨折合并膀胱损伤答案:D[解答] 耻骨联合处压痛,挤压试验阳性提示有骨盆骨折,骨盆骨折须注意有无直肠、膀胱、尿道损伤,而橡皮导尿管插入一定深度未引出尿液,导尿管尖端见血迹,提示尿道损伤。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本院接诊的68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各34 例;对照组患者不使用骨盆外固定支架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外固定架技术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组间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疼痛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组间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外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死亡率,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7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019-01【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type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bone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ex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s.Methods:randomly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2 -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s of type 68 cases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eatment to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wo groups(n = 34).Results:the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mortality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parisonbetween groups data showed P <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type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s,clin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an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mortality,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soitis worth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type application.【 key words … type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Ex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s;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盆骨骨折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多因严重外伤所致。
不稳定骨盆骨折外固定带置于大转子水平效果更佳
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而言,骨盆外固定带固定一种较长常用的急救处理方式,这种固定方
式有利于患者搬运过程中的出血控制。
骨盆外固定带使用时通常放置于两侧髂前上棘水平,但这种固定方式不利于临床医生实施腹部查体,患者的舒适度也较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近,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骨科医生 Mark L. Prasarn, MD 等提出
在股骨大转子水平放置骨盆外固定带装置,他们通过尸体模型考察这种固定方式的力学性能,并在最新一期的 J Orthop Trauma 发表了其研究论文。
首先通过手术方式创建具新鲜完整尸体的不稳定骨盆损伤模型 (OTA 61-C1 型),在未实施
手术创伤的一侧连接电磁感应装置,采用一种 Fastrak 三维电磁运动分析设备确定骨折部
位的角运动活动。
采用 T-POD (一种骨盆外固定带装置,Bio Cybernetics International, La Verne, CA) 实施
骨盆外固定,依据制造商提供的建议,T-POD 装置放置在大转子或髂前上棘水平,通过测试装置记录模型尸体在转床、滚动及床头抬高时,骨折部位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的最大
位移情况。
表 1. 尸体标本资料
图 1. 该研究中对尸体模型不同搬运过程的操作照片。
A, 转床操作过程。
B. 身体滚动,放置靠枕操作过程。
C. 床头抬高 45°的操作过程。
图 2. T-POD 装置的应用方法照片。
A. 将 T-POD 装置环绕放置在股骨大转子水平。
B. 将T-POD 装置环绕放置在髂前上棘水平。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 T-POD 装置放置在大转子水平,还是髂前上棘水平,骨折部位的位移活动量均无显著差别;在所有搬运活动过程中,模型尸体骨盆骨折部位在任何平面上的位移活动量均较小。
在转床过程中,两种捆绑方式在三个平面的位移活动均在显著差异;而在床头抬高过程中,冠状位的位移活动存在显著差异,滚动活动中轴位的位移活动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数据结果见图 3、4、5。
根据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为了提高骨盆外固定带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部位固定的稳定性,应考虑将其放置在双侧大转子水平,这有利于控制出血,实施腹部损伤情况相关操作以及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图 3. 转床过程中两种固定方式的总体位移运动量。
ASIS, 髂前上棘; GT, 大转子。
图 4. 轴向滚动过程中两种固定方式的总体位移运动量。
ASIS, 髂前上棘; GT, 大转子。
图 5. 床头抬高过程中两种固定方式的总体位移运动量。
ASIS, 髂前上棘; GT, 大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