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复位技巧和注意事项
- 格式:ppt
- 大小:5.09 MB
- 文档页数:45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越来越常见,如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
一、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外伤史明确,以低能量创伤为主,多为跌伤所致,多有髋关节疼痛,部分有膝关节疼痛表现。
若为移位性骨折,则所表现出的疼痛较为严重,受伤侧肢体无法活动,且伴有患肢短缩及外旋畸形,诊断比较简单。
而未发生移位的骨折,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个别患者还能勉强下地行走,需细致检查,避免出现漏诊事件。
二、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遵循的原则。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不管是应用非手术方案或手术方案治疗,均有一定风险性。
因应用非手术方案,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多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依据个体情况,对内科合并症要引起充分重视,若有严重基础疾病,需由医生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与患者和家属深入沟通,最终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骨牵引(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牵引治疗,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卧床牵引的方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对生理功能未构成明显干扰,可避免应用手术方案造成的损伤,且利于骨折断端血液供应恢复。
但应用保守方案,也有较多不足之处存在,如在采用牵引开展治疗期间,需长时间(10-12周)保持在卧床的状态,故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在进行严格制动处理时,易增加骨质疏松、膝关节僵直、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风险。
据相关研究示,相较应用手术方案治疗的患者,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者,有更高致残率、死亡率,故非手术治疗仅在机体基础状况极差,有极大的手术风险,或预期生存期限较短的病例中适用。
四、手术治疗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需尽早实施手术,提倡手术尽量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
分析原因,因在此时间范围内完成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由手术延迟引发的病死率。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康复内容转子间骨折属于囊外骨折,很少影响股骨头供血,骨折部位为松质骨,血运丰富。
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概率低。
该骨折占成年人总骨折的3.13%,占成年人股骨骨折的24.56%,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0%。
老年人多发,平均年龄66—76岁,男女比例为1:8—1:2,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后综合治疗逐渐受到骨科医生的重视,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股骨颈与股骨干交界处,其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内下方较小的隆起叫做小转子。
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
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相连。
转子间区是许多肌肉的起止点,骨折后常伴骨折移位▲▲▲▲▲肌肉附着及骨折块的移位机制臀中肌、臀小肌附着于大转子,大转子骨折后受其牵拉向上、向外移位髂腰肌附着于小转子上,小转子骨折后受其牵拉向上、向内移位内收肌使远端骨折向内、向上移位患肢出现短缩、外旋畸形股骨转子间:股骨大、小转子之间的部分以松质骨结构为主血供丰富,由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供应骨折愈合率高股骨距:位于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部的内后侧,由多层的纵行骨板构成。
它是股骨近端负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真性股骨颈”的基石。
股骨距加强了股骨近端力学承载能力,与压力和张力小梁共同形成一完整的负重系统。
LT:小转子C:股骨距GT:大转子受伤机制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
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
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
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临床评估转子间骨折病人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
检查时可见患侧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淤斑,局部压痛明显。
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一般说在粗隆间骨折局部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比股骨颈骨折明显,而前者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下方。
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体位及术前准备:•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有两种体位可以选择,各有利弊,可以根据医院的条件和医师的习惯选择,但应当熟悉这两种体位复位理念上的差异。
•侧卧位,可透视手术床:患肢略屈髋,术中由助手提供牵引,恢复患肢长度;进钉点的显露方便,适用于病理性肥胖患者;通过助手调整远端位置,向近端骨折块复位;需在术前测量健侧肢体长度,术中复位后测量患肢长度,避免短缩畸形;侧位透视较为困难,需要一定的经验,仔细避免旋转畸形。
•平卧位,牵引床: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的体位。
股骨转子下骨折不依靠牵引床提供复位,仅提供透视和固定所需体位,因此不必过度牵引患肢,避免牵引造成骨折块进一步加重移位。
铺巾前调整好体位,必须确保获得满意的正侧位X线影像。
由于患肢远端固定,采取各种复位技巧操作近端骨折块向远端复位。
术中通过透视方便比较患肢和健侧肢体的长度,容易纠正患肢的成角畸形。
手术入路: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部分。
骨折复位与内固定:•侧卧位复位技巧:在扩髓及置入髓内钉之前,必须先复位。
否则髓内钉位置错误,会造成骨折愈合不良或骨不连。
术中由助手牵引患肢并屈髋,在透视下调整远端位置靠近近端,让导针通过骨折断端进入远端髓腔完成复位。
测量患肢长度,与术前测量的健侧肢体比较,确认肢体长度的恢复。
此方法难点在于控制旋转,应透视下调整,纠正旋转畸形:首先透视膝关节,调整双髁后侧连线重叠,此后膝关节维持位置不再变动;旋转C形臂20°(或设计好的股骨颈前倾角),透视股骨近端,此时股骨颈和股骨干应在同一轴线上。
•平卧位复位技巧:患肢稍牵引,足极度内旋,以保持髌骨朝向正上方。
这样可以方便术中纠正旋转移位。
了解股骨近端骨折移位的方向和机制是转子下骨折复位的基础:当小转子骨块附着于股骨远端时,近端骨块移位相对简单,主要是外展移位;当小转子附着于股骨近端时,近端骨块移位较为复杂,同时存在外展、外旋、屈曲、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