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0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任务分析
学习这三首中秋吟月诗,最终应达到熟练背诵,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借月所寄托的各种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因此,教学的起点,要从了解诗人和吟诗做画开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三首诗的意境吟诗、作画、改编诗词。
○2能结合自身经历,说出对诗词的独特感受。
○3能以月亮文化;为主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自由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前学习
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协作小组,每组5 人,设组长、联络员、记录员。
各。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
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
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
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
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变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不禁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涵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
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扬州文津中学黄蕾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2.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婵娟:宫阙:琼楼玉宇:天涯海角:何事: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
第一首: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句容市黄梅中学:韩明许礼杰王海云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学习过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一、导入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生:《我的思念是圆的》生:《十五夜望月》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
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
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扬中市丰裕中学徐菊华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
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二.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熟读成诵。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型:讲读课五.教学设想课前认真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授课时间:一课时七.导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导学1.知识结构(1)作者及.写作背景《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2)掌握一些词语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婵娟:美女之称。
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三)品读欣赏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批注要点:1)生字词用框框线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六)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整理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沟通争论课时方案: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简单引发人们的思乡心情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同学分别诵读三首诗,老师评议。
2、老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同学评议。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同学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尝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闻名的一首。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特别委婉动人。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似乎铺了一层霜雪。
夜深了,秋霜慢慢打湿了庭中桂花。
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⑴《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闻名的一首,一直脍炙人口。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宠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这首诗反映了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心情,但最终乐观的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肤浅婉曲,流转自如,以漂亮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制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
⑴《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美丽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线闪耀在看似不经意的比方和联想上。
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盼。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ブ星镉皆率词三首ナ五夜望月教学目的: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
(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
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
(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
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
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
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
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变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不禁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涵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
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扬州文津中学黄蕾【教学目标】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
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
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
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5.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中秋月饼》为主题,创作一首8个字的中秋咏月短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具特色的中秋咏月短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源起和传统习俗,还学会了欣赏和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中秋咏月诗词,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学会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秋明月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中秋明月的感受。
然后提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关于中秋明月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诗词。
”(二)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三首诗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重点讲解诗词中的疑难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诗词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例如,《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月色和庭院中的景物,烘托出一种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又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思考。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想象嫦娥奔月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2、提高对古今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科学情感目标:
1、结合文章主题,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养成良好的诗歌朗诵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理念:
一、将本课设计为诵读欣赏课。
(1)1、诵读:注重学生对诗文的反复朗读,以朗读促进理解。
(2)课前读:课前制作诗文的录音磁带,最好配有相应的音乐。
小组推选优秀者将在课堂上展示。
(3)课上读: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机会,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分小组朗读等。
课后读:要求学生熟读诵,并检查、落实。
(1)2、欣赏:理解诗文的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文。
(3)通过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的理解诗文的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比较阅读。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重
在“为什么”,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阐述。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
将常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优势互补,在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多幅与“月”有关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并将配乐朗读融合于画面之中,使学生增强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①结合注释描述诗词内容②收集咏月诗词③朗读诗歌④自创咏月诗作。
二、导入
学生说出所收集的诗词,教师引出课题。
三、赏析《水调歌头》
1、请欣赏配乐朗读。
2、疏通文中的字词。
3、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诗文。
4、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指名朗读并翻译小记部分。
提示:作者遭贬官,心情抑郁;与弟弟多年不见,思念心切。
5、探究训练: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词的内容,这里设计了三道思考题,大家独立思考后与周围同学交流。
(结合注释理解)
①开篇对月宫境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向往天上生活)
②这种想法后来有无转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③下阕中作者感伤离别的感情最终转变成了什么?(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学生活动: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8、欣赏学生课前准备的配乐朗读(推荐配乐《二泉映月》)
9、男生齐读
1、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2、作者简介。
3、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读。
(选配《月之诗》)
4、师生齐读课文。
相对与前有篇古文,这篇现代诗应该更加容易理解。
讨论思考题:
①作者为何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②诗中是如何具体表达这种感情的?
5、女生齐读。
四、探究练习:分析两首诗歌的共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明确重点。
五、齐读两首作品。
六、创作延伸: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又想起了什么?(学生展示自己的咏月之作,相互点评。
)
七、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完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