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领会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形象化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4、背诵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设想:1、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2、采用三个步骤欣赏诗词:初读全诗、感知内容——展开想象、再现情景——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水调歌头》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古代到现在,我国传统的三大是什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它丰富的内涵。
春节——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端午节——怀念逝者;中秋节和月亮有关。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根据古代天人合一观念,月圆之日也应该是亲人团圆之时。
面对一轮圆月,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抒情的篇章,今天我们从中采撷三首诗词,来体会古人、现代人面对明月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二、欣赏《小调歌头》(一)作者、词作背景简介。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散文、诗、永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特别开创了豪放清旷的词风,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开始,在京城做官,辅佐朝政,写这首词时他被贬密州,*上不得志,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又加上丧妻别子,兄弟久隔,心情压抑,中秋之夜大醉,写了这首词。
(二)初读全词,感知内容1、配乐教师范读。
配乐古筝曲《梅花三弄》,古筝,古朴典雅清幽的曲调渲染出那种心灵与自然交流的空灵凄美的气氛,把学生拉入词所描绘的境界。
2、配乐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诵。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眼前再现整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学生口述。
2、全体朗读。
3、大家提出疑问,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四)口味词句,体会诗情。
1、哪些词句表现出诗人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学生讨论。
问天、问月,神游月宫,诗人凭借想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神游在浩瀚无际的天地之间,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所在。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构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育丰厚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流动1课前筹备:应用书籍、报刊、网络搜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进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咱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开展讨论,哪些地方尤其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沉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苍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应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密意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无比委宛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筹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互相交流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惟训练用媒体展现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施展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缘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进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进程,是一个互动的进程,因此,学生即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
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
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
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
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变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不禁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涵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
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扬州文津中学黄蕾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人借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背诵两首古诗词。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
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检查预习(看看谁记得最好)看谁能把两首古代诗词背上来?三、诵读欣赏两首诗歌(一)《十五夜望月》1.解题,简介作者。
(“十五夜”指中秋之夜,题目的意思是写在中秋之夜仰望月亮所感。
)2.有感情朗读,注意节拍(朗读节奏二、二、三)。
同桌互读,正音——指名读,其他生点评——齐读3.感知诗歌意境:明确:写景——白地栖鸦冷露桂花明月抒情——思念亲人概括内容:通过描写诗人中秋之夜所见的凄清冷寂的月景,表达了诗人怀人思亲之情。
4.品味语言,鉴赏佳妙之处: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或句?为什么?明确:(1)“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
(2)“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4)尾句中“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5)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水调歌头》1.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缘由。
明确:小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此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己六七年不见,心里十分思念。
2.有感情诵读诗词,注意节拍。
(1)听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3.感知诗歌意境,了解诗歌内容:明确:上阕: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三)品读欣赏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批注要点:1)生字词用框框线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六)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平。
教学重点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平。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手抄报,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中秋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1、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注音与字词3、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思考下列问题a“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b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c“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4、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七年级语文的需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要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
组织背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组织交流,评价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