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老师资格面试数学试讲真题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根本特性难点:学会如何去寻找一般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活动】问题导入:老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系列三角形图片。
引导学生考虑:问题1:通过观察图片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问题2:这些三角形具备哪些特征呢?【学生活动】学生考虑之后作出正确答复。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新课讲授1.感知新知【老师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顶点、边和角。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可以完成作图和标记。
【设计意图】经历独立考虑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化三角形的认识。
2.生成新知【老师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三角形的边数、角数以及顶点个数。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独立考虑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探究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
3.深化新知【老师活动】〔1〕接下来老师认识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并且引导学生画出三角形的高。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每个三角形应该可以画出三条高。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高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从而减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可以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稳固进步【老师活动】出示练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第2题的三角形高作图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板书展示。
【老师活动】老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进展巡视,根据学生解题情况,提问学生解题思路以及运算结果。
(小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内容P28—29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
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
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
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同学的位置,让学生自己练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同时,我也让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深化他们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在应用新知环节,我通过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让同学们在练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并进行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最后,我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其他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观察、猜想、讨论、再观察、再猜想、再讨论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顺序,一步步扣紧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建立自己的概念,深入体验研究的乐趣,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8的乘法口诀》。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进行了考题回顾和解析,然后进行了主要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包括谜语导入、自主探究、编制口诀、学以致用,巩固口诀等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在谜语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种动物,然后出示一只螃蟹,引出问题:一只螃蟹有几条腿?接下来,我让学生用水彩笔画出一只螃蟹,并注意画出螃蟹腿的只数,然后选出最精美的作品,复制8份,张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就开始探究8的乘法口诀。
在自主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一个主动探究的环节,依次出示不同只数的螃蟹,让学生填写螃蟹的腿数,并编制了一个螃蟹歌口诀,让学生面对面坐好,一边拍手,一边说儿歌,以便更好地记忆口诀。
在编制口诀环节,我让学生创编口诀,并进行小组交流和汇报,最后举例说明口诀的含义。
在学以致用环节,我让学生填写口诀并进行答辩,以巩固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以上是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环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
一、试讲题一
1.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2.内容:公顷是地积单位,也叫平方百米。
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操场面积为一公顷。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合()公顷。
3.基本要求:(1)讲解公顷、平方米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转换方式;(2)适当板书;(3)10分钟内完成试讲。
二、试讲题二
1.课题:百分数
2.内容:商店有时候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
某商家在售卖某一品牌的衣服时原本定价100元/件。
为了在双十一期间提高销量,该商家先在双十一之前将该衣服涨价10%,到双十一的时候再降价10%,对外则声称打九折出售。
有顾客在双十一期间购买了一件该衣服,请问:他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
3.基本要求:(1)讲明百分数的计算方式;(2)要有练习讲解环节;(3)10分钟内完成试讲。
1。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
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
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
我们可以列成8×29≈240。
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32×6 49×5 218×4 581×2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精品文档小学数学《8的乘法口诀》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精品文档小学数学《8的乘法口诀》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趣揭题1.猜谜语。
(1)课件出示谜语:身穿硬袍,手拿剪刀,口吐泡泡,走路横跑。
(猜一种动物)(2)课件出示一只螃蟹。
教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2.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们用水彩笔在准备好的纸上,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一只螃蟹,注意画出螃蟹腿的只数。
(2)收集学生作品,选出最精美的作品,并复制8份,张贴在黑板上。
(3)接下来大家就一起探究8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1.主动探究。
.精品文档(1)依次出示:2只螃蟹。
教师:1只螃蟹有8条腿,2只螃蟹有多少条腿呢?(16条)教师:那么,3只、4只、5只、6只、7只、8只螃蟹又有多少条腿呢课件出示数轴,指名填写。
(2)看数轴填写。
螃蟹歌1只螃蟹( 8 )条腿,2只螃蟹( )条腿,3只螃蟹( )条腿,4只螃蟹( )条腿,5只螃蟹( )条腿,6只螃蟹( )条腿,7只螃蟹( )条腿,8只螃蟹( )条腿。
(3)说儿歌。
小朋友们面临面坐好,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说儿歌。
2.编制口诀。
.精品文档(1)创编口诀:1个8是8,2个8相加是16。
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乘法计算)(2)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教师总结:(3)举例说口诀,例如:“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三)学以致用,巩固口诀1.根蒂根基应用。
(1)填口诀:.佳构文档辩论问题剖析1.三八二十四的寄义?【参考答案】“三八二十四”的含义是三个八相加,结果是二十四。
2.加法和乘法的区别?.精品文档【参考答案】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比如3+3+3=9,它可以表示为3×3=9。
当然,这时候,至少有一个因数是整数。
所以乘法和加法可以是一种包含关系。
就像乘法与乘方一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A. 直观法B. 讲授法C. 探究法D. 评价法2.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A. 观察能力B. 思维能力C. 创新能力D. 以上都是3. 下列哪个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A. 科学性原则B. 系统性原则C. 实践性原则D. 个性化原则4.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A. 忽视学生的意见B. 严厉批评学生C.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D. 随意回应学生的意见5. 下列哪个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A. 数与代数B. 图形与几何C. 统计与概率D. 语文阅读6.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A. 增加课堂提问B.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C.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D. 以上都是7. 下列哪个不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测试法D. 演示法8.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A. 一视同仁B.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C.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D. 以上都不是9. 下列哪个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B.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C.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D.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1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增加课堂趣味性B.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C.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D. 以上都是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特点。
2.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3.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4. 简述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意见。
5. 简述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分析题(10分)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分数乘法”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但仍有少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202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1、试讲题目:三角形的性质2、基本基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指导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江南博哥)3)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探索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带领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说明其特点:三条线段首尾相连。
思考三角形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呈现学具四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8cm、4cm、5cm、2cm。
组织学生任选三根小木棒去拼三角形。
学生汇报分享。
教师呈现,并强调拼成三角形的方法:首尾相连。
可能得到:(1)拼成三角形,分别为:8cm、4cm、5cm,4cm、5cm、2cm。
(2)拼不成三角形:8cm、5cm、2cm,8cm、4cm、2cm。
组织全班利用8cm、5cm、2cm三根小木棒摆一摆,说明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
教师演示讲解:三根小棒不能收尾相连;5cm+2cm<8cm,不能拼成。
组织学生从围成的三角形中任选两根木棒,将它们的和与第三根长度比较。
并说说发现的结论。
猜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请学生在练习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测量长度验证猜想。
教师总结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课堂练习三根小木棒分别为:8cm、3cm、5cm,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四)小结作业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判断课后练习给定的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板书设计】略2. 【简答题】《三位数连加运算》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9—4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小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内容P28—29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特征。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就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2、引入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瞧瞧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
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
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瞧,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不管学生预想的就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瞧一瞧可以发现:球与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与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
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瞧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有趣的拼搭(小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内容P28—29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
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
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
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2、堆一堆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小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内容P28—29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复习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
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
二、活动安排1、滚一滚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
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师: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好,而圆柱组与小球组堆得不好,所以我们要给正方体、长方体组各加一分,同意吗?这时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辩:圆柱组与小球组之所以没能堆好,不是小组合作得不好,而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教师用这种方式很自然引导学生在思考: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能堆得好,而球与圆柱不容易堆得好,从而体会到曲面的不稳定性与平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
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3、说一说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
如:汽车轮子的形状近似圆柱,为什么不把轮子做成正方体呢?盖房子的砖头是长方体的,为什么不做成球的形状呢?……●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形体特征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4、猜一猜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如图:(长方体)(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圆柱)●这样的练习不做统一要求,目前,学生是通过完整的观察来识别形体,而这里是通过局部的观察识别形体。
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是正常的,但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判断。
对于第2种情况,如果学生认为可能是正方体,也有可能是长方体,要给予表扬。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
5、搭一搭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
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的理由。
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等。
6、数一数如图P29数一数。
这三幅图的出现是按由易—难的层次安排的。
在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
三、课堂小结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是否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是否敢于与老师进行辩论;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课前准备1、4快滚板,4套积木;2、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3、4种形体模具;4、准备一个智慧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5、一个挖空的木版;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1.口答。
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
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例1:×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例2:(1)麦堆的体积:3.14×()=12.56(平方米)12.56××1.2=5.024(平方米)(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以上就是我所为大家提供的小学数学教师试讲模板,希望这个模板能够开启你的成功之路,也希望你能帮助同学们开启他们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