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诊诊断学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58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
若皮肤清凉,自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
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
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
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
脘腹胀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1/3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可能是肠出血)。
触诊诊断学无论是健全人还是盲人按摩,都要通过手的操作来完成。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的:“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盲人特有的触觉敏感的优势,将诊断治疗的技术要点融会到手的触诊过程之中。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盲人按摩的诊断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按摩疗法的疗效。
第一章人体触诊概论人体与其它一切脊椎动物一样,其结构是两侧对称型(由正中平面分为对称的两半部),内部有骨骼作为支架,以脊柱为中轴,可见分节性结构,例如椎骨、肋骨、神经节段等;这些结构在发生上及构造上都是循身体纵轴依次排列的。
中枢神经系统靠近躯干的背侧,内脏靠近其腹侧,四肢在直立位为上下两对,列于两侧。
人体可分为头、颈、胸、腹、脊柱、上肢和下肢等部分,各部又分为若干区。
在人体的表面覆盖着皮肤与黏膜,皮肤的下面是浅筋膜和深筋膜,深筋膜的下面是肌肉,肌肉的深层是骨骼或骨关节。
熟练地掌握人体的这些解剖结构、分区和层次,并通过手的触摸加以区别和判断,了解其正常解剖关系、异常病理改变及手法治疗前后的不同反应,是按摩技术的重要基础。
人体由不同的解剖结构与层次构成,形成了特有的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
通过触诊对这些解剖层次和结构的形态特点、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估,既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又是一项有用的诊疗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从患者受累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开始检查,应注意局部是否有肿胀、血肿、脂肪的厚度及完整性,局部温度和湿度是增加或减少,如果增加,可能为急性损伤,应进行牵拉试验以评价局部损伤的程度。
也可进行皮肤滑动试验以确定是否存在粘连。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触诊骨性标志,注意它们的走向、压痛或畸形所在部位。
检查脊柱时应注意棘突和横突的排列,注意它们的位置是否对称。
触诊肌肉时应注意肌肉的痉挛、肌卫、结节和压痛的部位。
第二节触诊触诊(palpation)是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进一步检查视诊发现的异常征象,也可以明确视诊所不能明确的体征,如体温、湿度、震颤、波动、压痛、摩擦感以及包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表面性质、硬度、移动度等。
触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尤以腹部检查更为重要。
由于手指指腹对触觉较为敏感,掌指关节部掌面皮肤对震动较为敏感,手背皮肤对温度较为敏感,因此触诊时多用这些部位。
一、触诊方法触诊时,由于目的不同而施加的压力有轻有重,因而可分为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
1.浅部触诊法(1ight palpation)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动脉、静脉、神经、阴囊、精索等)的检查和评估。
腹部浅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约为1cm。
触诊时,将一手放在被检查部位,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以旋转或滑动方式轻压触摸。
浅部触诊一般不引起病人痛苦或痛苦较轻,也多不引起肌肉紧张,因此有利于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包块和某些肿大脏器等。
浅部触诊也常在深部触诊前进行,有利于病人做好接受深部触诊检查的心理准备(图2-1-1)。
2.深部触诊法(deep palpation)检查时可用单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到深部触诊的目的(图2-1-2)。
腹部深部触诊法触及的深度常常在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主要用于检查和评估腹腔病变和脏器情况。
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深部滑行触诊法(deep slipp断g palpation):检查时嘱病人张口平静呼吸,或与病人谈话以转移其注意力,尽量使腹肌松弛。
医师用右手并拢的二、三、四指平放在腹壁上,以手指末端逐渐触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包块上作上下左右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索条状包块,应向与包块长轴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滑动触诊。
这种触诊方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bimanual palpation):将左手掌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背后部,右手中间三指并拢平置于腹壁被检查部位,左手掌向右手方向托起,使被检查的脏器或包块位于双手之间,并更接近体表,有利于右手触诊检查。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掌握腹部触诊的基本方法,了解腹部触诊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提高对腹部常见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院诊断学实验室四、实训对象XX级医学专业学生五、实训内容1. 腹部触诊的基本方法- 触诊前的准备: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态度和蔼,洗手消毒。
- 触诊体位:仰卧位,暴露腹部,腹部放松,双腿屈曲。
- 触诊手法:单手触诊、双手触诊。
- 触诊顺序:先触诊右腹部,再触诊左腹部,最后触诊上腹部和下腹部。
2. 腹部触诊的内容- 腹壁紧张度:观察腹壁有无紧张、僵硬或膨隆。
- 压痛及反跳痛:观察有无压痛和反跳痛。
- 肝、脾等脏器触诊:了解肝脏、脾脏的大小、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
- 腹部肿块: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及移动度等。
- 液波震颤:观察腹部有无液波震颤。
- 振水音:观察腹部有无振水音。
3. 腹部触诊的临床意义- 诊断急性腹膜炎、肠梗阻、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 评估肝脏、脾脏等脏器的大小、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
- 发现腹部肿块,了解肿块的性质、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及移动度等。
六、实训过程1. 触诊前的准备- 教师讲解腹部触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
-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被检者,其余学生作为检查者。
2. 触诊过程- 检查者按照正确的触诊方法,依次对被检者的腹部进行触诊。
- 观察被检者的反应,记录触诊结果。
3. 讨论与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触诊结果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腹部触诊的经验和技巧。
七、实训结果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腹部触诊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腹部触诊结果。
3. 学生能够初步诊断一些腹部常见疾病。
八、实训体会1. 腹部触诊是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刻认识到腹部触诊的重要性。
2. 腹部触诊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掌握正确的触诊方法,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诊断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问诊:即病史采集,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3.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以及持续时间。
4.现病史: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5.婚姻史:指询问未婚或已婚,结婚或离婚年龄,X f方健康状况,夫妻关系如何,若已故要询问死因。
6.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
7.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T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 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T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1,但都在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 多次,多见于布鲁氏菌,称波状热。
10.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11.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
12.牵涉痛: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弓丨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
13.发组: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14.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5.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 肺撒血加重,因这种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故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16.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