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集部之学
- 格式:pptx
- 大小:7.31 MB
- 文档页数:103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花部农谭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花部农谭》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花部农谭字数:4142 花部农谭 清 焦循 梨园共尚吴音。
“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覩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自西蜀魏三儿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
近年渐反于旧。
余特喜之,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
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
有村夫子者笔之于册,用以示余。
余曰:“此农谭耳,不足以辱大雅之目。
”为芟之,存数则云尔。
嘉庆己卯六月十八日立秋,雕菰楼主人记。
花部所演有《铁邱坟》者,一名《打金冠》,为薛刚打杀伪太子,夷其三族,逮其兄薛猛于阳河诛之。
伪太子者,武氏私幸薛怀义所生,所为驴头太子者也。
徐绩闵薛氏之鬼馁而,乃自以其子易薛之子而抚育之。
其《观画》一出,竟生吞《八义记》。
乃《八义》之程婴,本诸太史公之《晋世家》,婴乃赵氏家臣,以己子易赵子,见其忠于所事;若绩于薛氏,既非故主,亦非深交,而公然以己之子易薛之子,在己大为不仁,于薛亦不足为义,岂非无稽之至者哉!而何苦为之?及细究其故,则妙味无穷,有非《八义记》所能及者。
《观画》之后,薛氏子去之韩山,起义师,直入长安讨武氏。
韩山者,邗上也,即徐敬业起兵之事也。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诗式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诗式》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诗式字数:5612 诗式 [唐]皎然 目录 卷一 序 明势 明作用 明四声 诗有四不 诗有四深 诗有二要 诗有二废 诗有四离 诗有六迷 诗有七至 诗有七德 诗有五格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 邺中集 文章宗旨 用事 语似用事义非用事 取境 重意诗例 跌宕格二品 越俗 骇俗 淈没格一品 淡俗 调笑格一品 戏俗 对句不对句 三不同:语、意、势 偷语诗例 偷意诗例 偷势诗例 品藻 百叶芙蓉菡萏照水例 龙行虎步气逸情高例 寒松病枝风摆半折例 辩体有一十九字 中序 ‘团扇'二篇 不用事第一格 王仲宣《七哀》 卷二 作用事第二格 三良诗 ‘西北有浮云' ‘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 律诗 卷三 论卢藏用《陈子昂诗序》 直用事第三格 卷四 齐梁诗 有事无事第四格 卷五 复古通变体 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格 立意总评 逸文 参考资料 卷一 序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离,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1]。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今从两汉已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试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
若君子见之[2],庶几有益于诗教矣[3]。
明势 高手述作,如登荆[4]、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5]。
经史子集子部课程概述经史子集子部课程概述1. 介绍经史子集子部是中国古代的一门重要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经书、史书和子部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史子集子部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经史子集子部课程进行概述,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经部2.1 经部的概念和分类经部是指包含经书的部分,分为四类:经、史、子、集。
经部主要是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
这些经书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和社会道德观念,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2.2 经部的重要性经部的学习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经部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并推进社会发展。
3. 史部3.1 史部的概念和分类史部是指包含史书的部分,主要分为国别史和纪传体两类。
国别史是以年代为序,按照各国的历史事件和变迁进行记载,如《史记》、《汉书》等。
纪传体是按照人物为主线,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显赫人物事迹,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3.2 史部的重要性史部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史部的著作,我们可以探索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从历史人物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4. 子部4.1 子部的概念和分类子部是指儒家经典之外的其他重要著作,如诗、书、礼、乐、易等。
子部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学问的多个方面,如《诗经》记录了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赏析,而《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4.2 子部的重要性子部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子部,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
国学基础教程《国学基础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教材。
该教程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国学概说:这部分介绍了国学的定义、历史渊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研究国学的基本方法。
2. 经部之学:经部之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儒家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经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经学的类别和主要经典。
通过学习经部之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 史部之学:史部之学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史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掌握史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4. 子部之学:子部之学涵盖了除经史之外的各类学术思想和流派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汉唐宋明等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子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5. 集部之学:集部之学主要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
该部分介绍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集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
6. 校勘学及其方法:校勘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和编辑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校勘学,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知识,掌握其编辑和整理的方法和技术。
7. 注释学及其方法:注释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注释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注释学,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技术。
8. 综观国学著作的门径:目录学是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的学科。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词说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词说》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词说字数:5259 词说蒋兆兰撰 ○自序 有清一代,词学屡变而益上。
中叶以还,鸿生叠起,辟门户之正,示轨辙之程。
逮乎晚清,词家极盛,大抵原本风雅,谨守止庵,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说为之。
虽功力有浅深,成就有大小,而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练字练句,迥不犹人,戛戛乎其难哉。
其间特出之英,主坛坫,广声气,宏奖借,妙裁成,在南则有复堂谭氏,在北则有半塘王氏,其提倡推衍之功,不可没也。
既自清命既讫,道丧文敝,二十年来,先民尽矣。
独有︹村、蕙风,喁于海上,乐则为天宝霓裳,忧则为殷遗麦秀,是可伤已。
乃今岁初秋,蕙风奄逝,吾道益孤。
犹幸承其风者,有吴君瞿安、王君饮鹤、陈君巢南诸子,大抵学有本原,足以守先而待後。
兆半无似,友教吴门。
诸生以老马识途,时时从问词法,兼求词话,奉为准则。
因念古人名著如词源、词旨及乐府指迷等作,未必浅深高下之皆宜。
而清代丛谈词话诸书,往往特标一义,以自取重。
诚恐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又虑近世学者根柢不具,则枝叶不荣。
故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撰为一书,名曰词说。
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
际兹斯文绝续之会,宁使後之人视吾说为骈枝,无令嗜学者恨前人不为传述也。
宜兴蒋兆兰。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盖未有五七言不能成句,而能作长短句者也。
词中小令,收处贵含蓄,贵神远,与诗之七绝最近。
慢词贵铺叙,贵敷衍,贵波澜动荡,贵曲折离合,尤与歌行为近。
其他四五七议论偶句,则近於律诗。
是故能诗者。
是故能诗者,学词必事半功倍。
但使端其趣向,勿误歧途,一两年或三四年,用功为之,便成好手。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诗学源流考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诗学源流考》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诗学源流考字数:4554 诗学源流考清鲁九皋 诗学源流考 新城鲁九皋山木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自春秋迄战国,又数百年,于是屈子兴于南服,作为《离骚》、《九歌》、《九章》之属,以上继《风》、《雅》、《颂》之音,其徒宋玉之徒和之,号为《楚词》。
遭秦灭学,旋废其业。
汉兴,《大风》、《秋风》之作,振起于上,于是小山《招隐》之词,《惜誓》、《九谏》、《九怀》、《九叹》之什,羣然并作,王逸审定其旨,并列《骚》学。
而司马相如、扬雄又沿其流,作《子虚》、《上林》、《羽猎》、《长杨》诸赋;东都班固、张衡继之,而《两都》、《两京》等赋出焉。
要其敷陈直叙,不失古人讽谏之意,故班固之《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自时厥后,赋学渐棼,沿及梁、陈、隋、唐,又有古赋、律赋之别,而赋遂与《诗》、《骚》不相比附矣。
五言之兴,或云始于苏、李与《十九首》。
梁昭明太子选《十九首》,系以无名氏。
徐陵《玉台集》,分其中六章为枚乘作。
刘勰《文心雕龙》则云:“孤竹一篇,傅毅之词。
”是《十九首》中,东西两都,并有其人,而枚乘在陵、武之前,又不得云始于苏、李也。
大抵汉之五言,其意委曲详尽,其词抑扬宛转,工于比兴,切近事情,犹有十五《国风》之遗焉。
然自唐山夫人有《安世房中歌》,而武帝立乐府采诗,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风》、《雅》、《颂》之音已备。
盖《房中歌》意拟《周南》,而义则取诸《文王之什》,是《大雅》之遗也。
《郊祀十九章》学《颂》,《铙歌十八曲》学《小雅》,其余《相和曲》、《清调》、《平调》、《瑟调》、《舞曲歌词》,《杂曲歌词》,皆《风》之遗也。
四部文献1、经部章太炎《国学概论》:“经者,编丝连缀之称。
”后用来指重要的典籍。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并非某家的专有名词,如《墨子》有《经》上下篇、《内经》则为医书。
把儒家典籍说成“经”的首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汉代六经次序发生变化,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后乐经亡佚。
唐代有“九经”、“十二经”之说(《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上为九经)、《孝经》、《论语》、《尔雅》),宋代又加《孟子》成十三经,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十三经》长短不一,长的如《左传》,十九万六千多字,其次是《礼记》,有九万九千多字。
最短的是《孝经》,仅一千八百多字。
合计六十四万七千五百多字。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几部经典,流传到现在,已经二千多年,经学本身起了多次变化并产生了各种派别。
每一变化和派别,都或大或小地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所以不了解经学和儒家派别,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今古文之争: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如《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诗》申培传,《书》伏生传等。
古文经是指用战国时文字即古文写成,如孔子宅壁中发现的《礼记》、《论语》、《孝经》等;今文经属官学,受朝廷支持;古文经属私学;今文派说经重微言大义,古文派文字训诂。
郑学与王学:郑指郑玄(康成),以古文经学为主,遍注群经,是历代经学集大成学者。
王指王肃,他注群经,不分今古文,兼融各家,曾伪造《孔子家语》。
西晋时王学压倒郑学,东晋时郑学压倒王学。
孔颖达“疏不破注”:唐太宗令孔颖达编《五经正义》作为唐代官书,孔以疏不破注为原则。
学有所宗,不破旧注,不立新说。
折中南北各派经学,加以统一。
宋儒讲义理,清儒重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