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9 KB
- 文档页数:3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复习课(学案) 学习目标1.能运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能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运用温度带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练习:读图分析: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冬季 ,夏季 。
我国冬、夏气温南北差异不同的原因:①纬度因素;中国位于北半球,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
冬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短,所以北方温度越低;而夏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长,累积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所以北方的夏季温度较高。
②冬季风因素: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时特别寒冷。
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位于 ,原因是 。
3、青岛一月平均气温大约 ℃;7月平均气温大约 ℃。
4、在《中国温度带图》上,填写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5、青岛属于 温度带。
作物熟制为 。
学习目标2. 能运用年降水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能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运用干湿地区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练习:中国干湿地区图(二)降水:1、降水地区分布不平衡:。
2、降水时间分布不平衡:。
中国的“雨极”:;。
3、中国的干湿地区:在《中国干湿地区图》上,填写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四类干湿地区:、、、。
4、青岛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属于干湿地区。
学习目标 3.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知道中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会初步分析说出气候特征造成的影响,培养辨证看问题的观点。
1、在《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写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2、青岛属于气候。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一线。
在图中描绘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画出夏季风与冬季风的方向,影响范围。
发源地风向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各地降水的变化5、季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优势:(农业)劣势:6、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
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学案【学习目标】熟练运用图表,分析总结归纳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其成因【学习重点】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教学过程】【自主学习】﹤5分钟内完成﹥1.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一线分布,在这条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上,这条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上。
2.在我国从南到北习惯上划分为、、、、等,秦岭—淮河以南是、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及其两侧属于带。
青藏高原属于带。
3.我国降水地区较大,越往降水就越小。
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季节。
我国的雨极在省的。
4.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气候,自北向南有气候,气候,气候。
西北地区大多为气候,青藏高原是独特的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气候。
【拓展练习】1.下列有关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漠河是我国冬、夏气温最低的地方 D.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2.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洋流D.冬季风3.四川盆地冬季暖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4.北半球夏至日时,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A.广州B.济南 C.北京D.漠河5.下列省区跨四个温度带的是()A.陕西省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 D.山西省6.关于我国降水的正确表述是() A.降水量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B.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80%集中于7、8两个月C.北方一些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频繁,是因为那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小D.湿润地区的年降水量必须达到800毫米以上7.下列地区中,雨季开始最早而结束最晚的是()A.南部沿海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8.决定我国东部地区雨季早晚的主导因素是()A.夏季风的进退 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D.地势高低9.下列山脉既是我国地势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又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是()A.秦岭 B.太行山C.阴山 D.大兴安岭10.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①农业生产方面②水利建设方面③城市建设方面④海、陆、空交通和工程建筑方面11.以下省区中跨热带和亚热带的有()①福建②海南③广东④云南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影响B.地势影响C.洋流影响D.纬度影响13.关于我国夏季气温的正确叙述是()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我国纬度最低的曾母暗沙 B.漠河由于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我国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D.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很大1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C.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D.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容易出现干旱15.广东省通过“果菜专列”往北方运送蔬菜,一年中运输量最大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6.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是因为()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习惯B.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C.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辣椒生长D.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健身二.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A.寒温带 1.黑龙江北部(1)一年两熟至三熟B.中温带 2.长江中下游平原(2)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C.暖温带 3.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3)一年一熟D.亚热带 4.东北平原(4)一年三熟E.热带 5.雷州半岛2.将下列干湿地区与其降水量.植被景观用线连接起来:A.湿润地区(1)>400毫米 1.草原B.半湿润地区(2)<400毫米 2.森林.草原C.半干旱地区(3)>800毫米 3.森林D.干旱地区(4)<200毫米 4.荒漠三、综合题1.读甲、乙两幅雨带图,回答:(1)甲图所示意的是________月的雨带位置。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湘教中考复习学案二十九中国气候一、中考目标要求:1、记住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及原因2、知道我国特殊天气、成因及影响3、知道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国家二、基础知识回顾:(一)我国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什么?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3、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4、观察P28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冬季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
南北之间气温大约差别_____℃。
5、观察P297月气温分布图,找出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上(为什么?),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盆地。
6、看P29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什么?7、看P31温度带分布图:记住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
思考;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在哪里?(二)降水和干湿地区;观察P31降水图:8、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是是什么?9、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10、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的大致位置经过什么地方?观察一下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大致位置。
11、观察P33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名称位置,思考:①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一致;②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mm等降水量线位置一致;③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mm等降水量线一致。
(三)气候类型分布:观察P34气候类型分布图12、记住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
思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大致经过哪里?___13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14、汇总一下经过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界线?(四)季风气候显著15、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16、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喜温作物种植界限,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纬度要高的多,原因是什么?(五)多特殊天气17、寒潮带来什么危害?为什么寒潮对青藏、云贵影响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受寒潮影响小?18、梅雨带来哪些危害?19、台风带来哪些危害?20、沙尘暴: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21、旱涝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目标导航】1.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2.练习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重难点】读图分析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1.我国南北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受的影响。
2.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1月0℃等温线大致沿一线分布。
夏季,除了_______等少数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
3.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号称我国“三大火炉”指的是、、。
4.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面积广大的区。
探究:学会阅读等值线图要点:⑴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⑵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气温变化的幅度。
⑶阅读南北极端气温值,了解具体气温差异。
⑷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特殊弯曲部分。
2.从图上看出,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一线分布,这条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这条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
3.我国1月最高温度出现在附近,最低温度出现在附近,气温相差近。
4.7月我国海口附近气温约为℃,漠河附近气温约为℃,南北温差。
5.夏季,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地区,这是由于。
6.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探究:在图中填写我国的温度带,并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探究: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目标导航】1.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2.练习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自主学习】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向递减。
2.我国年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东部大致沿一线分布。
3.一个地方与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根据气候的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4.我国的农业生产类型:东部地区以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为主,南方湿润地区以为主,北方地区以为主。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现代气候变化。
4.近现代气候变化(1)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CO2。
【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
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易误辨析]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包括冷暖、干湿变化,并非只有气候变暖。
2.全球气温升高,意味着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并非每一地区都在升温。
知识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 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水位上涨后果:改变海岸线,淹没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2.影响农业生产⎩⎪⎨⎪⎧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易误辨析]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是明显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海平面上升是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它是长期缓慢的过程。
知识点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知识链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主要内容有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学案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考点呈现】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素养目标】 1.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等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说明气候在区域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综合思维)2.通过分析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培养保护环境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①冷暖和②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时间特点地质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前时间③跨度最大,变化④周期最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呈⑤波动上升趋势近代近百年气象观测记录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呈⑥升高趋势[提醒] 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在不停地变化着,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变化。
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均温明显上升,属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表现之一。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引起海平面上升:改变⑦海岸线,⑧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生产答案见图中(3)影响水循环答案见图中[点拨] 全球变暖,并非各地都升温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⑫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征A⑬热带雨林气候⑭终年高温多雨B⑮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可分⑯干湿两季C⑰热带沙漠气候终年⑱炎热干燥D⑲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E⑳地中海气候夏季㉑炎热干燥,冬季㉒温和多雨F㉓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㉔高温多雨,冬季㉕温和少雨G㉖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㉗温和湿润H㉘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高温,常年干旱少雨K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㉚寒冷干燥,夏季㉛高温多雨M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气温年较差大N极地气候终年严寒[拓展] 亚热带两种气候的判断方法(1)从雨热组合状况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中国气候学案鲁教版必修3【知中国的气候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相差,一月0℃等温线大体经过________________一线最低温在原因有①②③夏季:南北普遍,最低温在,最高温在原因有①②根据积温的分布划分温度带和农作物寒温带:马铃薯、大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降水分布空间:从向递减。
时间降水多集中在月。
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进入雨季。
六月:“梅雨”。
七、八月:、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
十月:雨季结束。
台风雨:夏秋我国东南沿海台风过境时降暴雨。
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与植被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课内探究】一、我国气温特点(一)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原因)[来源网]1、冬季我国大陆上气温最低的地方在 ,最低温为 ℃ 以下。
2 、冬季我国大陆上气温最高的地方在 ,最高温为 ℃以上。
3、上述两地冬季气温相差约 ℃以上。
4、一月0℃ 等温线经过什么地方?结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暖 冷,南北温差 。
探究一:想一想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1、太阳辐射因素:冬季,太阳直射 半球,我国越向北,正午太阳高度越 ,白昼越 ,所获太阳辐射能量越来越 ,所以,气温越来越 。
2、大气环流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离 风的源地近,受 风的影响大,所以加大了气温的 差异。
3、地形因素:冬季,来自 一带的冬季风,受三列 走向山脉和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层层阻挡,到达我国南方地区时,势力大大 ,加剧了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原因)1.我国大陆上南北两端的气温相差 ℃以上 ,与冬季相比,哪一个的差异大?( ) 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 ,原因是 。
3.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在 ,原因是 。
结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全国普遍 ,南北温差 。
探究二:想一想 为什么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1.太阳辐射因素:夏季,太阳直射 半球,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向北,正午太阳高度越 ,白昼越 ,两者相互抵消,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南北差异 ,所以,气温南北气温差异 . 2.大气环流因素:我国南方地区离 风的源地近,受 风的影响大, 天气多,所以缩小了气温的南北差异。
第四节气候学案一、气温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季节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冬季1月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夏季7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二、降水1、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基本特点(规律)原因影响名称内容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时间变化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读图归纳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对比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分别展示三个地方的图片:A.黑龙江大雪B.抱犊崮秋色C.海南风光点拨:造成这三幅图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多媒体展示中央气象台近二十天全国最低气温实况图:观察图片,听老师讲解,理解造成三个地方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初步了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认真听讲,思考老师的提问,看利用直观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回答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气温不仅在时间上有很大变化,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气温的空间差异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现出来。
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过渡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课时气温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哪一种图表现出来呢?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自学课本第65页文字和“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完成学案1题。
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高线是________等温线是________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用等温线图可以表示一个地区______的水平分布状况。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_______;数值小,海拔_______。
《气温柔气温的分布》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地球上,气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等。
通过进修气温柔气温的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现象。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精通气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分布规律;3. 能够诠释气温分布的原因。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分布规律;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四、进修过程1.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气温是指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热运动速度。
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温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 气温的分布规律(1)纬度对气温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赤道周边气温较高,极地地区气温较低。
(2)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顶气温通常比山脚下低浩繁。
(3)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山地、平原、沙漠等地形对气温有着不同的影响。
山地气温变化大,平原气温较稳定,沙漠气温较高。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气候带等。
不同因素互相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复杂多变的气温分布格局。
五、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精通了气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分布规律,理解了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温是地球上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期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度进修气温柔气温的分布,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现象。
第二课时一、导入天气是我们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而气温则是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对我们预防感冒、选择衣物、打算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气温的观点、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观点诠释1. 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高矮,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2. 气温的测量单位:摄氏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温度计量单位,华氏度(℉)则主要在美国应用。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1、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二节,七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地理的开始篇,而上册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又是本册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如何开好头,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真正让初一新生不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是我们说课赛课的意义所在,我今天的说课题目,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相比旧的试用版教材删掉了气温与我们一个框题,其它内容基本没变,现教材框题一是气温的变化,框题二是气温的分布,相比老教材更清楚直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讲气温,都是为今后气候及分区地理气候做铺垫,本节内容上承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下启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承上启下地逐步学习气候要素,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先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况,接着再学气温和降水,最后归纳到气候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后归纳总结,反过来又让其知道气温与降水就决定了世界气候的分布状况。
2、框题一的教学,教材从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两方面讲述,其中,绘制与阅读气温曲线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今后考点之一,必须认真动手绘制,避免学生一看就会,一绘就错,教材重点在于培养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到理性的读绘图,该知识点与生活非常贴近,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学会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站在地理的角度看问题,学习终生有用的知识。
另外,框题二的教学,其内容涉及本节重难点,等温线内容比较抽象,可结合前面的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手拉手形象比喻等温线,由直观到抽象,初步形成等温线的概念,高低温中心的学习则可分散难点,结合后面山顶气温垂直分布教学,新教材等温线图比以前更复杂,而且还增加了更多的文字说明,解决好了这个难点,那么接下来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学生通过等温线图就一目了然,通过小组探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就非常清楚的得出高低温的分布区,不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例如不要忽略图的名称,特别是图例的阅读,注意图中颜色的深浅代表不同的气温等,再如红色20℃主要在赤道附近,绿色10℃主要在南北极区附近等等,对于教材新增的1月与7月气温图,我想编者是为了适应课改,更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入的,只不过是把地图册中的两幅图引入书中而已,没增加文字内容解读,反而减少了文字叙述,只是多了个活动设问,看编者趋势意图,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强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更多读图析图,善于从图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中归纳知识点,教师可适当引导析图,不过,不可解读过细,要因材施教,以免增重学生负担,至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则可结合旅游爬山来教学。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3. 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像解读气温分布。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气温的理解和经验。
2. 展示一张全球气温分布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和观察结果。
知识讲解:3. 解释气温的定义,即空气分子热运动的程度。
4. 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包括温度计和气象站的使用。
5.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洋流、海陆风等。
6. 解释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特点,如赤道地区的高温、极地地区的低温等。
案例分析:7. 提供几个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8.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练习与实践:9. 分发一份气温分布图表,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10.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总结与评价:12. 学生总结所学的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知识要点。
13. 学生针对教案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拓展活动:14. 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有关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知识。
15.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展示。
教学资源:1. 全球气温分布地图2. 温度计和气象站3. 气温分布图表4. 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格5. 互联网资源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实验报告。
3. 学生自我评价和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将气温和气温分布与其他地理要素(如降水、地形)进行关联,进行综合研究。
2. 探讨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适应。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一种常见的气象因素。
在地球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季节等。
通过进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 掌握气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3. 能够运用气温知识诠释地球气候现象。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变化、海拔变化等;2. 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特征、大气环流等;3. 气温分布的特点:赤道高温带、温带气温带、寒带低温带等。
四、进修过程1. 观察实验:利用温度计记录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了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2. 地图分析: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特点及影响因素;3.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季节、纬度、海拔的气温变化情况,探讨气温的规律性。
五、实践应用1. 分析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2. 利用气温数据预计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增进环境珍爱和气候适应。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诠释地球气候现象。
同时,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我们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需要加强环境珍爱和气候适应的认识。
七、拓展延伸1. 气温与气候的干系;2. 举世变暖对气温的影响;3.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本次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更加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增强环境珍爱认识,共同为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进修之旅越走越宽广,知识之树吐花结果。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及测定气温的方法。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与 的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 。
二、图说地理1.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 、 。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 。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世界的寒极在 洲。
(2)同纬度地带, 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 。
参考答案学习过程绘图:以潍坊为例潍坊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图注意事项:1.气温变化曲线为平滑的曲线2.当月的气温表示点在该月份空格的中间位置3.最后填写图名地图大发现: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
原因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多为海洋。
3.A区域气温低。
A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略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4时日出前后2.7182相反二、图说地理1.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1)降低高低南极(2)夏(3)下降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