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语言学共30页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30
略论图式话语“意象”之成因摘要: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只有主体进入自由创造的精神状态,使图式原本有的多种可能性空间,经由选择性和机遇性相协的图式构成,悟之于“道”,“寄之于象”、“意于言外”,心向往之而口不能言的画境之地,方能得之于“画味”。
关键词:图式;话语:意象图式,作为视觉艺术语言。
人们对艺术语言的研究,本身就是话语实践。
也就是说,图式话语即艺术语言的研究。
意象图式话语实践,是主体逻辑的内化,客体现实暗示的反映,是中国哲学文化的积淀。
艺术家都以自由独特的图式话语方式,寻求着无拘无束的白山境界。
如何才能发现自身的创造力,哪种绘画图式才真正能使“画有味”?几乎所有的画家都在探询这个问题,探询方法,寻求各种因素的组合,使自我的主体意识得以萌生并走向成熟。
一中国画是意象艺术。
“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矛盾。
“立象尽意”、“寄情”“写心”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特征。
意象艺术的造型特点是“立意造像”。
“造像”不等同于“造型”。
在“具象造型”中,指描述的对象具有明确的状物特征形。
而“意象造型”中的“象”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
何谓“立象尽意”?王弼曰:“失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易略例》)即通过立“言”以表明其象,在由“象”以尽其“意”。
也就是说,通过外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精神情感),使所立的外物“象”不仅是事物自然形态本身,而足一种心无挂碍超脱来静观生命的“象”。
这个“象”是“意”(心)利“象”(物)重新遭遇后,“心物”之间神会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客观物象“神”的显现。
苏轼在一首诗十说过:“与可(文同)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它独不见人,嗒然忘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东坡诗集注》卷二十七:《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这里的“身与竹化”,其实是“神与竹化”寓意表达人格化了的“清新”之意。
文同一身与竹化的话语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一种语义分析方法,通过揭示语言中的隐含意义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
本文将介绍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中文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意象图式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感知,将某一概念与具体的感官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表示时间的宝贵和有限。
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借用到另一个概念上,以便更好地理解后者。
我们将“爱情”这个概念应用到“战争”上,用“相爱相杀”来形容战争中的敌对双方之间的关系。
在中文语义分析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情感分析、辞海策略等研究中。
在情感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文本中的意象图式,来推测作者的情感状态。
如果一个文本中出现了大量与负面情感相关的意象图式,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文本表达了负面情感。
同样地,在辞海策略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概念隐喻,来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这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于某一概念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我们需要搜集大量的文本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如分词、去除停用词等。
然后,我们需要提取文本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并进行编码和分类。
这可以通过基于规则的方法,如使用词典和语法规则来识别特定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
我们可以将得到的结果应用到具体的语义分析任务中,如情感分析、辞海策略等。
需要注意的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中文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对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自动识别和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基于人类经验和感知构建的,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中文语义分析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一种有助于揭示语言隐含意义和概念之间联系的语义分析方法。
它可以应用于中文语义分析中的多个领域,如情感分析、辞海策略等。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意象和图式(1)意象“意象”(image)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凸现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
举例来说: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
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小莉,但由于说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现了情形的不同部分,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可以图示如下:小圆圈G代表姑姑,L代表小莉,M代表花猫;大圆圈代表姑姑和小莉的支配范围;双线和单线箭头分别表示“使动”和“转移”。
凸现的部分用粗黑线表示。
(a)里的动词“给”专门用来象征花猫转移的途径,从而使情形的这一方面凸现出来。
(b)里“给”字可以不出现,或者依附在动词“送”后头,而两个名词短语“小莉”和“一只花猫”紧挨在一起,这象征着概念上小莉和花猫联系紧密(见前“疏密象似”),因此凸现的是花猫转移的结果,即小莉对花猫的最终占有。
“视角”和“凸现”有密切的联系:采取不同的视角必然凸现同一情形的不同部分,造成凸现部分的不同往往是由于采取的视角不同。
这是因为视角不同,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力的方面也就不同。
意象具有心理现实性,这得到心理学实验的证明。
例如Gibbs & O’Brien(1990)的实验证明,人对习语的理解要借助于意象。
英语中一些表示极度愤怒的习语flip your lid“掀掉壶盖”、blow the stack“烟囱爆炸”、hit the ceiling“直弹天花板”等,人在理解时要借助“愤怒是封闭在容器中的加热液体”这一隐喻,而“液体封闭在容器中加热”就是一个普通的心理意象,我们对这个意象的知识包括:加热到一定程度,强劲的气流会使容器爆炸或将容器的盖掀掉。
上述隐喻就是将这个意象的有关知识“投射”到人发怒时的身体状况。
实验表明,如果这种意象知识当时被激活,那么被试人对这些习语的理解就比较快,如果未被激活,理解起来就比较慢。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作为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在语义分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概念,而概念隐喻则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语义建构。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为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义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文本理解、信息检索等领域,如何准确地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视角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隐含信息,揭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通过研究这两个概念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丰富语义分析的理论框架,提升文本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这两种认知手段在语言理解和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定义、特点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运作机制,并揭示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语义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启示,总结两者在语义理解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表达方式,为语义分析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构建机制,揭示不同文本中的隐含含义和文化内涵;通过探讨案例分析,可以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运用,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证数据和案例验证;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论基础,从而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视角;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可以为相关学科提供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方向,推动语义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