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民:灰椋鸟(第一课时)市青优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90 KB
- 文档页数:5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意会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比喻的方法连词成句。
2、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逐步了解灰椋鸟和课文大意。
3、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破折号、分号等知识方法,并渗透名字的人文意义教育。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名叫蒋丽清(板书)。
你们应该怎样称呼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姓名,有什么想说的?(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善于动脑,如说到像是女孩的名字,包含着什么含义等)2、(如果还有时间)你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包含着父母的什么样的心愿呢?一、上课导入1、刚才我们谈了名字,其实,一个人的姓名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而已,普普通通。
板书“徐秀娟”,从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女孩,但她的名字却被许多人记住了。
出示介绍徐秀娟的投影:徐秀娟,出生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两只飞失的天鹅,年仅23岁的徐秀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徐秀娟非常钟爱丹顶鹤、天鹅,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她们。
那她对灰椋鸟怎么样呢?(板书灰椋鸟)“椋”字是生字,注意读音。
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这种鸟的名称,你又有什么想法?就算是看到了这种鸟,你也会认为它很普通。
投影出示灰椋鸟图。
这就是很普通的灰椋鸟。
4、出示文字: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指名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指名说)没什么好看的。
谁再来读这一句话,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意思表达得更强烈一些呢?指名读,齐读。
5、光看名字,就算是看到了样子,如果不去多接触,又怎么能了解它呢?就像蒋老师跟大家第一次见面一样,就算你们知道我的名字,看到我的样子,我们相互之间还不是十分了解,不过今天上完这堂课,我们之间就会有更深的了解了。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
课文写了作者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颂之情。
文章第二大段是重点,而第四、五自然段,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反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 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
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教学时对作者进行简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二、设计理念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翼。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领科学的价值取向。
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随教学进度让学生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和” 、“翘”,重点是抓住美文夯实基础,围绕字、词、句、段进行理解、阐述。
让学生较好地由“语表层”进入“意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达到与知识深刻的共鸣。
《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
课文写了作者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颂之情。
文章第二大段是重点,而第四、五自然段,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反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
二、设计理念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随教学进度让学生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和”、“翘”,重点是抓住美文夯实基础,围绕字、词、句、段进行理解、阐述。
让学生较好地由“语表层”进入“意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达到与知识深刻的共鸣。
同时,注重言意转换,思考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从而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本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上课作情感铺垫。
(一)、导入课题随“题”识字1、作者简介,导入课题(徐秀娟1964—1987)女,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
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
1987年为寻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
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2、解析课题导入生字①教师指导课题“椋”的结构同时提醒学生“椋”的读音。
齐读课题。
②归纳和“椋”的字形相同的生字“杉”、“栖”“棱”“涧”并强调书写左右结构生字的注意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介绍灰椋鸟。
(点击课件出示灰椋鸟图片,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枝头,它的嘴尖尖的,它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鸟,在作者徐秀娟的笔下那么富有生趣,尤其是鸟儿归林的场面)2、初读感知灰椋鸟。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设计教案:《灰椋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灰椋鸟》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知自然,体验美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课文《灰椋鸟》的课文和相关教学资料。
3. 学生的课前作业和阅读笔记。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开始课程时,播放一段自然风景的短视频,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生词和句子。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灰椋鸟》,然后要求他们快速浏览一遍,了解整个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诗歌的感受。
Step 3:重点词汇与句式(15分钟)1. 教师呈现并解释生词:灰椋鸟、欢喜、作伴。
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联想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学特点。
Step 4:理解诗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灰椋鸟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学生讨论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Step 5:情感体验(20分钟)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背诵,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表达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美的追求。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再次强调诗歌中表达的自然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1、喜欢鸟吗?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是不是真正地喜欢鸟!(播放鸟的叫声,让学生猜猜鸟儿在说些什么呢?)今啊,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有关与鸟的课文,请拿起手和老师来写一下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2-3名学生读课题)2、师出示“灰椋鸟”图片。
这就是灰椋鸟,它有着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这节课啊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灰椋鸟的散文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词圈画出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2、和你的同桌一起将你们圈画的词互相读一读,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一下,开始合作学习。
3、检查生字师:看到同学们都合作得非常专心,现在老师就来找几个难读的,检查一下。
生字1:刺槐林水杉栖息请三名同学分别读(刺槐林的槐字要读准,水杉是一种植物,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生字2:互相应和请至少三名学生读,注意区分多音字(就像这样一问一答,一呼一应,这就叫互相应和)生字3:翘首遥望请两名学读,翘这个字也是一个多音字,大家还知道他的另一种读音吗?(课件出示翘的两种读音,并解释:翘第二声是举起抬起的意思,第四声是一头向上仰起的意思)那么现在你知道翘首遥望的意思了吧?(请学生回答)师总结:看来理解了重点字的意思,我们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词语大家看能不能根据字义判断他的读音呢?师总结:理解了字义就能读准多音字。
生字4:扑棱棱请三名学生回答,读准确4、出示本节课需要会写的生字:杉毯栖棱涧(1)仔细观察它们都是什么结构啊?(左右、半包围)左右结构中,棱这个字特别难写,仔细观察怎样才能写漂亮写美观?(请小老师,帮助指导)(2)老师啊也想提醒一下大家,棱这个字的右下角,有两个撇,上面的撇要写得长一些,和下面的撇要平行,这两个撇都要升到左下格,这样写的话,这个字就会写得很漂亮了(3) 毯这个字,怎么样才能写正确写美观呢?(4)剩下来的三个字,对于大家来说都很简单,相信大家只要认真观察,注意这些字的结构和重点笔画就一定能够把他们写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你的习字卡,把这五个生字每一个都描一个写一个。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设疑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写课题。
2、谁来读?正音“椋”,跟“凉”同一个读音。
四年级时我们曾经在另一篇写鸟的课文《燕子》里学过一个生字“掠”,跟今天学习的这个“椋”一眼看上去非常相似,但是有哪些不同?3、一起读课题。
4、谈话:你见过灰椋鸟吗?你想了解灰椋鸟的哪些知识?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很强。
你们想知道的这些课文中有吗?请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看能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
2、说说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什么你想了解的内容?3、探讨灰椋鸟的外形(1)找出课文中描写外形的句子,指名读。
(2)完成填空:灰椋鸟的嘴(),背(),()。
这儿的说法跟课文中变化了一下,你能填一填吗?(3)其实灰椋鸟只是椋鸟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你根据作者的描述猜猜看,课文中的这种椋鸟为什么叫做“灰椋鸟”呢?(4)想看看灰椋鸟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图片。
(5)说说你眼中的灰椋鸟是怎样的?4、好,灰椋鸟长什么样子我们知道了,作者只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灰椋鸟的外形。
那么,你有没有从课文中找到其他你想知道的呢?按理说,题为《灰椋鸟》的课文,除了介绍灰椋鸟的外形,还应该介绍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一些基本情况,可是这篇课文却没有,那么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到底介绍了灰椋鸟的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谁有一双最擅长发现的眼睛?(文章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你是从课文的哪里发现的?请你读。
(板书:归林、壮观)5、对了,这篇课文没有写灰椋鸟的生活习性,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所以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介绍性文章,而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
关于灰椋鸟的生活习性,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在网上查一查资料,会很方便的获得。
可是,能把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写得如此壮观,却非常罕见,可见本文作者非同一般的写作功力。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灰椋鸟》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鸟类世界》,详细讲解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保护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灰椋鸟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2. 培养学生对鸟类保护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理解灰椋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保护鸟类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灰椋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鸟类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介绍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讲解灰椋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鸟类,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灰椋鸟的生态习性。
5. 随堂练习:布置与灰椋鸟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灰椋鸟的生态习性2. 灰椋鸟的形态特征3. 灰椋鸟的生活习性4. 灰椋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身边常见的一种鸟类,并分析它的生态习性。
2. 答案示例:喜鹊,杂食性动物,生活在树林、田野等地,善于储存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灰椋鸟的基本知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与鸟类观察和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态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灰椋鸟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6.灰椋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两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欣赏、品读、想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凭借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灰椋鸟》的作者是徐秀娟,主要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在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重点生动具体地描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及“鸟儿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但学生对于灰椋鸟却不熟悉,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查阅有关灰椋鸟的资料,或者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灰椋鸟、喜爱灰椋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植树造林和保护鸟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难点: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灰椋鸟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灰椋鸟2.跟老师读“椋”,“椋”字不常见到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3.说到鸟,大家平时都见过哪些鸟?又喜欢什么样鸟?用一句话来说说。
(学生交流)4.看来大家都喜欢色彩艳丽、外形漂亮、叫声好听的鸟。
那灰椋鸟呢?从名字来猜猜会它是怎样的鸟呢?(学生交流)看,这就是灰椋鸟。
(出示图片,师介绍)5.看了图片和介绍,灰椋鸟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交流)小结:由此看来灰椋鸟是其貌不扬、毫无特色、微不足道、一点儿也不起眼呀!此刻你们的心目中产生了什么疑惑没有?(学生交流)过渡:是呀!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课文,去解开心中的疑惑吧!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指名读自读要求。
出示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寨镇实验小学周慧敏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1、听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纠正“椋”的读音,以及笔顺。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理解“翘、和”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和、排空而至、见闻”等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点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而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四、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2、检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多音字
①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
②多音字翘首应和
1)生自由读
2)个别读师生纠正
3)指导“翘首”“应和”
4)齐读
3、检查读书情况
五、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等候、观赏、感想)
六、指导书写
过渡:刚才老师欣赏了大家的朗读,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书写能力,古人云:“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这是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练习书法心得,书写本课生字。
首先来一起读帖。
指导“椋”等字
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灰椋鸟》第一课时课前互动:1、现在是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你见过哪些鸟?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这首歌与一个人、一只鸟有关系,请同学们欣赏。
3、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了解整理。
1、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本文的整理,你知道这个故事吗?2、配乐讲述介绍整理徐秀娟。
让我们永远铭记她的名字——徐秀娟。
(齐读)3、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她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留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4、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强调“椋”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京,不能读它的半边。
远远地,你看到了她,谁来和它打个招呼?它是你的好朋友,好久不见了,你怎么招呼它?它睡着了,谁来轻轻地呼唤它?拿出我们的热情,一起呼唤它!二、初步感知,了解灰椋鸟。
1、你见过这种鸟吗?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2、徐秀娟一开始对灰椋鸟的印象如何?打开课本,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我。
3、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句话描写了灰椋鸟哪方面的特点?板书:外形。
能将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吗?强调反问句加强了灰椋鸟不好看的语气。
指名读。
4、既然不好看,那整理在文中写了灰椋鸟的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5、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6、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预习。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灰椋鸟,得读熟课文,要想读熟课文,得先过字词关,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1、第一组词语: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翘首遥望、互相应和(1)指名读。
(2)能给栖息找个近义词吗?“休息”,人能栖息吗?所以,栖息只能用于——鸟类。
(3)强调“棱”的读音。
ABB式的词语文中还有两个?“黑乎乎、软绵绵”还能再说几个吗?(4)理解“深涧”。
(5)紫色的两个字是本文的多音字,得关注它们的读音。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
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
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
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
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本课生字新词,会写“杉、栖、棱、涧”等4个生字。
辨析“观察、观赏”等同义词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3.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二、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十分钟接触:1.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2.快速朗读比赛。
了解朗读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梳理文脉(10)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鸟儿的散文——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读的时候可不能只读半边音,应该读“liang”。
灰椋鸟。
指名读,齐读。
2.之前我们学过不少以鸟儿命名的文章,比如《美丽的丹顶鹤》《燕子》一般这样的文章多会写——鸟儿的习性、特点、外形等等。
作者徐秀娟(板书作者【“想”字是否一定要?】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通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3.检查汇报(1)(课件出示)杉、栖、棱、涧指名朗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正音:棱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leng”,它的笔画比较多,也比较容易写错。
指导范写“棱”。
【读音?】(2)作者想【?】告诉我们关于灰椋鸟的哪些内容呢?相机引导:哪些自然段都是与归林相关的啊?(板书:归林场面)【还有一些场面?如闹林,是否也梳理出来?】A小结:作者通过“我想”直接告诉我们的。
(课件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小结学法:读这一类的散文,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直抒胸臆的部分,这样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主旨了。
B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这样类似的句式:(课件出示)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
《灰椋鸟》教课方案10(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5 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
理解有生字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课文的要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课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切的故事》)一、讲话导入,揭露课题。
1、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切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堕入沼泽地的女孩,名叫——徐秀娟。
她被称作“仙鹤姑娘”,她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
年青的她走了,留下这么几句平庸无奇的话。
出示句子:春季最简单丢鹤。
鹤舍要打扫得干洁净净。
我爱鸟,爱大自然,一走进荒野,全部不快乐的事儿都忘掉了。
我愿在茫茫荒野上找寻,找寻理想,找寻友情,找寻生活的答案。
2、赏识了歌曲,阅读了文字,你感觉徐秀娟是个如何的人?3、过渡:徐秀娟一世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对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认识:“椋”字。
谁来给“椋”编个灯谜?(大树底下好纳凉)。
齐读课题。
2、你们认识灰椋鸟吗?谁来介绍一下。
灰椋鸟给你什么感觉?3、那么灰椋鸟在徐秀娟眼里刚开始是如何的?(看课文第一小节):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眺望去黑压压的,有什么漂亮的呢?指名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齐读句子。
反问句作用。
(重申。
用的好,欲扬先抑)4、但是,既然灰椋鸟不漂亮,作者由于什么又花那么鼎力气来写它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和伙伴一同互换着读生词,两人一同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描绘灰椋鸟、描绘树的句子好多,也很美,把你喜爱的画下来)三、检查预习状况。
1、谁来挑战这些词语?(达成练习册第76 页第一题)2、(出示词语):( 1)黑压压、软绵绵、扑棱棱指名读,齐读。
《灰椋鸟》教案(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随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新词,会用好像又像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自然段。
3、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并想象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句,想象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教学过程:一、认识灰椋鸟,激趣导入:1、板书鸟,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鸟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交流,外形漂亮、叫声动听、对人类有益)2、再板灰椋,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请学生读名字,注意读准椋)3、你们认识灰椋鸟吗你们想认识灰椋鸟吗(幻灯片出示灰椋鸟图片及相关资料。
指名读资料)4、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观赏一下灰椋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你自己的生字新词,没有可以不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自己的生字新词,相机正音。
(2)出示文中易读错的词语,集体正音。
(3)交流归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的经过这件事。
)3、快速浏览,抓住重点:(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在这件事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两个场面(2)交流归纳: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和灰椋鸟归林后的场面。
三、精读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灰椋鸟归林,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文章哪一部分给我们进行了介绍。
2、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2)先交流,后小结:从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可以看出作者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3、认真阅读这一段,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4、交流: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你还从哪些地方也能感受出壮观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A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
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
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
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
(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6.灰椋鸟(第一课时)泰兴市南沙小学李慧民教学目标:1.会读本课生字,会写生字“棱”,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欣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做到表达有序。
教学重点:在读、画、思、议中感受灰椋鸟归林场面壮观。
教具准备:ppt课前谈话:很高兴认识五(?)的同学,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大家知道我是谁吗?初次见面,我看到了你们的热情、友好,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好朋友之间应该无话不谈,踊跃发言,即使说错了,我也会表扬你,表扬你的胆量与勇气,好吗?那你们有什么话要问老师吗?给大家三次机会。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
看老师写课题《灰椋鸟》(板书),中间这个字读什么?liáng (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课题。
2.大家见过灰椋鸟吗?(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师:瞧,今天老师把它请来了,灰椋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谁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3.今天我们就跟着徐秀娟的文字,细细感受一下这特别的小生灵。
出示:【自读·探索】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注意文中的多音字和生字;2.自己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初读课文,读通字词句1.检查读书情况师过渡: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有的同学边读边做记号,五(?)班同学的读书习惯真好。
这篇课文里有一些生字和长句子比较难读,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读好。
出示:★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师过渡:谁来试一试?这句话难度系数1星。
师评:棱是后鼻音,在这句话中读第一声。
★★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
师过渡:第二句,难度系数2星。
师评:“翘”是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比如我们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不能翘尾巴。
翘首遥望的意思你知道吗?让学生做一做“翘首遥望”的姿势,用直观动作解释这个词。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师过渡:第三句难度系数3星。
师评:这句话有两个生字,你一下子都读对了,真不简单……★★★★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的鸣叫,好像相互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师过渡:第四句比较长,难度系数4星,谁来挑战一下!师评:你能告诉我读这种长句子需要注意什么吗?(生:停顿)真不错,你真会读书,知道读书有方法。
2.学写“棱”师过渡:本课还有4个生字,不但要会读,还要会写。
出示:杉栖棱涧师:这四个字,都是(生: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把中间写紧凑。
老师以“棱”为例,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书写。
教师示范后,学生打开习字册,书写“棱”,适时点评。
同时提醒高年级同学不但要把字写得美观,而且要有一定的速度。
三、直击归林,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1.概括文章内容,理解脉络。
师过渡:同学们,读完一篇文章,一定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你能用一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板书:归林壮观)那么,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灰椋鸟归林的?(第2-5自然段)归林时的场面在第几自然段?(第4自然段)2.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过渡:请大家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默读·探索】第四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画一画,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读,教师行间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交流。
①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通过词语来感受灰椋鸟的归林的壮观。
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师:(数量多、气势大)这句话中有一个“多”字吗?作者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的?谁来读读。
(指名读、齐读。
)②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通过画面感受“排空而至”。
师:排空而至的意思是什么?你见过灰椋鸟排空而至的场面吗?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想不想看?(想)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看完之后要说说自己的感受如何?师:整个天空,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真是壮观的一幕呀!师: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的气势?(老远)谁来读读,读出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气势。
③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师过渡:在大部队来临之前,作者是怎样描写灰椋鸟的?(出示)师:既然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数量少),此时的刺槐林还比较宁静。
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刺槐林。
(指名读)删【师:这句话,我想把“投入”一词换成“飞入”行吗?(投入,有亲情的感觉,感受灰椋鸟对刺槐林的依恋,比如投入母亲的怀抱,一开始归林的鸟儿很少,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组成了大部队,说明什么?(归林速度快),所以“投入”比“飞入”更能表现出灰椋鸟的归心似箭。
师: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这就是用词的准确性!】④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通过创设情境,感受“倾诉”和“呼唤”师:“倾诉”是什么意思?“倾诉”和“呼唤”都与什么有关系?(说话),有什么不同呢?(“倾诉”是把心里话儿全部说出来,“呼唤”是大声呼喊。
拟人的写法。
)师:现在我们都是一群灰椋鸟,早上出来,晚上回家,来回的路上或者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跟我倾诉一下,好吗?师:(指名)看,小灰椋鸟,你的同伴在那边(指外面)快呼唤一下;(指名)你的孩子也在那边,你赶紧呼唤一下,让它回来。
师:是啊,多么热闹的画面,多么温馨的场景。
那么,后到的鸟呢?⑤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师:理解“应和”(一唱一和。
)“后到的鸟”这一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感情融洽、团结、友好、亲如一家)师:看看,这哪是一群鸟儿,这简直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啊!你们喜欢他们吗?此时此景,我们感受到了灰椋鸟的……(欢乐、幸福、热闹、可爱等等)我们仿佛真的成了一群快乐的灰椋鸟。
体会分号的用法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师:这句话中间是什么标点符号?(分号)为什么用分号?(“先回来的鸟”与“后到的鸟”是并列关系的句子)。
4.指导全段朗读、背诵出示全段: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你一言,我一语,看上去比较散乱。
但是你觉得徐秀娟在描写这段文字时乱不乱?为什么?(有顺序)这一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课文里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有哪些?快速浏览,找一找。
师:如果让你们来背诵这一自然段,你有方法了吗?(按顺序背诵)师:那我们来开展一个读书活动,感受一下这段文字的层次:老师来读“一开始”的句子,全班读“没几分钟”的句子,“女灰椋鸟”读“先回来”,“男灰椋鸟”读“后到的”,如果你能背诵就更好了!四、读写结合,学会有序表达过渡:同学们,紧扣中心,有序表达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
现在老师请你仿照第四自然段的表达顺序,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变化的场景。
比如:1.《清晨的校园》2.《一早的菜市场》……例如:7点钟,我们的校园开始热闹起来了!一开始还只是三三两两的同学,背着书包,陆陆续续走进校园,没几分钟,校门口开始拥挤了……先来的同学……后到的同学……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点评。
总结本课: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徐秀娟的文字一起感受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还跟着学习了有序表达,非常感谢课堂上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一节课,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出示:下一节课探究:1.归林后的灰椋鸟有怎样的欢乐呢?2.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想借这篇文章表达什么?【小练笔·作业纸】请你仿照第四自然段的表达顺序,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变化的场景。
比如:1.《清晨的校园》2.《一早的菜市场》……【小练笔·作业纸】请你仿照第四自然段的表达顺序,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变化的场景。
比如:1.《清晨的校园》2.《一早的集市场》……26 灰椋鸟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
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
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liánglēnghèqiáo qījiàn椋棱和翘栖涧。